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1949”公众号 | 刘鹏波 康春华 时间 : 2025-10-12
分享到:
会议现场
10月11日至12日,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书写新时代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的主旨报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邱华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李一鸣、何向阳,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编辑和文学组织工作者与会。
此次会议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以中国作协名义召开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的专门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报告文学在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记录时代风云、展现社会风貌中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创作方向和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报告文学创作、研究、出版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宏森作报告
张宏森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报告文学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他指出,报告文学敏锐感知时代脉搏,真实记录时代风貌,参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报告文学围绕“国之大者”,全景式记录时代之进;突出人民性,从人民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彰显时代精神,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践行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倡导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构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亮丽篇章。报告文学的血脉里流淌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基因,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正在承担越来越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张宏森表示,在充分肯定新时代报告文学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下报告文学还存在作家队伍老龄化、研究与评论不足、读者群体流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需要冷静判断,全面客观分析,更需要在创作层面上树立勇气和信心,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谦逊的心态,与时俱进,应变求变,更好抵达报告文学应有的位置和高度。为开好本次会议,中国作协多次组织座谈调研会,广泛听取意见,力求群策群力推动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
张宏森指出,报告文学创作要高度重视真实性的问题。报告文学是纪实类文体,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立身之本,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本质特征,提升纪实品质是报告文学的要务。要忠于事实、忠于材料,经得起推敲、扛得住追问。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虚构对真实性的侵蚀,不仅要原原本本地恪守真实、如履薄冰地敬畏真实,更要建立起对真实的深度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映出时代总体面貌、揭示出事物的内在逻辑规律。真实性不等于简单的事实,作家需要有发现、挖掘、提炼现实的能力。不能将“在场”等同于“真实性”,“我在”“我看到”“我听到”,并不意味着就抵达了真实,只有下了足够的功夫,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又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真实性才能真正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实现。报告文学创作要高度重视认知与思想深度的问题。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向来以表现时代、分析生活、认识社会著称,如果思想认知不足,就无法与读者进行深刻有效的对话。能否提供深度思考,能否从海量的公共信息之中,见众人所不能见、想众人所未曾想,深刻关系到报告文学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影响。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不可回避矛盾,不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对现实问题作出建设性的思考与回答。
张宏森指出,报告文学创作要高度重视纪实文体的文学表达问题。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产生于纪实性之中,也应以自身独特的形态和方式,服务于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审美特质,就是来源于足够饱满的事实、以及基于事实的对生活的发现与洞察。作家要重视抓题材,但更要有把好的题材创造转化为好的文学作品的能力。报告文学创作要拓展纪实写作的视野,推动文体创新;优化纪实写作的形态,强化文本结构意识;表现真实人物,开掘形象深度;追求准确的语言,重视文字打磨。报告文学创作要自觉克服商业化功利化等问题。无论面对何种写作,作家都应该也必须保持充分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说有良心的话、写有质量的作品。
张宏森强调,要深刻认识报告文学面对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丰富而巨大的实践超出了任何现成的叙事框架和文学经验,对作家提出了空前高的要求。其他文体与艺术形式正在冲击传统的文体文类框架,有力地重塑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想象。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正在重塑文学生产传播生态。只有勇于面对这些艰巨的挑战,报告文学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迎来崭新的未来。
张宏森强调,要充分认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好的报告文学将是新时代中国的备忘录,为时代留下宏大、深刻的文学证言,为民族国家留“信史”,为千秋百代存鉴照。好的报告文学将是新时代中国的风物志,为今日中国留存更加真实、生动的风貌,言以状物,文以载道,诗以传神,歌以咏志,让未来的人们透过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读懂时代风云,记住峥嵘岁月。好的报告文学将是新时代中国的心灵史,从广阔的人类心灵世界中,托举出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和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让这份火焰成为前行的底气与指南。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创作,要紧扣社会历史的脉搏,不断增强自身的认知深度和感知锐度,召唤广泛的情感共鸣、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让新时代的精神强音传之久远,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动力源泉。
会议现场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的历史成就、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展开了热烈坦诚、全面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表示,此次会议的举行恰逢其时,充分体现了中国作协对报告文学事业的重视与期待,对新时代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以文学之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切实举措。大家谈到,大会主旨报告观点鲜明、求真务实,对当下报告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挑战判断准确、鞭辟入里,对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寄予厚望、鼓舞人心,是报告文学创作形势的分析书、创作问题的诊断书、创作方向的指导书、繁荣发展的动员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理性,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大家认为,报告文学肩负着为时代立传的职责,伟大时代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报告文学作品。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立身之本,报告文学作家要对“真实”二字永远深怀敬畏之心,不断提升发现、提炼和阐释现实的能力,以文体创新传递对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对社会进步的理性思考。大家表示,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报告文学跨文体的特殊禀赋,积极吸纳不同文学类型、不同艺术形式的优长,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语境和传媒环境,切实树立读者意识、受众意识,有力开拓报告文学的文体新形态、传播新格局。
何建明、徐剑、徐锦庚、陈启文、李春雷、李琭璐、丁晓平、姚瑶、李燕燕、王国平、纪红建、钟兆云、任林举、樊卓婧等14位作家代表在大会交流环节发言。大家谈到,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报告文学作家的书斋不在室内,而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偏远的边陲。优秀的报告文学创作,既要用准确的新闻语言写出人与事的真相,又要尽可能采用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文学语言再现真实、还原真相,产生令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新时代新征程,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牢记初心使命,担负光荣任务,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以出色的创作实绩、更多的精品力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壮丽征程上作出新的贡献。
吴义勤作会议总结
吴义勤作会议总结时表示,新时代报告文学,必须始终明确“为谁写”、辩证思考“写什么”、深入探索“怎么写”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人民。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要真正走到人民中间、与人民呼吸在一起,了解人民的关心关注、贴近人民的所思所想,把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写深写透、把人民的形象写真写实,切实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民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报告文学作家要自觉将个人创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聚焦那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展示民族复兴伟业的大事、要事,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记录描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一道道分水岭、每一段华彩旋律、每一片耀目光华,努力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史。
吴义勤表示,此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是大家深入思考交流、彼此坦诚讨论形成的思想结晶,植根于长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工作者奋力开拓、不懈探索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生机活力和希望所在,凝聚着我们对中国报告文学事业共同的热爱与期待。希望广大报告文学作家以此次会议为新的出发点,更加清醒地思考自身的文体定位和职责使命,努力实现在新时代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向时代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邱华栋主持闭幕会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岳永逸作题为《追寻真实——口述史的可能与边界》的主题讲座。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宣部纪检监察组,中宣部文艺局、出版局相关同志,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