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5-10-16
分享到:
9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东文学馆举行。论坛以“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为主题,探索在数字时代与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学如何突破传统传播边界,以更鲜活、包容、互动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
论坛上半场,王蒙作主旨发言,深情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和欧阳山、陈残云、秦牧、黄庆云、陈国凯、金庸等粤港澳文学名家们的交往,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王蒙表示,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直接关乎人类心灵的表达,并且彰显着精神的活力。对于“大众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作品,刚出来的时候不那么“大众化”,可过了100年,“它比当初那些大众化的还大众化”。这就要求文学有生活性,作家能够把生活心灵化,能够基于生活记忆和经验创造出新的愿景、新的见解。文学不但要有“现实性”,而且还要有“跳跃性”。经典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往往达到了一种“极限”。希望今天的作家也能创作出越来越好的作品,文学可以实现跨区域的深度交流。
会前,广东省作协向王蒙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作品》杂志1978年第7期原件,该期刊登了王蒙复出的首篇作品《最宝贵的》,该作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王蒙创作生涯的标志性事件。王蒙当天早上重读当年的作品时潸然泪下,这一份对文学的深情令人动容。
邱华栋在论坛上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6年多来,广东省作协牵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聚焦文学精品创作,产生了“新南方写作”“新大众文艺”创作等现象,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作家群,一系列优秀作家作品摘取国家级文学奖项,展现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称的文学气象。希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向阳而行,同根源绘好同心圆,通过文学的方式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润物无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力量;向新而进,新动能谱写新华章,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孕育催生更多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向融而强,大湾区造就大文学,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大湾区文学气派、美学风范,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高地。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说,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为我国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区域之一。继往开来,登高望远,我们要以文学之名、湾区之义,三向奔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一是推进“硬联通”,筑牢“文汇湾区”的硬支撑。倡导实施“文汇湾区”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粤港澳三地文学设施联通合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1+1+1>3的作用,加快形成文学新质生产力,让文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是推进“软联通”,厚植“湾区文学”的软实力。积极探索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逐步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文学创作规律的制度体系。树立“大文学观”,发挥三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的优势,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培育新兴文学业态,探索破圈跨界之道。三是推进“心联通”,架设“人文湾区”的连心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为根基,弘扬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继续以文学方式筑牢“连心桥”,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凝聚人文湾区的精神动能。她表示,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已经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学共建共享的平台,大湾区内外作家交流互鉴的盛会。
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江扬在致辞中说,香港文学以其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独特气质,在中华文化的宏大殿堂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香港文学的新大众表达应该根植其独特的双语境甚至多语境的生态,并以此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虚拟与现实的“重叠都市”。必须坚守人文精神的内核,在商业浪潮与流量逻辑中保持清醒。期待香港文学能以它一贯的灵活、开放与韧性,打造出既具本土特色又具时代气息,既能深入本地社群又能连接整个世界的新大众表达范式,为中华文化繁荣注入新的充满活力的“香港动能”。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中葡文化交流专委会副主任姚风谈到,“新大众表达”中的“新”字很重要,它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或形式炫技,“新”体现在新媒介、新范式和新关系这三个层面。自2018年广东省作协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倡议以来,连续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峰会已经成为推动构建大湾区文学体系的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形象日渐清晰。要深入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建设的内在关系,推动澳门成为大湾区文学扬帆出海的启航地,继续探索建立大湾区文学恒常联动机制。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虽然地分南北,海派文学与岭南文学风格各异却心意相通。两者都地处江河入海口,深受水文化的滋养,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文学中始终回荡着时代变革的强音,肩负着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互动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说,浙江地处长三角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绵延文脉文韵。大湾区与长三角虽地理相隔,却因共同的文化基因而血脉相通,地域的特色恰恰构成了互补的情形、互补的精彩,倡议“以笔为犁,深耕合作沃土;以文为桥,共绘时代新篇”。
毕飞宇以阅读为切入点,提出全民阅读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是件欢欣鼓舞的事,每个人在手机上阅读,对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而言是一个宏大而美好的现象。但是缺乏思考、没有难度的阅读对作家来说是不可靠的,会使他们不能为读者或者说新大众文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阅读如登山,我们需要付出精力克服困难,才能增强肌肉能力、负重能力,提升灵活性和韧劲。”
麦家在主题演讲中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从自己年轻时在部队工作的经历谈起,通过夜晚弹棉花的声音引出小时候的记忆。他认为,写作就像“给心灵弹棉花”,作家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匠人,要有手艺精神,不能贪多求快。另一个是此前在成都与文友交流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谈到写作就像是一项竞技运动,“每一个写作者都是心灵的运动员,是一个开拓者、一个生活的创造者,作家的存在、写作、阅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东西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谈了三点感想。一是新大众表达会带来怎样的写作变革。不管什么人群,用什么样的表达,写作终究依靠的还是大脑与人性,大脑写作者完全能记住自己的写作内容,并坚信自己拥有写作主权,这种体验与感受是写作者走向写作道路的初心。二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找到有价值的写作灵感。无论表达方式如何变化,直面现实仍是写作获得价值的根本,直面现实的写作是经过观察、思考后并加以提炼、概括的写作。三是怎样处理好叙事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既要敞开胸怀接纳,又要保持各自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文学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在主题演讲中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新大众文艺是在一个社会转型、技术发展倍速、物质极为丰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激增背景下的新时代的文艺。文艺创作的底座越厚,文艺创作的塔尖越高。在夯实基础、激发活力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多主动作为,让活力迸发,让创新涌动,让新大众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论坛下半场,彭学明、韩敬群、贾梦玮、朱志华、林琳、黄德海、张楚、李浩、哲贵、何同彬、林森、曾攀、刘艳、三三、贺仲明、郭冰茹、唐诗人等作家、学者共同围绕论坛主题进行研讨。大家表示,文艺创作历来不缺大众表达,新大众表达不断拓宽着文艺疆域,让文艺的星空更加灿烂。新大众文艺具有创作主体全民化、传播渠道网络化、消费互动化等特点,以短视频、微短剧、网络小说、直播文艺等形式流行。这些创作打破壁垒、释放创造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需求。作为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重视经验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创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象的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