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湖南 时间 : 2025-09-29
分享到:
散文集《叙述者》以“叙述者”为名,初看便觉其意深长。作为一个源于小说叙事学的专业术语,“叙述者”被置于一部非虚构的散文作品之上,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力的宣告。这暗示着,作者李荔怀揣着一种更为自觉、更具方法意识的写作抱负。整部《叙述者》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不仅可以是对人生经历的忠实回顾,更可以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叙事探索,一种构建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积极行动。
一、作为写作基石的“叙述者”立场
“叙述者”,首先是一个有话要说、且深知如何言说的人。李荔将自我定位于此,意味着她从动笔之初,便摒弃了随感的偶然与漫谈的闲散,代之以一种强烈的表达自觉和清晰的本体意识。全书虽在简介中被划分为观察者、经历者、叙述者等不同角度,但在实际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叙述者”的身份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了从鄯善童年到成年后往返于湖北、新疆两地的所有篇章。无论是回忆中带着温度与困惑的往事,还是现实中充满迁徙与守望的复杂心绪,作者都始终保持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叙述姿态。这种稳定性,并非意味着视角的单一,恰恰相反,它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叙事掌控力。正是这种贯穿性的“叙述者”立场,成为作者消化、吸收数十年人生经历的熔炉,使她能够将纷繁复杂的个人经验,淬炼成可以向世界清晰传递的声音与思考。
李荔的文字,兼具诗意的美感与日常的洞察。我们常言“深入生活”,但生活的常态往往是千头万绪、一地鸡毛。李荔的禀赋在于,她擅长在熟悉的日常事物中,建立起内在的情感关联。《果园》《葡萄园的恩典》中的苹果、葡萄、梨、杏,或是同名散文《叙述者》里的榆、桑、桃、椿,在她的笔下,从来都不仅是静物写生。这些身边寻常之物,被她点化为连接情感的媒介,成为向心灵深处开掘的通道,最终探寻到漂泊的乡愁、初恋的悸动、对生死的感悟乃至对失控人生的愤怒——这些潜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人类共通的真实情感。更可贵的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洞察力随作者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深化。童年视角中,世界多由父母、邻居、玩伴的命运碎片构成,叙述里因而充满了懵懂的冲击与不安。而成年之后,知识、教育与切身经验赋予了作者反身自省的能力,让她能以惊人的诚恳,直面那些不够光鲜的过往,不回避生活中的尴尬、冲突与无奈。
李荔深知生活底色是粗粝的,“正在被生活放牧”这样的词句便透露出她并无浪漫化的幻想,但她的书写却依然选择相信日常的力量,坚持以一种充满温情而又克制的语调来完成叙述的使命。这份克制,正是“叙述者”核心姿态的具体体现:《世间所有的秘密都有根源》里,她将几个看似无关的故事——我对黑暗的恐惧、奶奶捧着土地证的幸福、邻家早熟少女的命运变迁——用一条“生命向上本能”的绳索悄然串联。秘密就隐藏在文字之中,她并未道破,而是满怀感情却不滥情地引导读者建立自己的理解。正因为情感的注入,她的观察未曾流于冷漠的旁观;也正因为理性反思的在场,她的个人经验得以从泛滥的抒情中超脱,从而获得了迈向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可能。
二、地域位移:情感与身份的坐标流动
若将“叙述者”的立场视为全书的精神主轴,那么“新疆-湖北”这一地理空间上的迁徙与守望,则构成了其叙事展开最显性的坐标。在李荔的笔下,地理远非静止的背景板,而是 积极参与其情感结构与身份认同构建的核心要素。新疆的小城鄯善与“汉之广矣”的湖北,仿佛地图上相互遥望的两极:前者是记忆的源头,是带着戈壁风沙与果园甜香的童年王国,承载着最初的生命印记与无垠想象;后者则是成长的现场,是文化认同的另一重根系,也是她得以回望、审视那个新疆“故我”的瞭望塔。
这种空间上的位移,天然地催生了一种宝贵的“双重视角”。第一辑的文章里,当作者立足于湖北的现实生活,回望新疆的童年时,时空的距离滤去了部分尖锐的刺痛,为往事镀上了一层温情的柔光。而当她重返新疆,以成年人的心智重新漫步于熟悉的土地时,沿着父辈的迁徙之途一路走来,那些熟悉景物之下又掘出了往日未曾察觉的悲怆、坚韧与复杂的人性互动,成就了《岁月深处的羊》《迁徙与守望》的深刻意蕴。双重视角的交替与对话,使其对故乡风物的书写超越了单纯的乡愁和怀旧,从而抵达了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度理解。散文集中那些看似散落的人生片段,正是通过“新疆-湖北”这一空间轴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如同一条坚韧的绳索,一端系着生命的源头,一端连着现实的彼岸,作者在其中不断探寻“我是谁”“根在何处”的永恒命题。最终答案,或许正如“叙述者”这一身份所揭示的,她坦然接纳了“在途中”的漂泊状态,并将写作本身,塑造成了安放灵魂、整合多重身份的精神家园。
三、“过去”的时间与记忆的追寻
《叙述者》的深度,还体现在它对“时间”这一元素的哲学性把握上。在好散文里,回忆当然不是对过往的机械复刻,而是一种基于当下视角的主动追寻。这令人联想到普鲁斯特的追求,即真正的天堂往往藏在那看似已经失去的时光之中。书中对某些人物或事件的描绘,在不同篇章中或许会呈现出微妙的差异,与其说是记录的疏漏,不如说它们恰恰彰显了记忆的鲜活与主观特质。昨日的创伤可能在今日的理解中化为一个无言的微笑,生活总要继续下去。
在此,作者扮演的是一位穿梭于时间长廊的“考古学家”。她细致地挖掘着记忆的碎片,却并不急于将它们拼凑成一个完美无缺、逻辑严密的整体叙事。在《买买提老人的柔软时光》《黑夜的玫瑰》《岁月深处的羊》里,她更尊重每一片碎屑本身的棱角与光泽,甚至保留那些相互矛盾的痕迹,这正是对“过去”的极大敬意。李荔没有为了情感的宣泄或叙事的流畅而简化生活的复杂性、模糊性,相反,她致力于呈现那种矛盾、混乱的原始质感。由此,《叙述者》触碰到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哲学主题: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在与时间的对话中,不断理解自我、接纳缺憾,并试图为自身存在寻找意义的历程。李荔的叙述,因此成为一次真诚的、与时间和解的精神实践。
李荔的《叙述者》通过确立一个自觉、诚恳而克制的“叙述者”立场,成功地将其丰富的个人阅历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她对地理空间的深刻感知,对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考,这一切都根植于她那种难得的诚实与勇气,一种不断反身咀嚼经验、拥抱成长变化的自觉。正如安妮·埃尔诺或张爱玲的自传性写作所展示的力量,李荔同样让我们看到,真诚地面对内心,勇敢地书写“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对话,是散文抵达广阔天地的关键。拥有如此清晰的叙事自觉和丰厚的生活积淀,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她未来的写作怀抱更深的期待。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硕士,长沙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工作。)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