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朱永存:笔犁苍生处 心月郴江明

——论梁瑞郴《月迷苏仙》“三善法门”的为民本色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07-22

 

分享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少游之问,为郴州染上千年的诗愁。

郴州出了个梁瑞郴,先生如其名:郴州诞生的祥瑞,文坛大梁。

于此《月迷苏仙》书中,可洞见梁先生的“三善法门”,亦有对这千年诗愁的深情回应。

一曰善行,于山水,林泉,远村,闲庭信步,舒缓从容。

二曰善思,务实求真,静水深流,寻常风物,亦见惊鸿之思。

三曰善文,妙手点染,化寻常为神奇;言简意赅,知音生共鸣;篇篇切入点不同,点睛之笔跃然于纸上。

以古鉴今

梁先生投向汝城的三束目光,从远古的炎帝神农说起,耒山制耒耜,教化先民,开启农耕文明。

第二束目光投向始于宋的濂溪书院,主理人周敦颐,《爱莲说》首开湖湘文化,倡“忠孝廉义”,宗祠文化拢人心,承传统,又保持批判的清醒。

8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黄昏,沙洲村村民徐解秀,留宿了三位女红军。部队开拔,女红军撕开“半条被子”相赠,倾情一诺说,等革命得胜归来,再送新被子。

青山埋了忠骨,三位女红军没等得来。等来了邓颖超、康克清同志代为兑现的被子。2020年,沙洲村的前坪,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

另一个故事也是在红军长征的时候,王震将军路过万洋山。他勒马四顾,草色入帘青,被天地壮色吸引,满怀豪情地说:

“待到革命成功,我们要在这里建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

忆往昔,王震将军挥鞭指江山,时至今日,梁先生妙笔点苍苔,以古鉴今,一语成真。

仰天湖,在弥天大雾的天气里,梁先生与友人一起品着羊肉的不膻美味;一起看白鹭振翅飞翔,精灵其魂,谱写成广天地阔间跃动的诗行。

此刻,梁先生睹景思人,心绪亦如王震将军般勒住缰绳,激荡起家国情怀,大雾冷雨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奋进中国的缩影,生生不息,也是国人良善的表情。亿万年的风,吹不老桂东草山。天风送草香,万古青春。

怀着这份穿越时空的感喟和信念,梁先生的步履向着更深层的山水迈进。于寻常风物间,寻觅时代的变迁,及生命的哲思。

山水悟道

过了苗儿滩,淌过洗车河,游到了土家语“美丽地方”的惹巴拉,这里曾经是商周的古城址的地方。

一山连着一山的绿,秋风吹不走似黄花少年的青春;惹巴拉的水流了万万年,仍如孩童般欢愉嬉闹,天真野性,明澈见底;三村共架的风雨桥,钩针编织的非遗锦,远销欧亚的比耳脐橙,沁人心脾的矿泉好水;还有那满面春风的新农人,在家门口就赚着了舒心的痛快钱。

这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梁先生用绝美文字写下的,解码乡土风情,惹巴拉虽秋犹春。

再坐标指向张家界,时间回到一九九九年,九国飞行员驾驶飞机飞越天门洞,天门山一飞冲天,一跃而为天下知。

梁先生已是三登天门山了,正逢了个冰雪的世界。他写道:雪是装饰高手,让一切有棱角的东西都变得圆润而柔和,将大地变得素雅而清纯,比五颜六色更美。

物我两忘时,所见即所得,梁先生的文字,如雪亦如心---温润柔和,素雅清纯。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忽见一幢小红屋,格外的耀眼,那是李娜的归隐山林的住所。

李娜的歌曲《青藏高原》苍凉高亢,声犹在耳,天门山成为她结此佛缘的开端。

梁先生解读出别样深意:李娜归隐,修禅住进天门山,非为避世,实乃追求精神净土之个体进路,亦是生命向度的另一种进取。

弃昨日之我,见一叶之菩提。

漫读梁先生的文章,山水皆活字,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或俯或仰,俱一脉清辉。

行走山水,问道自然,终究是为了读懂这片湖湘大地上,最真实,最坚韧,也最温暖的生命场景---那便是千万百姓之家,升腾于灶膛屋瓦间的人间烟火。梁先生的笔,始终向着这照耀苍生的光芒而去。

烟火照苍生

白墙瓦屋,阡陌交通,乌梅正盛的龙归坪,是实至名归的美村,如桃花源一般的境地。

六个村支书一台戏。

抓民风:“几十年来这个六百多人的村庄,无一例刑事案件。”

抓生态:恪守祖宗遗训,珍爱一草一木,村里古木如云,绿荫似盖。

保持风格: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龙归坪村始终在保持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守信念:朱姓族人血脉相连的赓续,更凝聚成强大的集体意志,与共同体精神。化育出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俗规民约,滋养一方的人文风水。

梁先生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见民生,为乡土立传即是为民。

苏耽成仙而闻名的苏仙岭,梁先生踏月而行。品着新茶,闻着漫山的草木香,当看到万千市民齐步登山,梁先生欣然感叹:身体较之于财富,权利和荣誉,唯有全民有了健康的意识,勤锻炼,得以健康的身体,并由衷地感受到幸福,这才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湘潭的万楼我也登过,我看楼只是楼,不过飞檐斗拱的建筑。梁先生却能心驰神往----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毛主席用湘潭话喊出的“人民万岁”。

梁先生一定在万楼内,倾听到了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回响。

这又何止是登楼看风景?何尝不是为万楼倾注万众民魂!

梁先生去了昭陵,老街临水而建。历史的年轮清晰地记录着,辉煌已成过去。梁先生感慨万千,从民生的角度剖析,给出了他的建议:昭陵有生态择水而居的万般惬意,需要筑桐引凤,将自然之水升华为艺术之水。

梁先生笔下昭陵的潜力,在一位新住民史老师身上得到了印证。史老师的人生的宗旨:行万里路而读世界之书,游历了大半个世界,不可不谓之见识非凡。

之余昭陵,史老师从一无所知,到一见钟情,欣然买下邻江的一栋破旧的老房子。并斥巨资对老房子进行改造,美其名曰“观自在”,见天见地见自己,成为他灵魂安处的家。

梁先生不闭门造车,不走马观花,真真切切地跋山涉水。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舞,欢呼,甚至呐喊,成就行走文学典范。

梁先生有着只求闻达于百姓民生的使命感,集善行,善思,善文之“三善法门”于一身,将历史和民生融进自然山水之中,写出一封封的天地家书。

笔为犁,奋力耕,字句如星星之火,壮阔燎原。梁先生的《月迷苏仙》,有力地回答了秦少游的千年之问:

“郴江绕山非自幸,实载苍生下潇湘”!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