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怀化日报 时间 : 2025-11-24
分享到:
张建安的《老街药草香》(见《湘江文艺》2025年第4期)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细腻的感官描写,构建了一幅融合药草香气与人文温度的怀旧画卷。作品在文学表达与艺术呈现上展现出多重创新,其价值不仅在于唤醒集体记忆,更在于通过嗅觉符号的深度挖掘,为乡土叙事开辟了新的审美维度,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嗅觉主导的记忆重构。作品打破以视觉为核心的传统叙事逻辑,将 "药草香" 作为贯穿全文的精神线索与结构枢纽。作者对气味的描写极具层次感:开篇以 "苦香 —清新 — 醇厚" 的递进式嗅觉体验,建立起与读者的感官联结区分当归的泥土气、白芷的清甜味、薄荷的凉润感等具象化气味,形成 "香气谱系"用 "一把神奇的钥匙" 的比喻,赋予嗅觉激活记忆的叙事功能这种以嗅觉为支点的叙事创新,使记忆呈现具有了通感特质,让四十多年前的岁月不仅可见,更可嗅、可触,构建了立体化的怀旧空间。
碎片化叙事中的情感逻辑。作品摒弃线性时间叙事,采用 "气味触发 — 场景闪现" 的碎片化结构:从当下的药香切入,自然跳转至药材公司大院的童年时光以 "梅景都以特定气味为锚点(如陈皮的饭香、炒米的焦香),形成情感闭环这种雨天、 暴雨夜、腊月等时间节点为碎片,拼贴出完整的记忆图景每个场类似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既符合记忆的真实呈现规律,又通过气味的连贯性避免了结构松散,实现了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的统一。
意象系统的象征建构。文中构建了丰富的意象群,形成独特的象征体系。 药斗:既是药材容器,也是记忆的收纳盒,"巨大的蜂巢" 的比喻暗示着生命能量的聚集;铡刀声:"咔嚓、咔嚓" 的节奏不仅是劳动声响,更成为时光流逝的隐喻;蓝布衫:嫂子的标志性服饰,与药草的自然色调呼应,象征朴素而坚韧的生命态度;薄荷:从药斗中生长的嫩芽,成为苦难生活中希望与生机的象征这些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贯穿始终的隐喻网络,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细节描写的诗性转化。 作者擅长将日常场景转化为富有诗意的画面——描写嫂子翻晒当归:"细碎的阳光从头顶狭小的窗户斜射进来,在当归上跳跃、闪烁。这点点细碎金光,随着嫂子手指翻动”,富有动感的文字仿若赋予了它们某种灵力,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舞蹈场景;刻画切割药材的场景:"切割时扬起的碎屑,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最后轻轻地落在嫂子精心编制的竹筛上,积成了一圈毛茸茸的金边",这种将平凡劳动诗意化的描写,既展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美学特质,又赋予日常生活以神圣感,实现了审美价值的提升。
文化记忆的当代回响。作品通过今昔对比,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关系:现代连锁药店的 "明亮灯光" 与过去 "昏黄的灯光摇曳" 形成视觉对照;电子秤取代黄铜药戥的细节,暗示着传统技艺的式微,于是有了"再滚烫的微波炉也热不出煤炉砂锅的香气" 的感慨,道出工业化生产与手工劳作的本质区别。这种对照并非简单的怀旧感伤,而是通过药草香气这一永恒的嗅觉符号,探讨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存续,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反思意味。
《老街药草香》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 "药草香" 这一嗅觉体验提升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气味的流动串联起个人记忆与集体乡愁。作品在文学创新上打破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性转化,更在文化层面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
正如文中所言,那些 "沉淀了四十余年的苦香" 最终 "化作了一条温暖的河",这股流淌在文字间的药草香,不仅唤醒了作者的个人记忆,更成为连接一代人集体经验的精神纽带,其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将在时光淘洗中愈发醇厚。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