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08-08
分享到:
作者简介:
杨明乐,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学员,田汉诗社社长,长沙县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楹联家女子协会副主任,湖南省文联行业党委委员,长沙县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果园商会副会长,长沙县志愿者联盟副会长,长沙县首届最美志愿者,长沙县首届十佳社会贤达、长沙县政协首届文史专家、湖南省文联系统优秀党支部书记、湖南省百姓学习之星。出版诗集《瓦湖浅唱》、散文集《山外》。
内容简介:
《山外》是以作者生活工作的田汉故里果园镇为原点而拓展铺开的创作。全书分为三个章节:山外是山.乡愁/山外青山.史记/山外有山.他山。融山水典故,从自然景观、风土人文、历史变迁、旅行游记写到亲情、友情、爱情及生命体验、情感密码以及城市农村的发展变化。《山外》也再现了作者喧嚣之外自如出世入世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序言
歌声飘荡果园香
梁瑞郴
相遇因文学,心遇皆华章。
三年前,周湘波邀我去长沙县果园为作家创作基地挂牌。果园是戏剧大师田汉的故乡,我居住地虽与之近在咫尺,却因种种错过,还未曾拜谒,湘波又为学生,一俟邀约,欣然应允,便携了孙儿慨然前往。
那日酷暑,大地赤炎,好在有青山做伴,绿水绕膝,花木吐香,虫鸟浅唱,文朋诗友,一时兴会。
挂牌处好不气派,虽不是华宇巍峨,但腹有诗书气自华,四壁书香,满室雅韵,“田汉诗社”匾额赫然在目。
室主杨明乐,迎上来迭声说道,欢迎梁老师光临寒舍!我与明乐,的确有师生之谊,她是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的学员,有过数次面谕,对其才华印象深刻。
乙已初岁,春山在望,明乐将她诗文集《山外》寄上,嘱我写些文字,以为后学前行助阵。
我翻阅《山外》的书稿,眼前不时浮现在商海搏击,奋力前行的巾帼形象。她扎根于故乡,立足于果园乡镇,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商机,积跬步而达千里,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样一位乡村女子,于俗务之中,竟然吟风咏雨,儒雅盎然,在大地上不仅耕耘商道,而且作文铸字,于砚田之中,尽栽风流,我不得不称道一声,真奇女子也!
《山外》真实,亲切,细微,充满泥土的气息,草木的味道,乡村的质朴,亲情的淳厚,贤者的亲切,佳肴的诱人,味蕾的芬芳,无论是直击心灵,还是警醒视觉,无论是亲情的流露,还是贤达的关怀,无论是美味制作的厨艺,还是乡间佳肴特殊的味道,她的文字表达,总是弥漫身临其境的气息,可以感受,触摸,温度,脉动,一股股暖流,游动于字里行间,一丝丝气味,漂浮于云升雾漫之中。
记得有论家说,当下的文章中,听不到一声鸟叫,闻不到一丝花香。何以,作者已远离生活,更毋庸说与泥土的亲近。
散文已变为许多作者臆造的景象,隔空的呼喊。
由此我想起风神环宇AI时代的到来,许多人由此惊呼,作家,艺术家在未来的不久将要失业,文字工作者将被人工智能彻底打败。
我相信蹩脚的文学艺术者将会被AI甩出几条街,没有温度,没有情感,没有创意的文字将会被AI写作取代,但那些有温度,有切肤之感,能深入情感肌䤚,表达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文字,是AI所不能取代,人创造了AI,相信永远会在AI之上,就像《西游记》那些走入人间的魔兽,最终还是被各位大仙收伏。
《山外》题材,无疑因袭了许多乡村的母题,但在旧巢中,它却能翻出新意,是AI所无法抵达的。
明乐笔下的母亲,是典型的乡村老太婆,但她又绝非乡村一般的老太婆。她出身书香世家,因缘际遇,却一辈子与乡村为伍,相夫教子,献身厅堂,但骨子里却仍透出书香世家骨血的范儿,如今她虽已逾古稀之年,但辛勤劳作之后,仍捧着手机,读小说看文章,一派斯文,俨然乡贤!这不能不让人仰视!
而父亲的微笑,则是那么威严,冷峻,经常让儿女们听到他的咳嗽声,也不寒而栗。但读完全文,才会领略到父亲威严笑的爱意,那是一种不易发现,却充满了暖暖爱意,包裹着深情父爱的笑。
即使是为人之母多年,明乐仍或步行,或驱车去母亲家用餐,除了反映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理念,妈妈的味道无疑是永恒的记忆。
一片腐乳,弥漫多少的欢乐与记忆,红红鲜美的腐乳,其实是承载一坛亲情,这种初味,让人终生难忘。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写法陈旧落后,但我以为不然。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故乡生活表面看大致相同,但每个人生存方式,生活际遇,生活体验绝不会相同,故而,乡村生活的母题,越是原始的,其内涵越稳定,其外延则越为丰富。
《山外》充满了故乡之情,这根情线贯穿全文,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根线之线头,却永远紧拽在果园这片大地。
果园是田汉的故乡,田汉无疑是《山外》最重要的人物。但写田汉的书汗牛充栋,弄不好便容易陷入炒现饭的尴尬。本书避开众所周知的事件,从细枝末节,以丰富田汉与故乡的往事。如写他抗战中回故乡,面对被日寇蹂躏而满目疮痍的惨状,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愤而命笔,以诗控诉强盗的暴行,表达游子对故土深情眷顾。
由田汉这位果园的骄子,引出了果园众多的人物,或田汉的亲人,或田汉的族人,或果园的贤达,或果园的游子,或田汉诗社的唱和,或建田汉艺术小镇的盛举。我想,这便是放开眼去,看山外的天地。众所周知,果园最为嘹亮激越的歌声是激动人心的《国歌》,它不仅已为十四亿中国人心中之歌,而且也成为响彻全世界最威武的歌声。
果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寻声四顾,环绕其间有无数英雄豪杰,这里有辛亥革命首义的黄兴,有亲栽大树,发现伟人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有永远被伟人奉为老师的徐特立,有中国工业的先驱范旭东,有举世瞩目的汉语言学家杨树达等等,正是这样一大批国之栋梁,人之英才,为这片土地遍栽文明之花,方使狮子山升腾文化的祥云,浔龙河奔腾流金焕彩的波浪。
明乐正是有幸与这批仁人志士相逢,与这片青山绿水相拥,与这片土地上的乡贤相携,与乡间花鸟虫鱼,草木溪水相嬉,方才有了这种朴实,淳厚,亲切,向上的品格。
明乐是游艺于商界和文界兼容的人才,她虽入商道,但求学之路甚多,不断入全国名校宿院进修与充实,让她在商文二道搏击进取,游刃有余。永远的汲取,永远的充实,正是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才使她虽囿于狮子山下,但却可以登高远望,博采众长,以山外之玉,补己之短。以深学厚养,支撑事业,行稳致远。
翻读诗文集《山外》,其主调无疑是铿锵激越的国歌,但更多能听到是时代乡间的小曲,悠扬婉转飘荡果园的上空,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和草木的清香。这是明乐的初心,也是她全部生活的基点,她脚踏实地这片土地,却永远睁眼看山外远大的世界。
书评:
诗意与精神的远行——杨明乐《山外》书评
常正祥
诗意总在精神的层面执着远行。十年前,我在朋友的介绍下与杨明乐相识,十年间,读过她的诗、她的文,灵性的笔总让我耳目一新。但她总是说,还要向老师们学习。那种谦虚不仅渗透了她的人,也渗透了她的诗文,让她今年出版的《山外》也显示一种亲和与灵性。严格地说,《山外》是一部诗歌、散文与随笔的合集。作品以“山”为精神地理坐标,串联起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书写,以及对山外的精神张望。全书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情感真挚而不矫饰,展现出一种“从山中来,向山外去”的精神旅程。
作品以“山”为引,山即是故乡,即是故乡的风土人物,是作者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的象征,“山内”应是代表作者的故乡,是作者情感的起点,“山外”则象征远方、未知、漂泊与探索,是作者精神的归宿与出路。这种“山内—山外”的张力,不仅是一种空间的对立,更是一种心理的迁徙与灵魂的追寻。因此,作者在“乡愁”中追寻父亲的微笑、母亲的菜园以及故乡的一切风物、活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从童年回忆到成年打拼,再到对未来的展望与困惑;看到作者从果园的山村,再到周边的足迹。显然,这是一场诗意与精神的远行,是一幅精神迁徙的地图。
作品诗、文交织,虽很常见,但于作者而言,应是一种精神的双重表达,二者互为映照,构成一种立体的情感空间。她的散文如《厨房之外》《走在乡村的夜晚》等篇,以细腻笔触记录生活片段、行走见闻与内心独白,呈现出一种“现场”的真实与温度;《月形山都会开满鲜花》《我想找一块菜地》等散文则向读者展现了一片属于美好未来的精神天空。她的诗歌应是最值得品味的佳作,无论是《大自然的问号》,还是《枯荷听雨》,每一篇都像是有生命的文字,“像一根藤缠绕,穿过你的心跳”,“像一张弓,一节一节挣扎”。这些诗“用最朴素的语言,不施粉黛”,就“像今夜月,清纯,如光,如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生命、时间的凝视与沉思。杨明乐的诗朴素中见诗意,意象中藏哲思,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例如她在诗中写道:摄影机的镜头/一路芬芳/沉睡的印迹用AI速度流淌/这片工地已被文明滋养/仰望着一道道光/心头嘹亮。短短几句,便将自然与记忆、现实与乡愁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流动而深远的诗意空间。在《山外》中,杨明乐不仅写故乡的风物,也写“人”;不仅写父亲、母亲以及朝夕相处的亲友们,也写故乡及周边的历史人物。他以故乡为引、以“山”为镜,映照出当代商人、作家与乡村文化文化工作者的拼搏与精神追求,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努力与渴望。
这种“山外”的追寻,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归乡之旅。正如他在散文《远方》中所写:“一丝丝微风,阳光显得不再那么火爆,照在山坡坡上。满目的丰收里,一定也藏着姑姥和父辈的远方,那溢出山外的美好。”这不仅是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家园的深情呼唤。
杨明乐用他独特的笔触告诉我们:真正的“山外”,不是地理的远方,而是心灵的彼岸;而“山内”,也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的心中。正如《远方》中姑姥所说:她最大的愿望是再看一看她的亲人、菜地、田垄,再看看远方。
或许,这才是《山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