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赵雨佳 时间 : 2025-10-29
分享到:
1931至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现代文学馆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策划“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希望能与观众一同回溯那段浴血荣光的岁月。
展览坚持正确历史观,弘扬正确二战史观,讲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讲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讲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在策展理念上,以“从叙事到体验”为逻辑,通过微观史观破题、空间叙事勾连、儿童视角切入,搭建观众与历史对话的情感桥梁,希望与观众一起回望那段峥嵘岁月,让抗战“迹”“忆”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手稿和家书串联时代风貌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丰厚,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打破观众对历史的抽象认知,让时代风貌具象可感?我们以个人为锚点,从他们的动人故事中窥探时代精神,借手稿、家书等载体,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展览的第三单元,展示了管桦(原名鲍化普)的一份传家宝——父亲鲍子菁致战友燕庭、文卿的信件,我们特意将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手稿陈列在旁边的展柜中,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互文。透过这组展品,我们希望观众能看见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结,也能读懂父子间的精神传承:鲍子菁是1944年牺牲的冀东抗日领袖,管桦是写下《小英雄雨来》的作家,父子二人既是文艺创作者,也是投身抗战的战士,更是心怀家国的“文艺战士”。这多重身份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文艺战士之所以为文艺战士,在于自觉。他们也有“自我”,那就是不为自我的牺牲精神。
展柜里的鲍子菁手札,字迹虽经岁月磨损,却依旧透着果敢与坚定:“速去指挥部”的指令,是临危不乱的指挥魄力;“进占小张各庄,再向东与日寇周旋,再接再厉,百折不挠”的规划,满是对抗日胜利的执着信念。我们不想让它只是一件冰冷的史料,更希望它能成为抗日领袖的一份“印迹”。
“传家宝”是一个生活化的概念,我们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当观众看到管桦珍藏的父亲手札,或许会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物件,进而共情这份父子思念;而手札里藏着的革命信仰与家族传承,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鲍子菁会选择以身许国,为何管桦能塑造出雨来这样的小英雄——这份精神力量,既是血脉里的延续,更是代代相传的信仰。旁边的《小英雄雨来》手稿,也藏着历史的线索。很多观众熟知雨来“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却未必清楚故事的源头,我们希望让观众明白,雨来不是凭空虚构的形象,而是冀东抗日军民的缩影。
我们还同步展出了左权、谢晋元、张自忠等抗日英雄的家书,从鲍子菁与管桦的父子故事,延伸到更多英烈的事迹。我们期望观众能通过这些手札感受到英烈最深沉的情感:无论身份、地域、经历,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怀揣着相同的家国情怀,而正是无数个体的坚守,才汇聚成民族抗争的磅礴伟力。
“行迹星图”聚焦“集体记忆”
如何让“作家抗战”这一抽象主题变得立体化?在展览的互动体验区,我们设计了“作家抗战行迹星图”互动数字设备。观众翻动设备上的虚拟书页,眼前的巨幅墙面投影便会亮起:一张动态数据图谱缓缓展开,标注着作家在抗战时期的驻足地点,左下方配有作家手稿。这场数字展项的设计紧紧扣住“山河迹忆”中“迹”字的核心,用更鲜活的方式,展现爱国作家们的抗战足迹。
我们精心遴选了19位作家,他们是郭沫若、刘白羽、臧克家、萧红、萧军、何其芳、丁玲、沈从文、闻一多、郁达夫、夏衍、沙汀、茅盾、老舍、冰心、巴金、张恨水、艾青、田汉。“行迹星图”将这些差异化的个体行迹纳入同一幅抗战文化空间图谱,让观众清晰看到,看似不尽相同的作家选择,实则都是抗战文化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共同构成了“拿笔杆代枪杆”的文化抗战图景。可以说,如果缺乏空间叙事的串联,这些作家的故事或许只是孤立的“个人记忆”,而在空间叙事的重构下,它们便成为能反映整个抗战时期文人精神走向的“集体记忆”。
在“行迹星图”中,观众能看到茅盾辗转多地的坚守——他不仅在香港、桂林的奔波中守住编辑岗位,让抗战刊物从未断刊,1940年从新疆脱险抵达延安后,还走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课堂讲课。这所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抗战时期解放区最重要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吸引了一批作家主动奔赴。丁玲与何其芳深入延安一线,不仅创作文艺作品,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让延安的抗战精神通过纸张传递到全国。
除了奔赴延安,另有作家随文化浪潮迁徙至关键阵地。1938年,武汉沦陷后,艾青随大批文化人南下桂林,这座因文人聚集而崛起的抗战“文化城”,见证了他写下《我爱这土地》的深情,也见证了无数书籍报刊从这里出发,将抗战声音传遍全国各地。
在抗战后方,另有一批作家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点燃士气。老舍全力进行后方文化动员,以话剧为载体,创作出贴近抗战现实的作品,通过舞台表演将爱国激情传递给军民,让“同仇敌忾”的精神在剧场中凝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通俗小说见长的张恨水立即在正在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中增加了抗日内容,之后他又创作了《弯弓集》《东北四连长》和具有讽刺效果的《八十一梦》等,抒发了炽热的抗日报国之志,让普通民众在阅读中燃起参与抗战的热情。
有的作家投笔从戎,奔赴抗战一线,将热血与勇气融入实际行动。郁达夫远赴南洋,不顾生命危险为抗战传递关键情报,将文人的赤诚转化为切实的抗敌力量;1938年,臧克家在台儿庄战役期间3次奔赴前线采访,亲身见证战场实况,写下了长篇通讯报告集《津浦北线血战记》。作家们的行为不同,但他们抗敌御侮的热情则完全相同。
手稿也是展项的重要部分,观众触摸屏幕就能放大查看。无论是字里行间的炽热情感,还是行迹中的坚定选择,都流露着作家们深深的家国情怀。我们期待观众在跟随光轨追溯足迹时,从“被动观看者”变为“主动探寻者”——触摸屏幕放大手稿时,能将文字情感与作家行迹对应,能感受到他们“拿笔杆代枪杆,争取民族之独立”的信念——这种信念跨越时空,或许能让当下的观众联想到“责任”与“担当”的意义,从作家故事里汲取精神力量。
互动装置再现“孩子剧团”
在策划展览时,我们始终在思考:成人能从史料与故事中读懂历史的厚重,那孩子该如何走进这段岁月,感受其中的力量?事实上,抗战岁月里从不缺少孩子的声音——他们或许年幼,却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许多孩子在战争中与亲人失散或沦为孤儿。上海临青学校的中小学生自发教难民收容所的孩子们唱歌、识字,并在周末上街宣传抗日。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吴新稼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并于9月3日正式成立孩子剧团。从1937年至1942年,孩子剧团行程8000多公里,足迹遍布苏、皖、豫、鄂、湘、桂、黔、川等8省区的57个县市,演出了《仁丹胡子》《捉汉奸》《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火线上》《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话剧,共500多场次。正如茅盾在《记孩子剧团》中所写到的:“孩子剧团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日本帝国主义凶残的炮火,摧毁得了中国成千成万孩子们的家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从血的教训中觉醒了的团结精神。”
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我们专为孩子设计了“孩子剧团”摩斯密码互动装置,摒弃复杂的历史说教,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的游戏化任务——亲手完成一次“孩子剧团的情报传递”,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小战士”的责任内涵,实现从“认识小英雄”到“成为小战士”的认知跨越。
装置区域有一份“紧急任务”:
小战士们,注意啦!
……
现在你接到了一份情报传递工作,布告栏的报纸上有一组密码,情况十万火急!战情可耽误不得!
你的任务:
快!睁大眼睛!
立刻!把关键情报破译出来,以明确下一步的行动!
小战士,全看你的了!快用你的智慧和勇气,揭开密码,传递消息,为打跑日本强盗立大功吧!成为我们的小英雄!
翻开下一页,做成仿旧报纸样式的“布告栏”上,是一串摩斯密码:“······-·--·--······”。为了让孩子能顺利上手,我们在下方配上了“摩斯密码电文”对照表,希望孩子对照手册,能一步步将密码转化为字母,拼出“黄河”这一关键情报。
但破译工作并未就此结束。我们特意设计了“接力解密”环节,模拟抗战时期情报传递的紧张与不易。当孩子破解出摩斯密码后,来到黄河大合唱点位,这里的收音机响起新提示:“恭喜你破译出第一条电文,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孩子剧团成员了!新的考验隐藏在英雄家书里,冲锋吧少年!”
接着,在家书点位,新提示出现:“孩子们,你需要破译这三个观察孔传来的信息碎片,才能完成任务!每个窗口将依次呈现经过加密的文字片段,请准确记录每个窗口浮现的数字,就像当年我们的小团员在硝烟中接力传递情报那样,用智慧解开这道最后的密码!”
三个迷你“观察孔”整齐排列,显示带有数字的短句,孩子需要找出对应的数字,再将数字组合成最终密码。这个设计既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又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情报传递需要耐心与细致”,就像当年的小战士们那样,容不得半点差错。
当孩子完成所有解密步骤后,就能打开装置下方的“密码箱”,箱子里整齐摆放着印章,三个印章均以人物举旗、五角星和圆形为核心元素,上面刻有“友爱谦和坦白以对人”“刻苦严格坚忍以处己”“朴敏周到奋勇以治事”的文字,展现孩子剧团成员在待人、律己、处事方面的良好风貌与精神追求。当孩子用印章给自己的“任务手册”盖章留念时,他们对“完成任务”充满了成就感,与此同时,抽象的精神品格借由一枚枚印章变得具体可感,印章上的文字悄然走进孩子的心田。
这个互动装置之所以深受孩子欢迎,正是因为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点。我们用“小战士任务”的故事线激发孩子的兴趣,用简单易懂的破译手册降低门槛,用“观察孔解密”和“密码箱盖章”增强趣味与仪式感,同时控制好整体难度。我们希望通过“孩子剧团摩斯密码游戏”让今天的孩子知道,曾经有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在战火中勇敢成长、为国发声;也希望他们在解密游戏中能体会到“责任”与“勇气”的意义,让抗战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种下种子。
长期文化陪伴的持续探索
截至2025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拥有藏品99.82万件(套)。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充分激活红色资源的生命力,让文学类主题展览摆脱静态陈列、“看黑板报”式的刻板印象,实现文学与厚重历史的深度连接、与当下生活的同频共振,最终让红色文学的魅力以更为可视化的方式抵达观众。近些年,文学馆推出的一系列主题展览,正是我们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
从“向人民大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展”,到“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从展现新时代文学力量的“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到聚焦经典作品的“‘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再到如今以抗战为主题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每一次展览都是我们的探索尝试,旨在让文学展览围绕多元维度展开,实现与观众、与社会的“连接共生”。
为了让文学与个体深度连接,我们着力打破信息茧房、构建“共识型展览”,通过跨媒介叙事打造覆盖多元背景观众的文化通道,构建融合文字、影像、音频、VR的“多维叙事场景”,将红色文学经典转化为更易感知的视觉语言。例如,针对年龄较长的群体,“‘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的《林海雪原》展区设置了“黑话”互动;针对年轻人,该展览的《红日》展区设置了小人书拼图;针对儿童,“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中设置了“儿童剧团”解密环节。这些设计拉近了不同年龄、认知背景观众与红色文学的距离,让每个人都能从熟悉的维度读懂历史,理解文学如何记录、反映历史,最终在“国家记忆与共同价值”层面形成深度共鸣。
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动展览从“单向观看”升级为“双向共创”,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红色记忆的“共建者”。近几次展览均设置了“留言墙”,观众可分享与红色文学相关的故事与感悟,留言内容实时融入展览,成为展览的动态组成部分。“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配置三台联动互动屏,观众写下“想对最可爱的人说的话”,内容会实时滚动播放,成为展览生动亮点。“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的亮点,则是分布展厅各处的数字化多媒体展项,观众可在互动屏上,通过AIGC生成专属科幻文学宇宙图像,可进入文学影视区享受视听盛宴,也能在巨型触摸屏前细数中外文学交流点滴。这类设计让展览摆脱“策展方单向输出”模式,成为观众与历史、文学互动的平台,为红色叙事注入新活力。目前,“智慧展览”已纳入探索方向,未来将借助AI与大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观展体验。
深入挖掘抗战文学的时代价值,赓续抗战街头剧、儿童剧团的文化传播传统,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高质量阅读需求,增强文学的时代感染力,助力文艺高质量发展,展览还配套推出了“沉浸式互动文学”项目,探索中国文学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方向。
9月25日,体验活动在馆内B座儿童活动室正式举办,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北京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以及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本次活动。在网络文学作家常聪、源子夫的主理下,活动通过创新性的角色演绎与推理游戏,带领参与者深入《荷花淀》的文学世界,在互动中重温历史记忆。这种将文化内容与体验式玩法结合的模式,生动践行着新大众文艺理念,推动更多读者走近优秀经典作品,并且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评论者,让抗战经典文学在大众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活力,实现“作家创作、人民阅卷、共同思考、一起进步”的良性互动,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了年轻化、场景化的新动能。后续我们将陆续开展“展览线上拍摄”项目,制作沉浸式互动项目的短视频、直播回放视频,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让无法到馆的观众也能在线体验展览魅力。
这种“线下延伸+线上传播”的运营,旨在让展览从“一次性馆内体验”转变为长期的文化陪伴,让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浸润人心。若文学馆展览能跳出“看”的单一模式,变成“游”“知”结合的形态,我们会倍感欣慰。观众在展厅里,既能感受实景的视觉冲击、参与互动装置,还能有所收获——沉浸式了解红色文学的创作背景与价值,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汲取精神力量,这就是对策展最大的肯定。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互动,从单一视觉到多感官调动,文学馆的展览实践,是对红色资源活化的探索。用红色资源做生动展览,关键是找到“文学—历史—生活”的连接点:用场景还原勾连文学与历史,用互动体验连接文学与生活。最终让观众在“看、游、知”中感受红色文学魅力,理解其历史分量与现实意义,让红色资源“活”在当下、浸润人心。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策展人)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