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王敦权:探路前行 薪火相传

——浅论《探路》的红色叙事与精神传承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11-19

 

分享到:

书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与文学作者的青睐,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但盘树高历时二十载打磨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探路》,则别具一格。小说以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的艰辛历程为主线,用厚重的笔墨勾勒出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这部红色佳作,不仅以严谨的历史还原与鲜活的艺术表达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谱系,更通过独特的红色叙事,深刻诠释了“探路精神”的内核,完成了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重构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新,让远去的革命岁月在文学叙事中焕发生机。《探路》的成功,首先源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敬畏与深耕。盘树高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州作家,兼具军旅生涯与政法工作经历,为创作这部作品,酝酿十七年、精心创作三年,辛勤走访赣湘桂黔多地红色教育基地,查阅大量史料,实地踏勘红军战斗遗址,将历史的真实肌理融入文学创作血脉中。小说聚焦一九三四年红六军团在永州地区十五天的转战历程,从新田小源会议的战略定向,到门板浮桥搭建的军民同心;从分水岭的受命阻击战,到蒋家岭的生死搏杀,再到贵州泔溪的惨烈突围,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描绘,既符合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又通过战术细节的精准刻画,展现出军事叙事的专业性。

这种专业性在战斗场景描写中尤为突出。作为退役军人,盘树高对武器性能、战术运用有着精准把握,小说中“手榴弹立体爆炸”等战术效果的描写,以军事专业视角还原了战争的残酷与震撼,区别于同类作品的想象性书写,增强了革命历史题材的真实感。同时,作者并未局限于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文学虚构与艺术加工,构建起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敌特潜伏的悬念设置、军民鱼水情的细腻描摹、革命爱情的纯洁书写,让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充满人性温度,近百名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以郭忠诚连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还是有血有肉的反面角色,亦或是支持革命的瑶族群众,都摆脱了脸谱化塑造,成为革命历史的生动载体。

小说将革命历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更赋予了革命历史题材独特的文化厚度。作品以永州为叙事核心区域,生动描绘了阳明山的苍翠云海、零陵古城的岁月沧桑、菱角塘古镇的烟火气息,将瑶族的民俗风情、生活信仰融入革命叙事之中。瑶族儿女投身革命的历程,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在革命中的独特贡献,更让革命历史题材突破了单一的政治叙事框架,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表达。这种将历史真实、军事专业、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统一的创作方式,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红色叙事的创新表达

红色叙事作为承载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学形式,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寻找与时代对话的表达范式。《探路》跳出了传统红色叙事的宏大叙事窠臼,以“探路”这一核心意象为线索,构建起“历史探路—精神探路—当代探路”的三重叙事维度,实现了红色叙事的创新性表达。

在历史叙事层面,小说以尖刀三连的西征历程为具体载体,展现了红军“探路”的战略意义与艰难险阻。从江西赣南的扩红补员、集结练兵,到转战湖南新田、零陵,再到进入贵州境内的艰苦斗争,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牺牲。作者通过对“略江口转兵”“阳明山迂回”等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精准呈现了红军在敌重兵围追堵截下,凭借军事智慧与坚定信念开辟道路的历史过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将红六军团的探路历程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宏大背景相勾连,让读者在具体的战斗与人物命运中,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与艰辛。

在精神叙事层面,小说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抉择,深入挖掘“探路精神”的内涵。主人公郭忠诚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对党绝对忠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品质,是“探路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强敌的围堵,他沉着指挥、身先士卒;面对群众的误解,他耐心解释、真心相待;面对战友的牺牲,他强忍悲痛、继续前行。这些情节不仅塑造了丰满的英雄形象,更将抽象的“探路精神”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物行动与情感表达。同时,小说通过读书会现场嘉宾的感悟分享、天翼园林等企业以长征精神赋能发展等现实呼应(源于作品传播中的社会反响),将历史中的“探路”与当代的“奋进”相连接,使红色叙事突破了历史时空的限制,实现了精神内核的当代传递。

地域文化的融入更让《探路》的红色叙事具有了独特的辨识度。作者将四省和永州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作为红色叙事的重要背景,让红军的“探路”历程始终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文化肌理中。瑶族同胞为红军带路、送粮、救治伤员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现了军民同心的革命情谊,更凸显了红色革命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共振。这种将红色精神与地域根脉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红色叙事不再是悬浮的历史讲述,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表达,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探路精神的当代诠释

“探路”不仅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更是贯穿革命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精神密码。《探路》所诠释的“探路精神”,既是红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品质,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其内涵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不断丰富。

在革命历史语境中,“探路精神”体现为坚守信仰的执着、敢于突破的勇气,与不怕牺牲的担当。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肩负着为战略转移探明路线、牵制敌人的艰巨使命。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封锁,关键在于对革命信仰的绝对忠诚。小说中,无论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还是经历战友牺牲的悲痛,红军战士始终坚守革命信念,用生命践行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誓言。这种信仰的力量,正是“探路精神”的核心,也是革命事业能够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同时,红军在探路过程中展现的灵活应变、勇于创新的军事智慧,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体现了“探路精神”中敢于突破、求真务实的品质。

在当代语境下,“探路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小说通过红色文化之旅、读书分享会等传播形式,让“探路精神”走进当代读者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如读书会现场嘉宾所感悟的,从《探路》的故事中,能够汲取奋进的力量,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新时代的“探路”征程中,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还是科技领域的突破,抑或是乡村振兴的推进,都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积极探索、坚守信念、忠诚担当”的探路精神。天翼园林湖南公司以长征精神赋能企业发展的实践,正是“探路精神”当代转化的生动案例,证明了红色精神对现实发展的赋能作用。

小说对“探路精神”的诠释,还体现为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通过郭忠诚等人物的成长轨迹,读者能够看到,革命战士的“探路”不仅是为民族解放开辟道路,也是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大义的人生选择,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精神指引,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探索、担当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

传承红色基因是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重要使命,《探路》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构建起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文学价值与教育功能的统一。作为湖南省作协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重点扶持作品、永州市共读十本书,以及永州市“写永州、画永州、拍永州、唱永州”系列活动的重要成果,《探路》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将抽象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具感染力。红色基因所包含的革命信仰、爱国情怀、牺牲精神、为民宗旨等核心要素,在郭忠诚等红军指战员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读者通过阅读小说,能够直观地感受红色基因的内涵,理解革命精神的实质,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与升华。特别是对于年轻读者而言,这种文学化的传承方式,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吸引力,能够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心灵。

同时,小说通过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增强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地域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永州作为红六军团转战的重要区域,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探路》将永州的红色历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让红色基因扎根于具体的地域文化土壤之中,使当地群众在阅读作品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这种依托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播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也推动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

此外,《探路》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拓展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渠道。从乡村、社区、机关,从长沙、深圳、北京等地开展了100余场读书分享会,到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传播,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局限,让红色基因走进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读书分享会上,机关领导、媒体代表、文化学者、基层群众等各界人士围绕作品主题与红色精神展开交流,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传递;在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化之旅的展示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作品,激发了他们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这种“文学创作+线下活动+新媒体传播”的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基因传承体系,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盘树高的《探路》小说以革命历史题材为根基,用创新的红色叙事诠释了“探路精神”的深刻内涵,为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载体。作品通过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统一,让革命历史在文学中鲜活起来;通过地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融合,让红色叙事更具生命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探路精神”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仅能够让读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能激励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探路精神,在新时代的“探路”之路上勇毅前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这抹照亮永州大地的“红色”,必将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璀璨,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火炬。

作者简介:王敦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始,文学作品及文艺评论发表于各类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潇湘红杉》(合著)、《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和文艺评论集《触碰与回响》等。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