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聚焦文化润疆,把文学之根扎到基层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第二站在新疆吉木萨尔举行

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时间 : 2025-09-15

 

分享到:

秋日的新疆,葡萄满藤架,胡杨染金边。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前行、70年春华秋实,新疆的山川河流、历史文脉、发展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和生动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无尽的源泉。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作为中国作协文化润疆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9月8日至12日,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第二站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举行。

在“县”场发现文学初心

“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来自县城的文学力量正蓬勃兴起,逐渐走向现代传播的中央舞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表示,新疆不仅风光壮美、民族和谐,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蓬勃的创作活力。中国作协在吉木萨尔举办“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是把文化润疆工作与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紧密结合的一次积极探索。其目的在于促进编辑、作家、读者间的深度交流,推动多民族作家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文学温暖人心、凝聚共识、砥砺奋进的独特作用,团结引领各民族文学创作者及爱好者,共同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县城虽小,五脏俱全”,邱华栋谈到,县城孕育着鲜活、质朴、清新的生活样态,呈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传递着有温度、有诚意、充满体恤的情感表达,更提供了源自本真、能冲破算法茧房的多样化审美体验,彰显出基层文化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文学名家深入县城乃至更基层的地方,走进文学“县”场,真正走到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中间,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作品、自己文学创作中的故事与感悟,与大家分享更多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文学内容。“我们非常期待通过名家的分享,能使当代中国文学在基层肥沃的土壤中更稳地扎根下来,使中国文学的希望之树长成一片更繁茂的森林。”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嘉宾,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人工智能对当代写作的影响与挑战。他的分享内容翔实、语言生动,为现场100余名来自各行业的基层文学爱好者与文艺工作者,带来了一堂富有启发性的文学课。龙一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往往是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在他看来,读者的感知力非常敏锐。作家不需要把所有的道理都“嚼碎了喂给读者”,他们更享受在字里行间自己探索、发现答案的乐趣。这番坦诚而深刻的分享,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新疆,龙一有感于新疆近年来的变化发展和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说,新疆从来都是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各民族文化的相遇、相交、相融,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千百年,共同滋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就拿我们所在的吉木萨尔来说,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这片土地下藏着太多没讲完的故事,等着我们用笔去开掘。”

作为东道主,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与龙一交流时谈到,吉木萨尔曾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创作“县”场。一千多年前,岑参从军的北庭都护府,其遗址就在距离吉木萨尔20公里的北庭镇。“我曾在农历八月见过漫天飞雪,那一刻,我就想起了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我们的脚印与岑参的脚印,是否在这片土地上有过重合?千百年过去了,北庭都护府的夯土城墙只剩遗址,但岑参为我们留下的诗歌却依然在这片大地上屹立并广为传颂,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路标。”文学呈现的是一个人、一颗心灵的辽阔感知,在刘亮程看来,文学写作本就是一场从故乡出发、最终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途。“这些中国故事里既有我们熟悉的山川河流,也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蕴含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创作者理应俯下身来,走向真实的世界,去感知露水草土的气息,聆听鸡鸣狗吠的声响,让书写的内容可触可感,让世界真正听见新疆真实的心跳。”

龙一与刘亮程的分享结束后,读者们纷纷拿出书排队签名;也有人仍围坐在一起,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刚才的话题。在这座只有10多万人口的小城,在古老的北庭故里,文学的浪花正悄然翻涌起来。

“写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

在新疆,有雄奇的天山、古老的丝路,也有“潜伏”在人们心中的文学梦。在“丝路夜话”活动现场,龙一与昌吉州作协主席、《回族文学》主编刘河山,基层作家李健和众多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堂,围绕文学创作展开深入对话。

刘河山才两个多月大时,就被父母从山东老家带到了新疆,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在他看来,描写新疆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扇窗,能让更多人认识新疆、读懂新疆、爱上新疆。“这些作品既表达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深厚的感情,也凝聚着他们对祖国和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它们讲述的不仅是新疆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作家如何培养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感悟力?创作中怎样避免题材与内容的同质化?革命历史题材如何融入生活肌理、打动当下观众?面对现场读者抛来的一连串问题,龙一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娓娓道来。畅谈中,大家分享写作历程、交流创作心得,在思想碰撞与灵感交融中,共同点亮属于边疆的文学夜晚。

谈及为何要深入基层、来到文学“县”场,龙一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基层作者“打气”。“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与众不同。新疆这方土地辽阔而神奇,多元文化交汇、自然风貌壮美、民族风情浓郁,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故事灵感。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作家,都掌握着独属于自己的创作资源。关键是要唤醒自己,主动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找回那种真实、粗粝而蓬勃的创造力。”龙一谈到,本土的故事、故乡的叙事,仍需依靠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书写。他鼓励深在“县”场的基层写作者要多反问自己:是否真的熟悉脚下这方土地?是否真正走进过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走进文学‘县’场,就是让创作的根深扎进现实生活的沃土,呼唤广大作家回归真切而火热的日常,从中汲取灵感、激活创造力,写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

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到各族人民心田

文化润疆,文学先行。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新疆文学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新疆大地。

来自江西抚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职员王明明说:“我之前只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了解过新疆,这次却是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龙一老师在“县”场分享的多年实战创作经验,让自己受益匪浅。作为基层作者,他通过这次活动深刻认识到,创作生命要想延续,就必须不断重返生活现场,扎根人民,真切感知普通人的温度与脉搏,写出真正属于“县”场的故事。

“作为一名爱写诗的青年,龙一老师的分享为我一度徘徊不定的写作念头点燃了火光。那个一直深藏心底的小说梦,也通过他对冲突构建、人物塑造以及写作计划制定的实用分享被真正照亮。”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孙雅馨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新疆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一次学习机会,更是带来了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增进理解与共情的心灵触动。”

四川传媒学院学生王矗众谈到,参加文学“县”场活动,是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归乡。“新疆是我的故乡。这里不仅有沙漠、雪山、绿洲,更有多民族共生共融的丰富文化图景。听完龙一老师的分享,我越来越意识到,故乡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的滋养、一种精神的根基,它在我血液中长久地流淌,也在我每一次书写中悄然苏醒。”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主编话投稿”和“编辑回音”改稿等。《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及马小淘、胡晓芳、梁豪等编辑围绕基层写作者和自然来稿作者的现实困惑展开分享,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改稿指导,架起连接名刊与基层的文学桥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始终涌动着无数值得被倾听、思考与书写的故事。“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的举办,不仅将作家们专业的创作经验送到基层,更把文学的种子播撒进县域土壤的深处。它让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重新看见了写作与生活之间那条温暖而真切的纽带。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第二站新疆·吉木萨尔站活动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新疆作协共同承办。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熊红久,昌吉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玉星,吉木萨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永霞等出席活动。知名作家以及来自北京、内蒙古、江西、四川、安徽等地和新疆本地的基层作家代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代表和文学爱好者等参加活动。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