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时间 : 2025-11-26
分享到:
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民族与时空的心灵交流方式,不仅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智慧,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推介当代中国文学佳作,向世界读者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近期,俱乐部指导开展了多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学活动,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深度交流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的力量。
诗歌是人类古老而美丽的心灵桥梁
诗歌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由波兰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和波兰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讲座日前在波兰华沙文学之家举行。来自中国和波兰的50余位作家、汉学家、学者及中外文化交流人士参加活动。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以“当代汉语新诗的古今融通”为主题做了演讲。他谈到,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温柔敦厚的内容表达和平仄交替的音韵之美,而当代新诗受西方诗歌影响,看重结构表达上的创新突破。从历史纵向、中西横向比较来阅读诗歌,体会意象与形式的变化,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诗歌作为人类最古老、精练的语言艺术,跨越时空与地域,促进中波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波兰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世界文坛享有崇高地位,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切斯瓦夫·米沃什等波兰诗人在中国拥有广泛读者。”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魏姣表示,越来越多的波兰读者关注并喜爱中国文学,希望中波文学爱好者能增强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绚丽多姿的文化和智慧。
旅欧诗人李迅在探讨中欧诗歌的相互影响时表示,西方的象征性隐喻、意识流等技巧令中国现代诗歌的表现力更加多元深邃。同时,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邃哲思步入欧洲文学视野,参与欧洲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诗歌的对话宛如一扇窗,既让彼此看见不同的风景,也在交流中汲取新的养分。
波兰作家协会华沙分会主席兹比格涅夫·兹比科夫斯基曾在今年7月首次访问中国。他谈到,在北京和新疆参加文学交流活动的中国之行,让他收获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在筹备讲座期间,他将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从中感受到中国诗歌的哲思和韵味,希望此次讲座有助于深化波兰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希望两国作家进一步密切交流,加强文学翻译合作。
在第十五届布加勒斯特国际诗歌节上,中国诗人杨克、程庸、王国侧(慕白)、王晓露与来自罗马尼亚、葡萄牙、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诗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诗歌盛宴。活动现场,杨克朗读了《夏时制》《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这个世界的破洞,如何缝补》等作品。程庸朗诵了《逃逸的小街》等诗作,传达了在纷繁复杂世界里对仁爱之心与安宁和平的呼唤。王晓露朗诵了《树的心思》《生命》《天空》等诗作,表达对生命精神内核的思考。王国侧以线上方式参与活动,所朗诵的诗作《兰溪送马叙至乐清》将送别之情与人生哲思融合在山水意象中,彰显了诗歌的古典底蕴与情感深度。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参赞张丽丽表示,中国诗人通过各具特色的诗作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活力与多样性,与各国诗人积极互动,彰显了文化交流的独特力量。布加勒斯特国际诗歌节艺术总监、诗人迪努·弗拉曼德表示,中国诗人参加本届诗歌节的场景,唤起他曾经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的美好回忆。他谈到,罗马尼亚与中国在诗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希望未来继续保持这一合作势头。与中国诗人同台朗诵的瑞典诗人本特·伯格表达了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表示自己与中国诗歌界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表示由衷赞赏。
用儿童视角展现人道主义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2025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德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作家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纸娃娃》图书推介会暨德文版版权合作签约仪式。活动以“跨越时空的和平叙事”为主题,汇聚多位中德出版界、作家、翻译家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如何以儿童的视角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大爱故事。
《纸娃娃》是旅德作家叶莹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中国男孩田天与德国邻居施耐德在南京安全区的互助故事,展现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叶莹谈到,如何把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苦难化作孩子们能接受的生命教育,用儿童能理解的情感语言来描述,是自己的创作重心。希望通过“纸娃娃”这一充满童话色彩的核心象征,让孩子们在沉重历史中感受到希望、勇气和不屈。
作家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文版《纸娃娃》的出版是用儿童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将为全球青少年提供理解战争与和平的独特文学样本。推介会现场,与会嘉宾围绕《纸娃娃》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意义展开交流。大家认为,文学叙事对修复历史创伤具有心灵疗愈作用,文学作品的跨国传播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跨越国界的人性教育素材的积极尝试。活动期间,各方还签署了该书德文版版权合作协议。
书写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情感
由中国作协外联部指导、英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和英国查斯出版社联合承办的“姚鄂梅《家庭生活》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在英国苏塞克斯郡举行,作家姚鄂梅与英国读者就作品创作及中外文学交流展开对谈。
《家庭生活》是姚鄂梅202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通过四个故事呈现当代中国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在分享创作理念时,姚鄂梅说,这些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多重身份中的挣扎与探索,自己想借此探讨的不是家庭的表象,而是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情感。
姚鄂梅的写作以冷静而温情的笔触,揭示那些看似平静表面下的细微裂痕——母女间的缄默、夫妻间的角力、亲情的羁绊与释放,为读者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独特视角。英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新颖别致,拉近了作家与读者间的距离,彰显了文学跨越国界的魅力。未来将继续推介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进一步促进中英文学交流对话。
匈牙利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第十四期读书分享活动推介了中国作家路内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50余位当地作家、读者参加活动,活动由汉学家、翻译家宗博莉·克拉拉主持。路内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少年巴比伦》的创作背景及其青年时代的经历。他谈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自己成长的追忆,更是对一代人共同经历的文学记录。小说以虚构的戴城为背景,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小城青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探索与成长。
活动现场,匈牙利作家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少年巴比伦》三个精彩片段。中国青年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奋斗如同一幅幅画面次第呈现,让听众跨越语言的隔阂感受到小说的诗意。《少年巴比伦》揭示了中国不同群体的社会流动性,使匈牙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现实。罗兰大学学生帕普·埃韦林·琴格说,此次读书会激发了自己进一步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书法家霍尔瓦特·亚尼斯认为,小说中的社会转型经验与匈牙利的历史具有跨越文化的共鸣。旅居匈牙利的中国作家司志强认为,此类作品为外国读者理解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样本。
此次活动聚焦当代中国作家作品,通过作者视频连线、作品朗读与专家对谈等形式,为匈牙利读者生动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青春记忆与时代风貌。主办方表示,未来将引入更多中国文学作品,持续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匈牙利的传播,深化中匈两国间的文化对话与理解。
以青年力量展示当代中国多元魅力
近年来,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不断加大对青年作家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青年作家面向“Z世代”等新时代的海外读者,展示“中国文学新浪潮”的多元魅力。广大青年作家以跨越山海的视角和多媒介的表达方式,不断塑造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
日前,中国青年作家陈崇正带着他的《归潮》《英歌饭》《家在潮州》等作品,和学者赵稀方、沈庆利以“新南方与新南洋”为题,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当地学者、作家展开探讨。赵稀方认为,“新南方”与“新南洋”在情感和文化上有着天然的连接。沈庆利谈到,这两者的写作有丰富的多元特色以及浓郁的“海洋性”,以此进行文学和文化交往可以让各国青年走得更近。马来西亚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负责人吴恒灿认为,中国文化精神“遍悬诸灯,交射互映”。通过“中国文学新浪潮”海外推广活动,海外读者能第一时间感受中国当代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的魅力,认识更生动真实的当代中国社会。近年来马华作家的创作也不断“北上”,两者不断交融,助力建构中马文学交流新格局。
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和新西兰秀美国际短片电影节上,中国青年作家、导演、编剧刘汉霖以“文学+影视”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AI时代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他的小说《2085》通过“00后”视角审视AI时代人们的心理健康、社交困境等议题,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展开关于科技伦理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对话。以该小说为基础创作的喜剧电影《转人工》作为第20届新西兰秀美国际短片电影节开幕夜首映电影在奥克兰放映,来自不同国家的700多位观众在欢笑声中共同观影。在映后交流环节,海外观众纷纷表达了对当代中国青年思想的关注与兴趣,期待读到更多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青年佳作。这些举措都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打开了新的可能,也让读者俱乐部的品牌更具感召力。
从文学到电影,从中国到世界,青年作家的跨媒介探索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出海”浪潮的生动缩影。未来,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将继续积极搭建沟通桥梁,深化文学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国际交往、主题对谈与多媒体传播,扩大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世界读者通过文学这一窗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