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期刊联手新媒体,如何营造有时代温度的文学朋友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周茉   时间 : 2025-02-18

 

分享到:

2024年,可以说是传统文学期刊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的一年。从走进头部直播间创造销售奇迹,到期刊主编以身入局担当主播;从明星同款期刊促成热销,到文学新人走进直播间对话读者;再从期刊IP周边开发到AIGC短片新刊导读……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传统文学期刊成功吸引了流量,积攒了人气,提高了销售业绩,更焕发出青春朝气。

繁华热闹背后,我们不禁深思,纸质文学刊物作为刻有时代烙印的一种文化商品,它的境遇改变了多少?或主动或被动地拥抱了新媒体之后,对它最根本的文学内容生产是否起到正向作用?一个个新媒体矩阵如同一座座桥梁,连结起读者、编辑、作者、评论家等文学群体。上世纪承载最新文学思潮的纸质刊物,逐渐承担了传递时代体温、连结读者情谊和承载品牌价值等更多功能。

在采访过程中,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引发全社会热议,更是对文字工作者和编辑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热点、新局面,传统文学期刊编辑有何新看法,他们怎样回顾自己与新媒体“交手”的2024年,新的一年,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新挑战?

文学是个古老的行业,但文学从来都是时代的新声。无论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如何迭代,坚守与突破是始终不变的法宝。

全方位打造新媒体矩阵,增强期刊品牌辨识度

打开微信公众号的登录首页,“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slogan赫然映入眼帘。罗伯特·琼斯在《品牌学》中提出,品牌创建现在已是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种商业和文化力量,一个品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产品更加重要。

近年来,随着文学不断跨界、“破圈”,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学期刊主编们意识到品牌建设之于期刊的重要性,“内容为王、渠道为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都能找到文学期刊的身影,多渠道的新媒体宣传不仅彰显刊物本身的内容定位,对期刊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与商业属性凸显起到了全方面、立体式的展示。

“文学期刊不仅要传播作品,更要成为作者、读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种新型的联系模式,让文学不再局限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单向互动,而是创造出一种多元、开放的交流生态。”去年,《人民文学》和“与辉同行”直播间的联动一度引发热议,《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表示,直播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条留言,都是读者对文学的回应。回顾2024年的两场直播,无论是邀请作家分享创作心路,还是将读者直接请进直播间,这种弱化传统带货逻辑、强化情感共鸣的“以情动人”的模式,不仅回归了文学初心,提升刊物销量,更通过与观众共情实现了读者召回和品牌覆盖面的扩大。“《人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发行者与接受者,变成了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展望刚刚开局的2025年,陈涛表示,“杂志还会举办专场直播,让更多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们近距离感受文学的魅力”。

2013年11月15日,在《收获》原主编巴金诞辰纪念日这一天,钟红明开通了《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无论出差还是出国,她都坚持每日推送,12年如一日,在她的坚持之下,刊物粉丝已达50万。关于微信公众号,现任《收获》执行主编的钟红明自有一套理念:不简单搬运纸质刊物的内容,而是对作家作品做更深的挖掘和阐释;在注重作品文学性的同时,也注重现代社会中读书人的阅读节奏和阅读心理。2024年,刊社加强了视频号的推送与直播,单条视频打开最多超过22万,直播单场超过3.6万人次。钟红明说,创刊于1957年的《收获》,承载了文学审美、叙事以及文学表达的一次次变化和实验,呈现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顶尖之作,是《收获》的追求,也是《收获》新媒体的底气所在。

2024年夏天,首个文学期刊导读AIGC短片在文学圈传开,这是《江南》尝试将文学和现代传播形态结合,通过AI技术生成跨艺术形式作品,探索文学与音乐、绘画的融合。虚拟角色名为“小青”“小白”,让人联系到杭州西湖边的白蛇与青蛇两姐妹,旗袍、小桥流水与亭台楼阁,短短几帧画面便让人心生对“江南”这个意象的向往。很多朋友问主编哲贵为什么要做这个AI短片,“我最初的设想,是让编辑部的编辑化身AI模型,做刊物导读。后来发现我们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做出来的视频简单粗糙,很难让人满意”,这才转换思路,跟专业团队合作,每期以短片形式展示,一期一个主题,将刊物里的重点内容转化成影像,实现互动。哲贵相信,这样可以“让更多读者以更新颖、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了解刊物所要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所要传递的价值观”。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