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AI时代,如何守护与激发文化原创力

来源:文艺报 | 王一川   时间 : 2025-09-22

 

分享到:

文化原创力及其时代性

“原创”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它是从无到有的新的创造。具体到文艺领域,文化原创力源于文艺家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新的艺术发现需要表达。文艺家要把新的艺术发现提炼出来,并为之找到合适的艺术形式。跟过去相比,这种文化原创力应当带有前所未有的、指向未来的新元素。它有助于人们开创有价值的新生活。当然,原创也不可能都是全新的东西。很多时候,它就是从已有的知识中组合出新的知识来。所以,原创不等于全部抛弃原来的,而是要从已有的东西中找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继承、哪些需要批判和抛弃。所谓“崭新的创造”,也往往是在批判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才能确立起来的。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原创,都跟以往的时代有所不同,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时代背景。尤其在今天,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科技时代、AI时代,创作者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历史,人类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技术。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印刷技术、材料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一浪高过一浪地发展着,并相应地引发文艺创作与传播产生新的变革。比如,从雕版印刷转向机械印刷,催生了报刊的涌现。这对作家的影响就很大。古代诗人、作家只能抄写或刻印自己的作品,手抄本和印刷本的数量以及传播速度都很有限。进入现代,《新青年》《语丝》等杂志纷纷创刊,作家们选择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而且,作家的作品集,比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印刷更便利,传播也更迅速。再后来,电影电视得以发明,互联网出现并迅猛发展,持续重塑文艺新生态。

现在则迎来了人工智能技术,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它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比如,有的人会把写报告、写总结等工作交给AI。甚至,写一个报纸专栏的开栏词,撰写一个分镜头的剧本,设计一个导演工作方案,创作一个宣传广告等等,AI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AI画画、AI制作视频,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前不久,我还看过一个学校的AI绘画作品展。它学习了很多艺术家的画作,然后根据人类指令生成了丰富多彩的画作。人类要学习画画,那得费很大的功夫,而且还得看这人是否有绘画天赋,可是AI一下子就“画”出来了,而且还比很多人都画得好。它所展现的空间、场景、形象,有些是人类想不出来的。不得不说,AI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AI的挑战与原创力的保持

有些人说,AI时代来了,我们的文化原创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用AI?或者说,我们能够完全逃避AI吗?

如前所述,AI已经在诸多方面介入了我们的生活。AI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图,实现很多东西。它可以复制,可以批量生产,有效降低成本,体现创造力,甚至它的智商还会越来越高,进化得越来越好。任何一种工具,都可以带来新的文化和艺术的可能性。就像媒介学家麦克卢汉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类能力的拓展。这就是说,使用一种新媒介,就可能带来一种新的文明。五四时期的报刊,极大地提升了新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效能。当时的每一份《新青年》杂志,都代表了革命的火焰在燃烧,激荡起了很多年轻人向往革命的斗志。到了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提升了人们进行文艺创作与传播的速度,更新了文艺的新生态。所以,媒介技术不只是工具,它还可以引领、协助人们开创新的文化空间。

具体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创作,我们实际上无法逃避AI。在生活中,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在养老院协助老人做很多事情,或者在医院里做手术。在创作中,很多基础的工作,比如查阅资料等等,完全可以交由越来越普及、成本也越来越低的AI来完成。在这些工作中,机器人有时候比人类做得还好。为什么不用呢?还是要用。我相信,AI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就像导航地图,起初也不大准。但是现在,我们出行可以完全信赖它。在将来,AI的发展也会不断趋近这样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就目前的状态而言,AI完全可以取代我们吗?我们完全只依靠它,行吗?

我今年接到一个约稿,写《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影评。我出于好奇心,就向AI输入指令:“请运用王一川的书籍和论文中的观点,写一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影评,字数5000左右。”很快,稿子就出来了。它还真的阅读了我前不久发的文章,比如《艺术批评视域下电影批评的四个维度》等。它就照着这个思路写了评论。文章的架子和我的论文很像。但我一看就乐了,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却是两回事。我自己绝不会那样写这篇影评。这下我的心踏实了。

甚至有时候用AI查资料,我们也得保持警惕,因为它经常出现“幻觉”。比如说,有些引文,我先用AI查一下。它就说某某人说过这样的话,在某本书的第几页。可是真去翻书,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话。等你反馈回去,AI会说,“对不起,我是根据其观点大致概括的”“对不起,我今后还要加强学习”。所以,我们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或者当老师的,不能只是依靠AI。它只能依托有限的语料库进行回答,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它的错误概率还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它,不能全部相信它。

所以,一方面,技术代表了创新的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文艺天地。但是,在这新天地上盖新的楼,建设人类精神的大厦,还得靠人自己。在这方面,技术永远代替不了人。所以,我们对此要有信心。我们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不能仅仅依托于AI技术,还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要让AI服从于人类情感的表达,服从于人的想象力、人的直觉与思想的引导。没有这些,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作品,表面上看上去再华丽,那只是低劣的炫技而已。所以,我觉得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人类自身的力量。

努力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

并不是人类技术发达了,我们的艺术就高明了。人类以往的文艺高峰,虽然成了过去时,但它具有马克思论述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的那种“永久的魅力”。当然,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文艺高峰。所以,我们今天要努力地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那就要用好包括AI技术在内的所有的技术,使其服务于开拓人类精神新境界的目标。

对于AI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强化其作用。我们对人类有信心,是因为:有一条,AI无论如何都做不到,那就是,人类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生存挑战。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人类会感受到困境,并且需要发挥自己的生命力、想象力、执行力去战胜它。AI不知道下一步人类会怎么样,人类自己都不能完全预想到,但面对新境遇,人类必然会激发起积极的应战能量。正是在这一点上,AI学得再好,也无法代替人类去面对生存困境的挑战。而新的艺术发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诞生的。

文艺的创作,就在对旧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在对新语境的积极回应中,涌现出新的原创力。因此,谈论原创力,可能还需要谈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黑格尔、批判费尔巴哈等已有的哲学家的思想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更有基于时代语境的创新。所以,今天我们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也要发扬批评精神,或者叫批判精神。只有保持批判精神,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够真正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

具体说来,批判精神与文化原创力有什么关系呢?文化原创力,指向一种创造性元素或创造性力量。不批判,往往难以开展新的创造。只有在批判旧的、衰朽的东西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变革的方向,才能创造新的东西。所以,不破不立,不批判旧世界就不能创造新世界。任何一种新文化的出现,都带有创造性的元素,带有指向未来的新特征。这种新文化,需要在清理、辨析、鉴别已有东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已有的东西里有好有坏,有要坚持、继承的,也有要批判的、抛弃的。因此,批判精神或批评精神,是创造新文化、新文艺的过程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9月3日的盛大阅兵仪式,展示了我们国家的强劲实力,让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增强了民族自信。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更加需要在不断提高文化原创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我们新的努力。

(作者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