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郑欣宜 周伟 时间 : 2025-09-23
分享到:
9月14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思源·青年书店里,书香气息分外浓厚,首场“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活动在这里正式开启。“新青年文学讲坛”活动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报》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生代文学创作者,推动当代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繁荣。
活动当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丁晓平做客书店,他们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一道,从青年写作的现实困惑聊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作,同在场学生和线上观众展开了一场“零距离”交流。
百年精神传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今年恰逢《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不久前,红孩曾专程前往位于北京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随后写下散文《向青春致敬》,发表于《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
“110年前,在那个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以陈独秀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写文章、创办报纸刊物,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新青年,新时代,新文学,110年过去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有所作为,发出自己的声音。”红孩说。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场,丁晓平分享了他的创作之路,进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后,他经历了从纯文学创作转向历史写作的过程,也越发感受到“历史真实远比虚构更精彩”:“我始终坚持这样一句话,当你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时候,才会发现你是一个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读史可以明智,能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明确方向,更加脚踏实地,也能增加我们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多年来持续进行文史学术研究,坚持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使丁晓平的作品具备了“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的意识和理念,形成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最新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是他20多年来党史写作的坚实积累,“希望青年朋友们多读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写作是从“我”出发,到达“我们”的过程
“写了东西却没人关注怎么办?”“个人经历太少,担心写出的文章格局小怎么办?”直播中,有网友问出很多青年写作者共同的困惑。
基于多年的创作与思考,红孩提出了“散文的确定与非确定性”,他进一步阐释:“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直线一样,人所面对的一件事、一段经历就是其中的一截线段。散文创作所解决的不是某一截线段的问题,而是穿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这才恰恰是我们文学要表达的最根本的东西。”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从‘我’出发,没有人能面面俱到,但作为写作者,就能够从个人的经历中提炼出一种所谓精神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情绪的东西,得到别人的共鸣。”在红孩看来,散文是“由我到达我们的过程”——一个作家的写作从“我”出发,但它的终结一定是“我们”,“我们”即是大众、读者。“朱自清写《背影》,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他的父亲,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包括我在《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之际写下散文《向青春致敬》,也希望青年学生们看过后能对自己的青春有所思考。”
丁晓平认为,文学是一种孤独又高尚的事业,并非所有文学爱好者都能成为作家,也不是所有文学写作者都会把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一个人能否被看见,存在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就像柳青先生的《在旷野里》,在创作70年后才首次公开问世。但我相信所有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说,“‘躺平’这个词现在很火,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躺平者宣言》,里面有这样两句话,‘要躺平就躺成一座高山,要躺平就躺成一条大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富矿,要奋斗、努力,要持续地写作,相信总有一天会被看见。”
“我的职业是出版人,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是我丰富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人生、与这个世界发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否能成为作家,希望大家要热爱文学,因为文学让我们变得更加崇高,让我们能看到更多希望,让青春更加有活力,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丁晓平说。
走到生活中去,像热爱文学一样热爱生活
随着AI时代到来,如今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巨大改变——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创作者也可以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和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品。技术发展带来的是发表速度的加快、发表门槛的降低,在这样一个似乎“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时代,青年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在红孩看来,写作最大的技巧无他,就是“不停地写”。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一定的创作节奏,“哪怕一个月不写,手就生了。有人说自己没得写,但其实只要坚持每天写,你总有东西要表达”。
红孩提倡写文章要顺其自然、以小博大。“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生活的阅历还相对较浅,写作时不必总考虑思想要多厚重、题材要多宏大,一上来就写个几十万字,自己反而承受不了。不要背着包袱写作,文章的大与小、重与轻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表达,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开放、多元,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面对这种必然的转变,丁晓平认为,创作者既要把握机会,也要形成更强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各种新平台是发表作品的舞台,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舞台’,学习还是要读经典、读纸质书——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技再发达我们都离不开书籍。”
他建议,青年要读两种“书”,一种是有字之书,另一种是“无字之书”,即社会实践,“要走到世界中去,走到生活中去,要像热爱文学一样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会思考,“只有在阅读和实践后思考,你才知道怎样走得更踏实,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