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西海固崛起文学之林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 乔素华 陈永峰 郭小立   时间 : 2025-09-30

 

分享到:

长期关注西海固文学发展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曾用“三棵树”来形容这里的作家。面对如今西海固的创作景象,他不禁赞叹:屈指可数的几棵树已不足以描述其繁盛景象,西海固写作者俨然成了“一片林”。放眼望去,满眼绿色,满目青山,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绿化工程。

文学和文化滋润了这片缺水的土地,给这里的人民提供了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当你踏上西海固这片土地,你会发现文学是生长得最好的庄稼。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拿锄头也握笔头、白天务农打工夜晚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他们用生动的笔触创作了一大批展现山乡巨变、讴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西海固作家有500多人,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宁夏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38人,其中西海固作家就有50人。作品多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如今,在新时代的文学版图中,“南有清溪村,北有西海固”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

以前翻山现在翻书 村里的文学书院圈粉300多人

村里的木兰书院要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集诗作,制作成文化标牌,挂在村里的角角落落。消息传至西吉文学群,大家积极响应,书院很快收集了100多条“金句”。

农民作家李成东:新时代的乡村田园,长出幸福的语言和盛宴,来西吉多留几天,可能有你寻找的答案。

文学爱好者马晓乾:那新翻的土地就像打开的书本一样芬芳,黑黝黝的土块,饱满的文字。

文学爱好者马旭昇:不必借风雨传递什么,翻开书页便有风云流过。那些用铅字垒起的村落,牵动着每个灵魂向往的清澈。

……

木兰书院坐落在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村民史静波6年前辞去公职返乡创办木兰书院时,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没文化的地方搞文学村?”史静波的底气在于:手上有丰富的文学资源,老家有热爱文学的群体。

木兰书院就这样被“硬生生”建立了起来。书院邀请40多人作为驻院作家,与农民作家结对子,农民作家再与农民结对子,开展百名作家进百户连百家活动,从而带动村里人读书写作。

在这个小山村里,作家、农民们时常相聚一起,常态化举办各种研讨会、改稿会、分享会、文学讲座。书院打开文学的模式如星星之火,辐射带动了30多个村庄300多人成为文学爱好者。

在离杨河村不远的高同村,西海固农民作家李成山文学工作室的招牌格外“吸睛”,这可是宁夏首个由农民作家建立的文学工作室。在李成山的影响下,弟弟、儿子、侄儿都把文学融入了生活。“这可能就是传承,没有刻意,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李成山说,“文学就是这么神圣,犁地时累了,看一会文字就能缓解疲惫。”

在今年4月举办的杨河村文学艺术周上,身患残疾的孩子声情并茂地熟练背诵《离骚》,母女3人同台朗诵妈妈写的诗,60岁的老农带着8岁的徒弟一起诵读原创作品……

为何越来越多农民加入“文学圈”,连围着锅台孩子转的农村妇女都开始写作了?史静波说,其驱动力在于“被看见,被倾听,被尊重”,这“三个被”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需求。当他们的作品通过木兰书院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各种书刊杂志发表后,文学给予的身心愉悦和满足,是他们从未感受过的。

这个被文学照亮的山村,6年来吸引2800多名全国各地的作家来访、采风、调研。

毫无疑问,当文字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它便拥有了改变现实的力量。西吉县准备在吉强镇杨河村打造“文学旅游示范村”,整村推进建设杨河文学村,这是基层文学反哺家园的有力见证。文学与乡村的联姻,将谱写出山乡巨变新的华章。

传帮带育新苗 文学的灯火生生不息

“下雨天,我们踩着泥泞走进杨秀琴家,坐在土炕上进行文学交流。”

“面对单小花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文字,我停下手头写作,专心为她修改,并电话反复沟通,当作品改出来发表,我又累又欣慰。”

“马骏第一次投稿,文字显得比较稚嫩,我和李敏编辑一个字一个字修改,给他刊发小专辑,书写序言,一忙整整半月。”

……

这些是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市文联副主席马金莲的日常,她担任着由固原市文联主办的双月刊《六盘山》小说编辑。她说:“文学的道路艰辛漫长,但我并不孤独,因为我生活的宁夏和西海固有一大批作家,他们跟我一样长期坚持文学创作。”

在西海固,有许许多多的“马金莲”们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西海固文学发展培养新生力量。

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是能激发出文学的创作激情,越是能激发人们奋斗拼搏的生命韧性。“当表哥再握不住笔时,用嘴咬着笔在纸上写作,这样的画面我此生难忘,这样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西吉县残疾人作家张世平说,是文学支撑着表哥的大半生。而他也深切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2007年,意外失去一条腿后,父亲留下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陪伴张世平度过艰难岁月,自那以后,他迷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到达。”在张世平的带动下,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地不少残疾人开始读书写作。在家里,女儿也常朗读张世平的诗作。张世平说:“就这样,一个带动一个,一个影响一个,渐渐地,写作不再仅限于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农民也白天握锄,晚上握笔。”

今年,张世平作为宁夏唯一一名残疾人被推荐参加第三期鲁迅文学院残疾作家研修班。

“做梦都没想到我能到鲁院深造。”短短12天的培训,张世平受益匪浅。课堂上,他分享了自己创作的诗,鲁院老师点评:“看似简单,但寓意深刻,跟上时代的脚步。”

毕业那天,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张宏森为他签名:愿变成西海固之光。

首次北京之行,他背了两包书回来,“我就喜欢书,背着书,一路更踏实。”

在人口不足50万的西吉县,常年坚持写作的有1600多人,其中农民作家有三四百名,这里被誉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

由西吉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葫芦河》,已经发展成为西吉最好的一片庄稼地,文学爱好者放飞文学梦想的阵地,滋养心灵的绿地,多年来为西吉文学艺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朔方》坚持在西海固举办青创班、改稿班,编发“西海固作家作品特辑”等,向全国文学杂志推荐西海固作家作品,培育基层创作者队伍,提升基层作家创作水平。

无论是《六盘山》《葫芦河》《原州》《彭阳文学》,还是李成山文学工作室、单小花文学工作室,这些文学阵地如散落在西海固的文学明珠,璀璨夺目。

西海固文学悠悠文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学+”渐成趋势 另一种表达让文学更具生命力

前段时间,李成山文学工作室迎来一位北京导演。攀谈中,导演说,他此行的目的是看看这里有没有合适的剧本,“只要你有好的作品,第一时间发给我。”而李成山正在构思一部小说,小说内容根据发生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真实的农村故事展开。

史静波最近也在与中文在线洽谈,“希望能开设西吉作家专区,中文在线进行推流,以此带动西吉作家网上写作。”史静波还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联系,就版权交易等方面进行交流,“将文学多元性转化,是让作家更有保障地进行创作。”

无论李成山,还是史静波,他们都在思考同一件事:如何让西海固文学“跨界”生长,“破圈”传播?而这一命题,也是9月5日自治区在西吉举办的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与会者探讨的重要内容。

从书页到银幕,助推文学影视转化已成为一种新浪潮。西海固作家群体的影视改编其实已有不少成功案例:石舒清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如由小说《表弟》改编的《红花绿叶》摘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奖;短篇小说《花开时节》改编的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呈现了西海固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海情》通过电视剧这种视觉艺术形式,让西海固文学得以跨越地域和语言限制,传播到国内外……文学与影视在双向赋能、融合共生中,共同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

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今年7月底,作家张少强的《陇山塬》读书分享会暨新乡土文学与“西海固文学现象”新传播路径活动在银川举办。宁夏作协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凤娥评价:“作为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首批数字出版作品,《陇山塬》以国际出版为起点,经过版链分发、有声书转化,最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纸质版,实现了全链条版权开发的文化样本。”

张少强长篇小说《陇山塬》以西部新乡土文学为题材,全景式展现了宁夏南部山区城乡社会生活的百年变迁。该作品不仅在国内多家知名文学网站上架电子书并取得良好订阅效果,还成功走向国际,发行至13个国家的书店。

大家都在不断拓展着人们与文学相遇的N种可能,探索着文学与影视、旅游等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相信,未来,我们会从更多平台、更多渠道与西海固文学撞个满怀。

苦难贫瘠成历史,西海固文学如何“攀高峰”?

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西吉作家马骏,常会坐着轮椅到公园聆听他人的故事。公园里,一位患有失忆症的80岁老人常跟马骏聊天。得知马骏是写文章的,老人叮嘱马骏:“现在党和政府真是好,在这最抢手的地方给老百姓建设了这么大的一个公园,让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能聚在一起晒太阳。娃娃呀,你一定要把老汉这句话写出来。”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力量感。”马骏说,“我知道我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书写值得人们去阅读的文学作品。”

这是马骏在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的一段发言,也是马骏对西海固文学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的回答。

在马金莲看来,把故土视为文学母题来书写,是一条永恒之路,恰如马尔克斯的马贡多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我在写我的西海固,西海固有一大批作家都在写西海固,我们以小见大,坚守故土。”马金莲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好书,她将自己在西海固生活42年的所有体验、感悟、情感和思考,都融入了这本书中。马金莲相信,西海固的文学精神会传遍四方,影响更多人,感动更多人。

“苦难是西海固文学的一个特质,但随着乡村振兴、闽宁协作、所有国家大发展之下发生的改变,西海固的苦难正在逐步消失。”西海固移民作家马慧娟表示,现在的西海固文学的表达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作家不仅仅要去描写过去、留住记忆,更多的是要去更新自己、表达当下,要和时代紧紧贴合在一起,书写更能为当下所看见的故事。

西海固文学在全国走红走火。然而,西海固文学在文学创作、转化运用、文旅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有高原无高峰”“有作品无产品”等问题,已成为当前文学发展的掣肘。

西吉县计划用“3个三”来破题。实施文学攀峰、筑基、育苗三项计划,筑牢发展根基。推行全民托举、全民阅读、全民写作三个全民,厚植文学发展土壤。落实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新乡土文学创作、西吉文学数字化传播三项行动,形成文学新质生产力。

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明旭表示,今后将推进优秀文学作品转化运用,加强文学对外交流,借助上海市作协、湖南省作协的影视转化平台,推动文学向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网络文艺、动漫产品等类别转化,创新“文学+”发展模式,推进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制“中国文学之乡研学地图”。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西海固文学座谈会强调,要自觉站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自觉根植于广大人民创作反映人民、讴歌人民的伟大作品,自觉肩负使命任务创作更多精品力作,自觉把握新时代文学发展规律提升西海固文学的影响力,展现西海固文学的新气象,推动西海固文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