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贺秋菊:春雨入地 生命生花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5-11-20

 

分享到:

杨松林在散文集《春雨点点入地》中,通过100篇日记,将自己在石桥小学支教的310天在乡村居住、教学、家访、行走以及与村民交往的点点滴滴进行呈现,写得很轻,但我们能读到沉甸甸的责任。他以石桥村为布,将山野的风、孩子的笑、村民的暖,缝制成一本能捧在手里、焐热心里的书。

这本散文集的特别从开篇的手绘地图便已显露。浏阳河畔,长株高速横贯而过,钟家坪、龙松塘、曹家组、窑塘组、董家湾、孔家组、关山湾……散落其间。那些被墨线勾勒的村落名,不是冰冷的地理标识,而是孩子们奔跑的轨迹,也是作家行走的足迹。作者记下了来石桥小学的初遇印象,写下暖心的欢迎会、我们在一起、傍晚的感动等,既是记录,更像一串带着温度的脚印,引着读者走进一位支教老师激情满怀的精神世界。

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把支教从抽象的概念还原成了平凡的日子。从此书我们读到了作者的付出、妻子的支持以及这个期间父亲的离开,但作者并不刻意去突出这些奉献,不在自己的奉献与牺牲上大写特写,而是写得稀松平常,他内心里就没有去高看自己的支教,他由衷地热爱这份事业和这段生活。

走向乡村,他将自己放得很低,不是带着拯救者的姿态去支教,而是全心全意去爱。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爱那些乡村热腾腾的生活。写作中,他以在场者的身份去记录日常,写学校的运动会、分餐、读书分享,写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写保安的一家以及村子里的游大爹、花木名匠、育苗大户,写乡村的赶场,写做青团、吃红薯片子,用平实的文字接住乡土生活的每一粒烟火。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家访。石桥小学当时有100位在校学生,作者所在的班级有17个学生。作者逐一对他们进行了上门家访。走出校门,支教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注视着孩子,而是沿着山路走进他们的家。“第一次家访”“走访曹家组”“我的家在李家组”等篇目让我们看见了石桥村的各种乡村生活形态及其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文学记录让100个孩子和支教的教师分别跳出了乡村儿童和支教教师的标签,成了鲜活的具体的人,特别是“座位的烦恼”“舞狮少年”“送个新饭盒给你”等,我们看到作者是蹲下来和孩子、家长平视,不把他面对的这些乡村他者的生活当故事,而是把共同经历的日子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春雨点点入地》的特别也在于它不是单向的支教记录,而是双向的生命生长,正如封面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作者写支教生活,写孩子的成长,也写自己被乡村治愈的过程。石桥村是这一切的底色。第二辑里,他为石桥村这片土地写下了一部风物志,这里有石桥的秋、秋日里的金蝴蝶,也有板栗树、村口的大喇叭、龙松塘的春、窑塘的传说、家余嘴的早晨、山村月夜、妈妈水库、三仙古泉,还有那校园里的百日菊和凌霄花。“石桥学校校史”“石桥村记”,是作者为这片土地留下的文化历史档案。在这里,乡村不是落后的背景,而是律动着的、呼吸着的生命场。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