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重温烽火岁月 汲取奋进力量

——记“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

来源:文艺报 | 刘鹏波   时间 : 2025-09-10

 

分享到: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展厅,巨大的主题墙映入眼帘,手稿与期刊如巍巍山脉相互叠印,背景中万里长城若隐若现,苍劲有力的笔触书写着“山河迹忆”四个大字,副题为“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前言中写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爱国作家以笔为枪投身抗战,抗战文艺成为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是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展览以文学馆馆藏的近300件珍贵手稿、书信、日记、报刊、图书版本为载体,以历史记忆为脉络,通过“民族觉醒”“抗到底”“天地英雄”“为人类正义而战”“人间正道”五个单元生动呈现了14年抗战的壮阔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以笔为枪”的抗战文艺力量,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文艺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展览第一单元“民族觉醒”聚焦近代中国从沉沦到觉醒的艰难历程。在“黑暗的一页”展区,展出1894至1931年间的抗战文学书籍与期刊、各类宣言,陈天华的《猛回头》、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经典作品力图唤醒当时民众的爱国意识;“白山黑水之间”通过东北抗日联军的照片和实物展品,以及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东北作家群”作品,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文学力量,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大旗、肩负起东北抗日救亡历史重任的担当。

抗战歌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抗日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展区大放异彩。这些歌曲出自当时左翼电影的配乐,其能供合唱的特性更使它们成为组织动员爱国群众的有效手段。展区内,《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经典抗战歌曲与淞沪抗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照片、文学创作相互交织,重现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激昂岁月。

“风云儿女”声音剧场独具匠心,观众可根据现场的互动装置,亲身体验抗战歌曲的感染力。剧场上方,印有歌词、诗歌的金句垂挂而下,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抗战精神。诗人蒲风的抗战日记作为整个展览中唯一外借的展品在此展出。“展览展示了蒲风作词、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蒲风是广东人,2023年他的家属向广东文学馆捐赠了他生前的日记,为此我们特意向广东文学馆借展了这件展品。”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主任王雪告诉记者。

第二单元“抗到底”着重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投身抗战,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老舍起草的《致台儿庄战士的慰劳书》、一级文物《台儿庄手稿及纪事》手稿、徐悲鸿致盛成的信、《保卫卢沟桥》话剧资料……形式多样的珍贵史料还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全套《抗战文艺》首次以完整的形式在“抗战文艺期刊”展区展出,自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共计72期。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文协”成为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会刊《抗战文艺》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的发展历程。《热风》《鲁迅风》《烽火》等重要期刊的创刊号也一同展出,它们共同吹响了文艺抗战的集结号,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为民族解放事业呐喊助威。

“黄河大合唱”作为第二单元的亮点之一,将激昂的音乐与黄河瀑布的壮观置景相融合,系统呈现了抗战时期延安、重庆、桂林、昆明、上海及港台六大区域的文艺创作成果。其中展出的老舍《四世同堂》、王礼锡《笔征日记》、闻一多《九歌(古曲翻新)》、阳翰笙《天国春秋》等均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一级文物手稿,堪称抗战文艺的珍贵见证。

英烈不朽,正义永恒

漫步展览第三单元“天地英雄”,人们更加缅怀那些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英雄长存”展区通过照片、事迹介绍以及珍贵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八位殉国将领和四组英雄群体的英勇事迹。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将领,以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英雄群体,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在“穿梭80年”互动装置前,参观者通过现代科技与历史上的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亲身感受英烈们的精神力量。“无名英雄”展区让人将目光投向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们,他们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样值得我们怀念。

“伟大的文学作品固然不朽,但每一位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而默默奉献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青年编剧、网络作家源子夫表示,通过此次展览,他深切感受到贯穿整个抗战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以及一种血脉传承和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第四单元“为人类正义而战”从国际视野出发,展出了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郁达夫海外抗日活动的照片和报道,以及史沫特莱、赛珍珠等国际友人的相关作品。“并肩作战”与“正义的审判”展区,通过苏联空军志愿队、美国“飞虎队”、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的介绍,以及德国投降、日本投降与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的珍贵文献,展现了国际社会的正义力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应盟军要求,派出十万远征军赴缅参战。诗人穆旦报名从军,在经历九死一生回到国内后,发表了长诗《森林之歌》,副标题“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是中国作家对这次远征最刻骨的描写。1938年,郁达夫流亡南洋,发表大量抗日政论和杂文,还组织“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掩护文化界人士,“为抗战在海外建起了一座文化中继站”。现场还展出萧乾在伦敦使用过的防毒面具,见证他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亲历诺曼底登陆、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关键历史时刻的传奇经历。他的特写作品被视为“欧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卓越贡献。

《小兵张嘎》《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地道战》……20部抗战文艺经典作品亮相展览第五单元“人间正道”。《小英雄雨来》作者管桦的父亲、冀东抗日领袖鲍子菁的珍贵手札也在此展出,信中鲍子菁催促战友“速去指挥部”,自己则将“进占小张各庄,再向东与日寇周旋,再接再厉,百折不挠”。这份珍贵文物被管桦视为传家宝,一直留存至今。

让“和平之光”永放光芒

系着红巾的巨大号角从天而降,白色和平鸽展翅飞翔,印着“和平”一词多国语言的彩条向下垂挂……作为整个展览的一大亮点,“和平之光”展项充分利用展厅挑空的中庭引入自然光,参观者可以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官体验。号角象征号令与觉醒,和平鸽寓意战后重生与希望,光线倾泻而下、由暗至明,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也唤醒了观众深切的情感共鸣与历史责任。

“作家动态行迹星图”成为展览的又一热点展项。参观者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点击作家名字,便能获取该作家的行动轨迹,以及相关时空节点的细节内容,包括作家当时的所见所感、金句文本、对应场景氛围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数字化的最新成果,以独特的互动形式,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作家在烽火年代的人生历程。

此外,“和平宣言”展项也以崭新的形式邀请观众参与到和平的传递中。参观者可通过扫码在手机上书写和平寄语,提交后,手机屏幕便会出现一只和平鸽飞向大屏的动画提示。随后,触摸屏影像联动开启,参观者的留言在轻盈纸页间飞出,随一群和平鸽翱翔于屏幕中央,形成一幅“文字与鸽影共舞”的画面。“这些互动让我觉得展览非常有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精神。”一位参观者表示,自己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到抗战历史,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展览现场还配备了介绍各单元内容并罗列重点展品的盲文导览册。据北京联合大学无障碍博物馆策划与设计团队指导教师赵祎君介绍,团队深度参与了此次展览,通过展厅摸读图、盲文及大字导览册、口述影像等方式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观展。“摸读图主要是让视障人士在观展前能对展厅空间布局形成心理图景并预判参观路线,大字设计是提供给低视力人群,尚在进行中的口述影像则把看不见的视觉信息用口语传递出来”,以此辅助具备定向行走能力的视障人士实现自主观展,帮助他们了解和感悟抗战历史。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展览中精选的珍贵手稿,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回望这段烽火岁月,正是为了从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壮举和惊天动地的伟业中汲取奋进力量,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