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5-10-10
分享到:
苗族作家张雪云作品集的题目大都简约,比如《蓝渡》和《青寨》。我不止一次阅读过《蓝渡》,并为之写过心得体会。畅读《蓝渡》,让我的思绪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眷恋的故乡神秘湘西,流连忘返。她笔下那些清丽典雅的文字,让人真切感受到山水的美好,在脑海中氤氲。《蓝渡》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告白,是关于故乡的“抒情诗”,作者的世界里满是山川河流的影子,随着时间重叠交错,叠成唯美的写意书画。
湘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求学、工作十余年,人生最具理想主义和热血沸腾的时光,伴随湘西那漫山遍野的歌谣,陪伴了那里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如今读《青寨》,让我再次拉近了与湘西的心理距离。
由《蓝渡》而《青寨》,历时4年的沉积,“青”出于“蓝”,我读出了作者的小小“野心”。这野心既是为湘西的振兴而放声歌唱,也是为湘西的历史找到了走向和归宿而自豪。我也读懂了作者为何而写,为何而歌。正如《想把故乡再爱一遍》所写,“我需要抒写,来见证这方水土,洞见这个时代”,“我得淬炼生活的意义,晕染生活的美好”。我读懂了作者对故土家园那浓得醉人的爱。
念念不忘的故乡是作者祖先的栖息地,也是她乡愁的发源地和作品创作素材的聚集地。《青寨》全书分为“家园:吾乡斯土”“凝眸:停云时雨”“传承:灯火可亲”“回望:山河远阔”四个小辑,作者以爱为主线,在时间空间里交织,密密缝缝,最终编织成湘西的“千里江山图”。走进《青寨》,方生山河故人、人间行过之感。在这里,“没有一块土地是慌张的”。
《青寨》是作者对故乡又一次精细入微的扫描,更是一次对生命过程的终极追问。没有金戈铁马的轰轰隆隆,没有商贾马帮的人影幢幢,随声入梦,映入眼帘的都是平凡或不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寨,一座对抗岁月和遗忘的山寨,以及一条河,一条故乡的河,一条属向清晰的河。哪怕去家万里的游子,故乡的河也像血液一样,时时刻刻在身上流淌。故乡的山寨永远驻留在心房的某个地方,我们自然而然地为它歌唱。作者用灵动之笔、炽热之心,为故乡创作出一部四季田园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里,历史人文与优美环境并重,传承守护与创新开拓齐驱,各族同胞共舞,同呼吸共命运。在这部交响曲里,有作者的梦想与记忆,有父亲的蓝溪、母亲的沅河,腊尔山的风轻拂小岸的狗尾草,春天的苗鼓响起来,人们摆手成舞。作者深知,人文如果离开环境会稍显枯燥,环境离开人文又略显呆板。而在《青寨》,一切刚刚好。
“青”出于“蓝”,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我惊喜地看到,张雪云的作品在保持其一贯高水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包括创作手法上的一些突破和创新。《青寨》的语言一如既往的出色,充满韵味、质朴自然、富有诗意、蕴含哲理。作者运用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秀山丽水,质朴而灵动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之上。作者还纯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通感、排比等,使作品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具有特别的视觉冲击力。
“即便输了,也总会为自己输了的船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扒上水与扒下水有欺架,扒上水总是吃亏些!’‘若不走艄,你试下家伙啰!’”(《五月辰河看龙舟》)作者巧妙运用方言,寥寥数语,质朴自然,乡里乡亲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可信度。
“寨子是烟熏过的半旧的寨子,是活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寨子,是被云雾和大雪闭锁了的寨子,既陈旧,又新鲜,美得让人心痛。”(《想把故乡再爱一遍》)作者通过排比的手法,将青寨的自然和人文一一列举,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三两两的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鸣叫,声音由浅黄而深黄,由明黄而土黄,像是喇叭似的南瓜花吹出来的,色泽渐次繁复,高低起伏不断。”(《青寨里的腔调》)作者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婉转跳动的声音转化为视觉上的温暖明亮,使得自然村落的形象顿时立体和生动起来。
“究其实,黄昏与清晨一样,也是一位故人,往往随流水而来,循波光而去,时间的胚胎里,总有秋风起于青蘋,春风跃上枝头,一些流水悄悄劫取了时间,再将桃红李白默默许配给流年。”(《近处的泸溪》)富有诗意的描写,风来风去、云卷云舒,简单纯朴、悠然自在,不知不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品读《青寨》,是一次深入湘西、品味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程。我在领略《青寨》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乡村生活魅力的同时,也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所折服。身边好多喜欢写作的朋友总感叹没有题材可写,其实写你最熟悉的,聚焦七寸,深挖千尺,把小人物小题材融入大时代大背景,照样可写出好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