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湖南 时间 : 2025-09-04
分享到:
作家向午平这部新作《让黑白绽放色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一颗慈悲为怀的悲悯之心,以散文作家细腻、灵动的笔调,以报告文学作家跋涉山水、行走千里路的辛劳和执着,书写了湘西集中养育孤儿的慈爱园模式。
这是一部主旨诠释鲜明、取材视角独特的长篇报告文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五个章节,在语言艺术和叙事艺术的审美建构上,呈现出一种可以引领、助推年轻读者阅读纸质书籍的新风尚,同时,也为广袤无垠、厚重沉稳的报告文学文体探索出更多维度的书写时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一场决战决胜绝对贫困的没有硝烟的“战役”在中国大地上吹响号角,孕育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一大批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英雄人物。
《让黑白绽放色彩》就驻足守望、深耕细作于这样伟大的时代背景中,把书写视角聚焦在湘西贫困的孤儿身上,缺钱、缺陪伴,缺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成为了爱和阳光都照耀不到的特殊群体。但这些曾经“溺水”于命运不可抗拒的厄运中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因为有了湘西州慈善总会、湘西州民政局和慈爱园的大爱抚育,因为有了一群拥有“父母心肠”的家长们,他们失去颜色的天空重新被点亮,他们偏离轨道的人生被拯救,他们在爱的治愈中重新被抚养了一次!这美好温暖的图景正如此书作者向午平所写:“我仿佛看到无数昔日陷在困境中无法自拔的儿童在教室里歌吟、在操场上欢笑、在游乐室中嬉戏、在书海间遨游,今天的他们像晴空一样清朗、像溪水一样活泼、像花朵一样芬芳……”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说过,一名有为的作家寻获与时代大主题深有关联的新异独特题材,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前提。我想,《让黑白绽放色彩》的书写已经实现了这样的作品意义生成。
书中有记: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积极作为,创建和开启了孤儿集中养育体系的慈爱园模式。2015年8月,湘西州慈爱园成立,之后建立了覆盖全州所有县市的8所慈爱园。并且因为湘西州的多次奔走和呼吁,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中从此多了一个“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新名词。湘西,在推动孤儿养育、保障孤儿生存和发展权益中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踔厉奋发,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人间有大爱的时代篇章。正是因为《让黑白绽放色彩》这样的书写呈现,让更多的人知晓并走进了这彰显人性光辉的湘西故事,让更多的爱照耀进这群孩子们的心房……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人民站在一起” ,向午平秉持作家要为人民写作的使命和担当,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温情脉脉的文字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物长卷。
刘光复,时任湘西州民政局局长,他意识到要帮助这些贫困又缺失爱的湘西孩子们,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有一个公共空间,建设湘西州慈爱园,实现集中养育。时任湘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彭武长兼任湘西州慈善总会会长后,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启和推动了州级和其他7县实践慈爱园模式,他也是慈爱园里孩子们的“彭伯伯”,是孩子们依赖和倚靠的精神家园里的大家长。张薇是州慈爱园园长,她在初建慈爱园的时候就接下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武长会长和她都是注重从细节化、人性化来关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的坚持和争取,孩子们在园里拥有了单独的床、书桌椅、衣柜和收纳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原湘西州政协副主席向顶天,对慈爱园的工作是事必躬亲,随叫随到,不辞辛劳。引用刘光复的话来说,彭武长会长、向顶天主席和张薇园长,三个人心怀大爱,有着菩萨心肠,湘西州慈爱园从无到有,从开始探索到现在的品牌建设和他们三个人分不开。
令人感动不已的是湘西州8所慈爱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在不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平凡、朴素的品质,把孤儿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育、培养,只为了他们能有一个崭新且明亮的未来。
还有湘西州民政局的历任局长,他们都是义不容辞地手执爱的接力棒,在健全政策制度、优化服务模式、强化监管机制以及引导多方参与上,持续努力,凝聚了孤儿养育的强大合力,奋力书写关爱孤儿、养育一体、社会参与的时代新篇章。
这样无私奉献大爱大义的行为会吸引更多的同路人。湘西本土的理发师、企业家和艺术家以及很多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爱和义举,汇集成一股爱的力量,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一方美丽的晴空。
就这样,一幅书写慈爱与大义的人物长卷,一幅为破除贫困代际传递而奋斗不息的人物群像,在向午平和他笔下的《让黑白绽放色彩》中,每个拥有菩萨心肠的人物站立于纸上,为读者徐徐展开了……
爱是一种传递,当我们把爱心交付给他人,爱便会在世间进行流转,收到爱意的人亦会回馈自己感恩的心。在第三章《湘西州慈爱园孩子的速写》、第四章《大爱之花开遍湘西大地》中,作者为读者讲述了孩子们在慈爱园破茧成蝶的人生故事。慈爱园的孩子们在爱的呵护和滋养下,有人成长为研究生、军人和教师,有人从慈爱园走出去又回到慈爱园工作,他们在命运的苦难中重建人生,构筑美好灿烂的未来。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姐妹花小芬和小敏的故事。她们自幼失去了家庭顶梁柱父亲,母亲带着小三妹也离开了家,被母爱抛弃的两姐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015年8月,小敏被乡政府以孤儿的身份送进了湘西州慈爱园生活;2016年7月底,小芬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随妹妹小敏一起来到湘西州慈爱园,正式成为了慈爱园的一员。这一年,小芬17岁,小敏15岁。姐妹俩和160多个相同命运的孩子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在爱的家园里,园长、辅导员和老师们所传递出来的良好家教、家风规范着她们的行为养成,增强了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姐妹俩的人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的小敏已经是大学生了,近期考取了湘西州公安的辅警。曾经在服装店卖过衣服、美容院当过学徒的姐姐小芬,走进了湘西职院,读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艺品设计师。2021年6月,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她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现在的她又听从内心爱的召唤,回到慈爱园工作,她说:“是慈爱园给了我家的温暖,让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我回来了,我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这既是感恩,也是一种对大爱的回报。
华丽蜕变的女大学生——小琳的故事是慈爱园的一个传奇。她刚一出生就被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丢弃,被人捡回才活下来。后来,母亲失踪,父亲因为车祸去世。2015年8月,痛失双亲的小琳从龙山县的乡村走进了湘西州慈爱园。一开始,她坏毛病多,调皮、乖张,和室友闹脾气,与辅导员顶嘴,叛逆期活脱脱一个小太妹形象,化口红,穿高跟鞋,染黄头发。但园长和辅导员从来没有放弃过她。临近高考的两个月里,园长接她住进了自己的家里,像照顾女儿一样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督促她学习。最终,小琳以532分的成绩考取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考上大学后不久,她给园长妈妈写了一封信。她对园长妈妈说,“慈爱园是一个温暖的家,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您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感化,在您的身上总能感受到一种母亲的爱。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我逐渐收起了尖锐的刺,懂得了换位思考。原来,‘爱会感化一切’这句话是真的。妈妈,我爱您。”在这封信里,我读到了一个苦命孤儿被爱感化逐渐放下自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了一个苦命孤儿的人生被大爱拯救、破茧成蝶的人生历程。
大爱之花在湘西大地遍地绽放。读完这本书,湘西人面对苦难和不幸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善良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凝结着人性光辉的大爱同样也会滋养和感化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
为人民写作,为慈爱画像,从个人到社会,从细微到宏大,这就是《让黑白绽放色彩》的书写大义,是向午平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写作者用心、用力、用情的品德,体现了写作者在关注民生、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中个人性的在场,这也正是报告文学文体的社会价值所在,弥足珍贵。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