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永州农民作家双牌江村共话文学与乡村振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时间 : 2025-09-25

 

分享到:

4dd7b8a8-f7fb-4d7d-9f0e-02458bb2c902.png

近日,永州市作家协会农民作家分会采风团走进双牌县江村镇一处农家院落,围绕“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会议由永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吴茂盛主持,与会作家、评论家们围坐一堂,结合创作实践与采风感悟,畅谈乡土文学创作,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拿起笔杆子的农民,心里装的不只是田埂上的事。农民作家的根在土地,但笔尖可以走向四面八方。”吴茂盛表示,农民作家的核心身份是“农民”,这代表着一种与土地最直接、最深厚的情感联结,但这重身份不应成为写作题材的束缚。“乡村是我们的创作富矿,但我们的视野要超越田埂,既能写乡土深处的悲欢,也能关心时代浪潮的奔涌。关键是写出真诚,写出生命力,让作品带着泥土的芬芳,也映照出天空的辽阔。”

农民作家分会副主席王一武结合此次江村之行谈到,采风就是要真正“沉”到乡村肌理中去。“走在江村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别处的风景。尤其是看到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利用智慧与勤劳,将普通的紫苏提炼成精油,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这正是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缩影。”他呼吁农民作家们多走、多看、多思考,让笔触始终紧贴大地,多创作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真实面貌的作品,讴歌新时代的乡村生活。

双牌作协负责人何田昌从农村题材的文学书写层面出发,主张写现实真相和全貌,他引用自己的一篇文章来讲述,“每每回老家,看到村里房前屋后到处停放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私家车,有不少还是名牌豪车;看到还乡者和他们身后的妻儿,身上穿着款式新颖的艳丽服装,脸上洋溢着盈盈笑意,这未必不是乡村最美的春色。”鼓励多去摹写乡村诸多鲜活的场景。

农民作家分会副主席潘海艳的分享温情而真挚。她动情地回忆:“在我生命中最灰暗的时光里,是文字接纳了我,诗歌温暖了我。学习写作的过程,如同在暗夜里找到一束光,它给予我抚慰、温暖和安宁。”她的讲述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感受到了文学之于个体的巨大慰藉力量。

作家陈林静认为,乡村是文学的根与源。“乡村的每一道溪流,每一条隐入风景的小路,每一个渐行渐远的老故事,都飘散着诗意的芬芳。关注乡村,书写乡村,将文学融入乡村的脉动,是每一位写作者的责任与荣光。”

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忠华建议,应超越“农民作家”“学院派”等标签化的划分。“关键在于选准自己的创作视角后,如何既深深扎根大地,又能实现精神的超越。我们要强化内在的生命体验,去发现和表达那些常人未能察觉的细微与深邃,让作品拥有独特的质地。”

永州市作协副主席乐虹表示,应以“职业化”视角重塑对“农民作家”的认知,将其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者和乡村价值创造者。“文字可以像菜园里的瓜果蔬菜一样,一行行整齐生长,沐浴清风阳光。”她建议通过设立基金、鼓励跨学科研修等方式,推动“三农”题材与科幻、纪实等多元体裁融合,让创作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展现当代中国农业的科技脉动与人文厚度。

双牌县作协副主席周凌志动情地说,乡村世界里蕴藏着质朴的清澈。“这份清澈需要被守护,尤其要引导下一代‘常回家看看’,让乡村成为他们精神上的‘乐园’。”

农民作家分会易小兵则从具体写作方向建议,多聚焦乡村的山水画卷、淳朴乡情与独特民俗。

作家田人以湘江为喻,阐述了他对创作境界的理解:“人生如河流,流向远方,难免浑浊。但高级的浑浊,是一种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的清澈,是返璞归真的稚气与无华,这正是文明的魅力所在。”

道县青年作家江翎则分享了她的文学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文学博物馆。潇水河上的一叶扁舟,一位女性在岁月中的惊颤,甚至此刻小院里风吹葡萄叶的声响,皆是文学。”

座谈会最后,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刘翼平总结道:“文学是有力量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紫苏榨油厂,就是生活馈赠的好素材。我相信,经过我们用心提炼的作品,一定会像这紫苏油一样纯净、醇厚,饱含土地的精华与生活的温度。”(潇滨)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