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文艺报》评论员文章: 真实的力量,成就报告文学的分量

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5-10-11

 

分享到: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和文学的“轻骑兵”,在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0月11日至12日,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编辑出版人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共聚一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发展路径展开广泛交流。此次会议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积聚合力,对进一步认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助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报告文学是纪实类文体,其之所以能够赢得读者信任、承载时代记录功能,关键就在于真实可信。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立身之本,更是报告文学的尊严所系、生命所依。真实的力量,成就报告文学的分量。这一文体特质,要求创作者既要原原本本地恪守真实、如履薄冰地敬畏真实,更要建立起对真实的深度理解,超越局部的“经验真实”,抵达反映时代总体面貌、揭示内在规律的“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唯有秉持如实记录、如实报告的“史家笔法”,才能为时代留下宏大而深刻、可资鉴照千秋百代的文学证言。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产生于纪实性之中,也应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反哺并升华纪实性,两者是有机统一、共生共荣的。忠实地记录现实、表达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天职和专长。报告文学的审美特质不仅来源于事实本身的饱满与坚实,更来自于创作者基于事实对生活进行的深刻发现与洞察。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应当在坚守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全力提升文学表达能力,精准地、恰如其分地直陈其事,让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场景跃然纸上,从而汇聚社会生活的丰富色彩,传递时代进步的鲜活记忆。唯有不断拓展纪实写作的视野、推动文体创新,优化纪实写作的形态、强化文本结构意识,表现真实人物、开掘形象深度,追求准确的语言、重视文字打磨,才能将有价值的题材真正转化为具有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佳作。

当前,历史进程加速演进、传播格局深刻变革、文学语境日趋多元,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态及其真实性原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创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艺术自由的合理分寸,以虚构代替事实,对表现对象进行过度想象和加工,导致作品的真实性受损、可信度降低;忽视田野调查这一核心环节,依赖电话采访、线上采访与二手资料,缺乏对原始素材的挖掘与甄别;在创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浅尝辄止,不愿反复求证、交叉互验、刨根问底,致使作品根基不牢、质量参差;还有作者未能将书写对象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关系之中,导致文本呈现扁平化、碎片化等倾向,本次创作会议将认真分析研究,深化讨论。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迭代发展虽在信息处理层面带来便利,却对报告文学的真实原则、版权法规与创作伦理构成新的冲击。面对多重挑战,报告文学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应变能力,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提升发掘能力和创作标准,方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彰显自身价值。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变革,报告文学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要树立大时代观、大历史观,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要义,以生动笔触描绘神州大地上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要不断提高深入时代的脚力、观察时代的眼力、思考时代的脑力、阐释时代的笔力,在火热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要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底线和基本品格,强化对现实的独立思考、深入挖掘与艺术提炼,实现新时代报告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启迪当代、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

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正召唤着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创作者。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要勇担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以真实之笔用心用情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人民心声与精神图谱,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让报告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