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作家访谈

雷虹:科幻假说·人类困境·情感黑洞

——读雷虹《疯狂的轮椅》《长夜未尽》《睡务纪元》《无尽的等待》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10-30

 

分享到:

近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办了青苗共读会第2期科幻小说专场。“青苗共读计划”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联合开展的立足湖湘校园,旨在搭建同代人共读平台,培育未来青年作家与青年批评家的系列读书会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小说家雷虹,为大家进行“到未来去——用科幻的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主题分享。文学与新闻学院丰杰副教授、马正锋副教授,文新院各级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共读会的篇目为短篇小说《疯狂的轮椅》《无尽的等待》,和中篇小说《睡务纪元》《长夜未尽》。

1.png

作家档案:雷虹,1993年生,湖南怀化人,科幻小说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未眠之眠》,中篇单行本《母塔之下》,在《科幻立方》《发明与创新》《中国青年作家报》《科学24小时》等各级报刊发表五十余万字,有作品编入《外星人手册》《超新星》等科幻选本。中篇作品《长夜未尽》《睡务纪元》分别入围第十九届、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获评湖南省科幻作品征集活动“最佳作品”奖、第七届湖南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品奖等荣誉。

2.png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龚欣然:

《疯狂的轮椅》透过科幻元素,底层本质还是对现实中科技发展的一部分折射:当我们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便利,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智能轮椅一开始代步、做家务,但后来,人们仿佛瘫痪一般,懒性不断觉醒。这种越方便越懒惰、越依赖越无能的循环,其实也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映射。这种模式看似科技解放了双手,实则悄悄夺走了我们的自主能力。回望现实也如此,AI换脸、算法推荐,每一项新功能都让生活变得更轻松,却也让人变得更被动。这篇文章摆脱了科幻小说的刻板印象,不靠宏大的灾难和复杂设定,用极为普通的生活作为背景讲述,当一个社会开始依赖科技来完成一切,就离毁灭不远了。拯救世界的不是超级AI,而是仍然愿意保留怀疑、思考的人。

对谈环节

Q:优秀的科幻小说创作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

A: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3.png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阳旖卓:

《无尽的等待》与《疯狂的轮椅》两部小说具有相似性。他们均以“未来工具”为核心线索,表达对科技、人性的深层思考。“轮椅”都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却同时成为灾难的导火索。两部小说都对规则与人性进行了深度探讨,借未来设定,暴露了“规则的滞后性和如何守护人”的核心难题。《疯狂的轮椅》中,智能轮椅从“代步工具”进化到的“蛋壳座舱”,只用了几年时间,可对应的“网络安全规则”“机器人伦理规则”完全是空白。《无尽的等待》则通过《死亡被害人权利声明书》,撕开了规则“僵化”带来的困境。正如文中写道“《死亡被害人权利声明书》,属于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规则把人的意愿困在“过去”,却无视人在境遇变化中真实的诉求,最终让“守护权利”变成了一句冰冷的空话。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唐伊琳:

《无尽的等待》是极具思想性与个人特色的科幻作品。在“太空城”的科幻背景下,此文将对人性的探讨巧妙融入,“创伤”“宽恕”“法律”“生前死后”等宏大命题亦旁逸斜出。“被害人的法律权利并不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亡”、《死亡被害人权利说明书》、量子态的灵魂,这些新颖且深刻的科幻设定紧扣着此篇小说的核心问题。举例而言,量子态的灵魂划分开了生前与死后的两个视角,生前的主人公执著于“宽恕”,希望以此建构起“自我认同”;而在死后世界的量子态的运用,则象征着主人公走出了一元化的“宽恕”体系,更加直面生命的真实状态——既原谅又仇恨,既高尚又自私。同时,死后世界的构造亦提供了一个“观察者”视角,让我们更好地去看待生前之世界。我认为这些科幻之元素,被雷老师很好地与思想性的传达巧妙结合、融汇,让科幻不再是背景板的存在,而真正与思想的传达结合,让我们审视在这个未来已来的“未来”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法律宽恕、话语建构、个人情绪、道德宣传等核心话题。

对谈环节

Q: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小说中的那个“死后世界”的,我读来感受到那个世界或许才是更为“真实”的,如果继续深入下去,您会如何刻画这个死后世界,您又是如何看待未来之“死”给人带来的某些醒悟?或者说小说中“死后世界”的量子态视角,在何种意义上提供了一种对抗技术理性异化的可能性?如果深入开发这个视角,是否会影响我们对生命“真实性”的理解?

A:我认为如果要去构造,可能这种未来的“死”或许就不是现在所理解的“死”了。如果对于“死后世界”的构思感兴趣,推荐阅读刘慈欣《球状闪电》。

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张启月:

小说巧妙地把科技元素与鬼元素结合,聚焦在危机中的女性叙述者,她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同理心和母性,诱发出了女性长期压抑、隐忍自我意识的精神困境。两名女性受害者努力宽恕施暴者,但施暴者始终不曾悔过,让她们备受煎熬。这里映射出几个问题:身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包括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穷人的经济状况、女性安全等,同时也反映出假如经验事实证明某些法律和社会价值体系存在问题,那么这些逻辑就值得修正,社会价值体系应当是以培养人们对人对己的尊重为初衷的。且该小说的底色实际是孤独的,例如主人公长期陷入思维的困扰,身患渐冻症的青年人对“辅助生活椅”有着近乎变态的执着,这正是人们没有真正与孤独和谐共处的结果,无法忍受孤独的人就会陷入情绪的低迷甚至暴躁。

对谈环节

Q:您在札记中提到这是您设计的一项“实验”,所以想问问您出于文艺创作角度上,《无尽的等待》是否是一部实验性作品呢?

A:是的,因为这部作品是我早年创作初期的作品,当时发生了很多例如女大学生被害等社会事件,同时我对于像渐冻症病人这一类弱势群体是十分同情的,而许多危机事件的发生让我感到异常悲愤,这也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

4.png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李月鑫:

主人公工者93,小说中很细致地描述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喜恶,他对“vip”、对书本、对人生、对外界感到好奇与疑惑,他对死亡也有真切的恐惧,能明显感受到他不是一个工具,而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他对面前虚假的乌托邦选择奋起反抗,最终获得成功。但在胜利过后他感受到的不是喜悦,逃离乌托邦后的外部世界只是荒凉的末世,巨大的疲惫与虚无击垮了主人公,工者93只想回到自己黑暗的梦境,如同故事的标题“长夜未尽”,主人公希望黑夜永远不要结束,这种精神的毁灭似乎比肉体毁灭更让人心痛。让我不禁思考,如果“真实”比“谎言”更令人绝望,或许短暂了解人生后,体验吃饭和娱乐的幸福后选择死亡,才是对于主人公更好的未来。

对谈环节

Q:为什么故事中死亡时间选定为23岁呢?

A:工者93的编号是因为1993年生,23岁毕业。故事中的编号都是1—99重复利用,当工者93死去后,会有新的工者93来代替。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刘梦:

《长夜未尽》读起来特别“带感”,它构建的这个“网格集合体”世界,与其说是个科幻设定,不如说是一面照见现实的扭曲镜子。

作品核心探讨了“启蒙的悲剧性”。主人公从羡慕浇花的工者,到震惊营养液肮脏的来源,到恐惧残废人工厂,到最终看清管理者的真面目后走向彻底的幻灭。他的觉醒并未带来解放,反而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无法逃脱的宿命。反抗虽切断了电源,但迎来的不是理性重建,而是无序的狂欢。这种“清醒地走向死亡”似乎比蒙昧的生存更加痛苦。悲剧性结尾也引领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实?是要选择沉溺在无知的幸福中,还是去直面清醒的痛苦?如果代入工者93,我想我不会后悔在这绚烂的23岁,撼动过这个世界。

对谈环节

Q:您写作时是否有代入工者93这个视角?当写到他在平台最终选择“抱紧双腿,把头深埋起来,走向熟悉的黑暗世界”时,这是一种对他抗争历程的否定,还是对内心最后一块宁静之地的回归?

A:我当时创作《长夜》结尾的时候遇到一场事故,直面死亡后我不禁去思考对抗世俗规则的意义,此时我对世界的一些既定框架有一些失望,小说的最后一段描述工者93的挣扎时蕴含了我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我是非常痛苦迷茫的。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顾子轲:

在阅读体验上,我很喜欢《长夜未尽》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让悬置的世界观架构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拨云见日。在内容上,作品整体呈现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导向,深刻的内涵让作品通篇有种严肃、沉重的气氛。在一个末世的大环境中,网格隐喻着社会结构、阶层固化和贫富悬殊问题,网格世界中51-99号网格“余额无限”是一个属于“vip”人的上流社会,1-50号网格则是“余额有限”的,为上流社会提供资源的,“工者”们的世界。管理者象征着话语权力,肯定阶层固化,维护上层“vip”人的利益,洗脑工者,堵死少数觉醒个体打破阶层壁垒的道路。诚然,文中工者93最后清醒地认识到残酷真相并不意味着“解脱”,我们也一样,走向社会后都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可能也会栖惶于自己的渺小与无可奈何,但恓惶与清醒后的无奈不是唯一的选择,至少在雷虹老师的创作与分享中,我看到了乐观与专注生活这条路,我希望工者93从屋顶那个漫长的黑色梦境中醒来时,能看见风暴平息、春回大地。

对谈环节

Q:小说中存在一些我尚未能解读的地方,希望得到雷虹老师的解答,比如:工者93在受命执行对工者83的制服任务的时候来到第51号网格,小说中提到房间内“数不清的柔软东西”究竟是什么?矮台上发出“归零”的冷酷女声与那串“6,6”“2,3,3”的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A:“柔软的东西”与发出“归零”以及一系列数字的冷酷女声其实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由许多被分隔的小房间组成的51号网格其实是末世前的商场,“柔软东西”指商场里整齐摆放在货架上的玩偶,发出“归零”与数字音的冷酷女声其实是主人公慌乱中误触到货架上的计算器发出的声音,老师称当时在创作时可能带有一些幽默、“搞怪”的写法,但我觉得这符合工者93的人物设定,是合理的情节片段。

Q:读完整篇小说后,我觉得小说里的网格世界和雪国列车在设定上有类似之处,二者都处在一个末世的大环境中,网格和车厢都对现实生活有所指涉。想请问雷虹老师在小说的世界观建构上有没有参考雪国列车或者其他同类型作品呢?

A:此类型的题材其实很常见,多少会有所借鉴,主要是为了小说内容与主题服务。

5.png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陈扬:

作者构建了一个大灾难后被“睡务局”统治的科技世界——用睡眠值代替现实世界的金钱,这说明了睡眠商品化,成为了一种交易。围绕主人公游鑫皓的经历,时间横跨他的童年失火到来到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的青年,完成了一个从信号富有到社会底层群众的身份转变,在权力的规训之下,榆树的每一个公民的行动都受到了制约。在这篇故事中,榆树“睡务局”是一个权力中心,然而却没有人见过来自“睡务总局”的人,这说明这个权利中心是无形却深深地内化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陈姝颖:

在我看来《睡务纪元》构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睡眠价值变为可交易的“睡眠值”,锅炉站的工资是260分钟睡眠值,看一分钟视频消耗4分钟睡眠值,主角游鑫皓的脑瘤治疗费用是21600分钟,这些数字与小说中我认为最具震撼力的意象“杆塔”有着一定的联系,杆塔是人们的生存必需品,这一设计深刻揭示了技术异化进程中人类陷入的生存困境,受制于技术异化,同时又被自身需求绑架。此外小说中黄晴晴的畸形身体与游鑫皓的脑瘤这两组身体意象也发人深思,当技术开始改变身体,我们定义自我的物理基础随之瓦解,不仅带来了生存危机,还引发读者对自我发展该去向何处的再一步思考。

对谈环节

Q:黄晴晴的右位心脏,游鑫皓的脑瘤,这些内部器官病变的叙述看起来要比外在残疾严重一点,这种设计可不可以看作是技术污染对人的内在侵蚀大于外在侵蚀的表达?

A:小说紧接着的原文中已经提到:这样的技术污染对人方方面面的异化其实会一直进行下去,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方面,都一样。

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赵雅萍:

《睡务纪元》的难得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真实感,这无疑源于作者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小说以锅炉工游鑫皓的视角展开叙事,实现了双重解构:一是对社会管理制度,二是对个人生活。

前期情节围绕主角的工作、相亲与受骗展开,而当他因无力承担医疗费加入“自由人”公会时,这个世界的真相逐渐显露:表面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社区,实则是技术官僚主导的阶级社会。当技术沦为权力的工具,人的基本需求被异化为资源,自由便无从谈起。

游鑫皓的情感体验正是当下年轻人的写照,他的挣扎与妥协让人仿佛看到身边为生存奔波的友人。他这一形象的真实感更令人警醒:我们何尝不是在用时间换取生存资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让渡着自由与尊严?这正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沉重思考。

对谈环节

Q:从《无尽的等待》中的轮椅少年,到《疯狂的轮椅》中的艾斯德、《长夜未尽》中的残疾工者,再到《睡务纪元》中的黄晴晴,可以看到小说中对残疾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是越来越丰富的。请问这期间您的创作心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

A:我的创作心态是始终如一,我始终对残疾人抱有一份关怀和同情的,希望破除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关注到他们的心里需求。

番外:有关科幻创作的探讨

2025级古代文学研究生李楚璿:

Q:写作科幻小说是否需要一定的基础?您怎么看硬科幻和软科幻?

A:前提就是多读。科幻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我会定期阅读物理杂志,偏离物理知识的那就是幻想小说了,不是科幻小说。另外就是别太把“硬科幻”和“软科幻”当回事,这些概念对读者或许是分类,对创作者却可能成为枷锁。真正重要的是你想表达的世界与思想,大胆去写就好。

2025级比较文学研究生何嘉忆:

Q: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怎么去平衡内容和设定的比例?时空旅行中的设定是以单向性的还是双向性的?举个例子就是如果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后,自己是否还会存在?如果在祖父被杀的那个瞬间没有人见证,是否能够在穿越到未来后,进行原因的解释和内容的填充,然后以维持整个空间的秩序,对于科幻作品的科学严谨性有什么要求?

A: 在内容和设定的比例上,如果是读者平时难以了解的设定肯定是需要必要的解释,但是讲解设定的部分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掉剧情和人物塑造。其实只要你能够合理的去解释运用这些设定,无论哪一种都是可行的重点在勇于尝试去写,而不是为了更好更优而束缚住自己的脚步。其实我最后一次写时空穿梭的设定已经是高中时期了(笑)。

6.png

共读会上,雷虹与同学们进行了有关科幻题材创作的深度探讨,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丰杰老师对共读会做了总结,认为雷虹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分享都具备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其中一些篇目兼备古典文学与科幻文学碰撞的艺术张力,建议同学们也要做一个生活与文学的观察者与体验者,与同龄作家共同成长。共读会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祝雷虹老师新作,也是其首部长篇小说《未眠之眠》本月上市大卖!

本次共读会特别感谢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贺秋菊老师提供学术指导。

期待下次相遇!

(文字整理:刘梦照片:韩舒溢、黄小青)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