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 时间 : 2025-11-18
分享到:

真正的文学
依然深植于行走与真情
11月14日,湘赣边(浏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内,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只为沉浸式地聆听纪红建的“笨功夫”心得。
欧阳予倩是从浏阳走出去的著名戏剧艺术家、教育家,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外。讲座伊始,纪红建以真诚的话语表达了对欧阳予倩的崇敬之情。同时,他表示浏阳大地散发出的浓厚文艺气息,很是让人向往。
那么,从一位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到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的获得者,纪红建的创作过程、心得又有哪些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纪红建用两个多小时的沉浸式讲座以及他用脚丈量过的千山万水,向听众生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人工智能与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文学生命,依然深植于最朴素的“行走”与最厚重的“真情”。
纪红建的文字,是“走”出来的。
“哑巴同志是一个特殊的红军,他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别人说话。他不识字,甚至不懂哑语,只会用简单的手势表达自己的心思……”从《哑巴红军》开始,纪红建讲述了自己笔下的一个特殊红军及整个创作过程。
“这不是简单的采风,而是扎实的田野调查。”纪红建平静的叙述背后,是一种将自身投入广袤天地的写作伦理。他颠覆了写作的常规视觉图景:不是台灯下的孤影,而是烈日下的风尘;不是键盘的敲击,而是与无数普通人的面对面交谈。这种“行走”的视觉意象,成为整场讲座最独特的底色——文学创作的起点,不在书斋,而在泥土路上,在田间地头,在人民中间。
面对写作者普遍困惑的“写什么”,纪红建从“时代特征”入手,以文本、精准、认知、独特、命运、脱节等六个关键词,构建了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宏观视野。
他坦言,沉溺于“小我”的情绪与琐碎日常,很难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文学的镜头需要拉得更远,焦点需要对得更准。作为一名作家,他分享了自己连续二十年精读中央一号文件并做笔记的习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是时代的学生,要精准理解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在他看来,写作的视角必须完成一次关键的转换:从书写“我”到记录“我们”,从“小我”的方寸之地走向“我们”的时代江河。“多写群体少写个人,多写群众少写领导”,这不仅是题材选择,更是一种文学立场的选择。他推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那般歌颂英雄,也铭记如《包身工》那般批判黑暗,但强调新时代的批判应是“建设性的”,旨在推动社会向善。这一论述,为写作者打开了广阔的题材库,即我们身处的沸腾时代本身。
美好的文字
都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报告文学素来被认为是时代的“晴雨表”和文学的“轻骑兵”,对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感应与表现,往往是最为敏锐、直接和迅速的。在精准概括报告文学的本质属性与独特功能后,纪红建没有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回答了听众最关心的问题:何为“笨”功夫?如何下“笨”功夫?
何为“笨”功夫?纪红建的解读充满智慧。这并非低效,而是大智若愚的求真。他以历时五年创作的《彩瓷帆影》为例,极致地展现了这一过程。为追踪长沙铜官窑的千年瓷路,他的行走轨迹从长沙延伸到北京、西安、广州,更远赴异国他乡追寻。这万里的“行走”,又与“万卷书”的研读相辅相成,最终让石渚彩瓷成为连接中西文明交流的迷人介质。
“如果提前五年做准备,让思考在行走与资料中沉淀,写作时便不会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而是文思泉涌,不吐不快。”纪红建说。这种“笨”,是拒绝捷径的扎实,是厚积薄发的从容。它让创作从技术层面的“推敲”,升华为生命体验的自然“流淌”。
虚构与非虚构,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思想性与批判性,题材与认知……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纪红建表示必须有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方式且紧扣现实,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那么,如何下“笨”功夫?他将前期的大量阅读、收集资料、扎实采访形容成“装麻袋”过程,而将真正的写作环节形容为“卸货”过程。惟有大量的“装麻袋”,才能够越写越轻快,越写越精彩。
随后,他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乡村国是》为例,抛出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为完成这部作品,他耗时两年,独自一人走完了全国14个省、39个县、202个村。在采写之前,还阅读了150余本相关书籍和大量资料……
无论是五年追寻一道瓷影的《彩瓷帆影》,还是走访百村千户的《乡村国是》,纪红建表示最终一切还是要落到“真情”上来。若无对书写对象至深的情感关联,一切艰苦的行走都将无法持续。为此,他将这个过程凝练为精神向度的八个要素:阅读、思考、行走、学生、真诚、真实、真情、真理。正是这份真情,让他的“行走”充满了温度,让他的“报告”浸润着灵魂。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而写”的终极命题——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发声。
两个小时的讲座,让在场的人热血沸腾。在纪红建身上,大家看到了一种珍贵的创作姿态:双脚紧踏大地,眼睛凝视时代,心怀万千百姓,用最“笨”的功夫,书写最“真”的文章。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写作的讲座,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真诚面对生活与时代的洗礼。
嘉宾介绍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哑巴红军》《彩瓷帆影》《游学·1917》《大兴安岭深处》等三十余部。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系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