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08-06
分享到:
8月5日,由湖南省作协举办的第二期田耳小说班圆满结业。本期小说班8月1日开学,为期五天,由著名作家田耳设计课程体系和授课、指导。公告发布后,官方指定投稿邮箱累计收到103封投稿电子邮件,田耳工作室对每篇稿件进行打分排序,优中选优,报省作协党组同意,共15名正式录取学员和8名旁听生全程参加学习。
本次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青年作家普遍存在的“语言功底扎实但故事性薄弱”的问题,核心目标是提高学员对故事的鉴赏能力,通过辨认故事强弱反省自身创作。小说班课程设置聚焦青年作家的故事认知与创作能力,课程体系从“什么是好故事”出发,到“找一个好故事”再到“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包含理论授课、作品研讨与创作实训三个板块。
在理论学习中,田耳通过自创的十种故事结构理论,对经典小说进行解构,围绕故事的结构及故事进阶赏析展开教学。通过几十部案例,深入分析不同故事结构的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引导学员梳理故事“起承转合”中的逻辑线索与精彩之处,从中汲取养分。学员们通过16个课时的理论课程,对短篇小说的故事结构与编撰技法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也认识到自身小说创作中故事性弱的问题所在。
相较第一期,本次课程设置引入了新的评价体系。着重对“反转”类型的故事进行分析,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为原则,按反转刻意程度、故事反转效果与情感反转效果对诸多作品分类打分,让优秀作品的“好”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在“学员作品研讨”模块中,田耳老师分批次对学员们投稿的作品公开讨论并点评,通过20个课时对每个学员作品进行分析,用同辈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提出修改建议。走走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改稿讨论,从自身编辑角度对学员们的作品提出专业意见与修改建议。
此外,理论学习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田耳老师对学员们提出各种创作要求:回顾曾经阅读的小说、电影等作品,从中找出反转效果最好的故事进行分析并分享;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用“起承转合”的方式撰写新故事梗概,在创作前对故事框架提出建议加强小说的故事性。
湖南省作协党组高度重视此次培训,更关注湖南青年作家的创作生态。党组书记胡革平提醒学员们,田耳老师的课程有助于夯实学员的故事创作意识,而讲好故事是每位作家的必经之路。希望学员们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与写作劲头,充分消化田耳老师的课程内容,从打磨好故事开始,逐步成长为优秀作家。
这次的培训只有五天,但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离别时大家诚恳地向湖南省作协和田耳老师表达感谢,并分享各自收获。他们表示,田耳老师的课程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小说中的故事性,对“一个好故事是需要精心设计”有了更深理解。
胡绪晟(胡既明)
真诚而后有善和美。在这五天的课程中,田老师教会我的是真诚。坦白来说,在小说写作上,我不是一个真诚的创作者,自以为捏造了虚拟世界就可以神游太虚,上天下地无所不能,正当我遨游自在之时,田老师来了,他用批评的大手把我从太虚中拉了回来,并严肃地指出了这个虚拟世界的种种问题,我十分感谢这种真诚而深切的批评,唯恐批评不够尖锐。
课程于我而言是痛并快乐着的。在作品交流环节,田老师要求每位学员至少评三位学员的小说,以及重写自己的作品梗概。我对故事的感知尤为薄弱,因此每每在夜间一两点还在反复推敲第二天的稿子,力图梳理好故事的线索,闭眼后依旧胡思乱想,最后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课程的第四天,田老师要我们写一个全新的千字左右的作品梗概,我花了四小时终于在截止前写好了一千五百字的故事梗概,那一刻我惊讶于这几天课程的力量——如果没有来到田耳小说班,我肯定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样一篇故事梗概,尽管同样不成熟,但在故事性上已经超越了我之前所有的故事尝试。
田老师是教故事写作的大师,所传授的写作技巧以及渊博的阅读储备令人折服,也让我对小说创作的结构观念进行了重塑,这都是非常有益而宝贵的。然而,在写作方向上,田老师并不建议我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探索,对此我也想真诚地回应,我可能会是一个固执的写作者,不过也会因田老师的建议而尝试飞得更贴地一些。
最后我想以一句诗与师友们共勉∶“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祝愿文学,祝愿我们。
李紫杨
小说上,我算是初出茅庐,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写作的青年写作者,能得到对小说理解深刻的大师的面对面指导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更可贵的地方在于,老师的真诚以及学员们肉眼可见的热情,对文字的热爱,彼此的尊重,让我们度过了五天酣畅淋漓的学习时光。
在前往长沙前,我刚刚度过了二十一岁的生日,年轻人的浮躁与对文学的迷茫围绕着我,对于某些东西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与寻找,也将这种东西诉诸我的小说当中,本以为是一个人的狂欢,却依然得到了田老师的重视。最令我感激田老师的地方在于,他认真阅读了每一个学员的小说,在每一篇书稿上手写出几百字的建议,观感。我小说中所隐秘表达的最深处的东西被田老师一下子洞悉,给出针对我写作的一些建议,让我受益。
文学是一场马拉松,漫长崎岖,在道路上,是一种寻找属于自己文学的过程,审视自己,真诚,纯粹地面对文学。就像田老师对我说的那句“高而坚或是平而宽。”我想在未来几十年的写作道路上,这句话会始终伴随着我。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写作者都能不忘初心,对文学怀揣着纯粹的热爱,负重前行。
赵明威(赵棹)
小说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大家共同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不同的创意和意见相互碰撞,令我对故事的结构和选题有了更深的认识。青年写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通之处,田耳老师总能以小说家的经验切中要害,一语道破长久的困惑,小说班加速了问题的解决,但同样也稳住了我们讲故事的心,正如田老师所说:“枝干太多是灌木,枝干少了才是乔木。”写作的初始阶段,我们要学会减法的艺术,把握住故事的核心枝干,成为更为长生的乔木。
杨晨
通过这次小说班的学习,我对小说有了新的认识。这五天的学习中,田耳老师教授我们如何用“起、承、转、合”拆解经典小说里的故事,让我知道,一个好故事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也是可以通过技术实现的。
过去,我的写作总是很随性,被动等待脑海中的场景自然浮现。这样的创作方式,导致我的写作常常进展缓慢。现在看来,这种看似“自然”的创作方式,其实未必利于打好“写作”这一场持久战,并且,真正的“自然”也不是无序的,它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和节奏。
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习作,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扎实的故事内核。这次的学习帮助我建立了更为清晰的小说观:优秀的小说应当如中国园林般,既有整体布局的匠心独运,又不失细节之处的精妙呈现。创作技术不是对灵感的束缚,而是让创意落地生根的必要条件。就像玉器制作,既要尊重玉石天然的纹理,又需要匠人精细地雕琢,方能成就佳作。
在此非常感谢省作协的领导和田耳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知道自己的短板,进而能够完善自己的写作。
黄瑛(王秋璎)
感谢湖南作协举办这次小说改稿班,感谢田耳老师的用心教学,感谢秋菊老师的悉心安排与全程陪伴。五天的学习行程收获满满。讲授故事的起承转合如何设计、分析和拆解经典故事、总结故事的常见结构、练习讲故事、点评同学的原创故事、限时创作新故事……
田老师的每一个授课环节都经过用心设计,涵盖到小说写作的各个方面,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次学习过程中,田老师涉及的案例分析覆盖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和电影等,也再一次帮助我拓展了阅读的边界。以下是田老师课上对我个人影响比较深的几点:
1、小说可以不讲故事,但字里行间要充满故事的可能性。
2、关于小说写作,语言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巧。
3、小说是虚虚实实的,但这种“虚构”不是瞎编乱造,是一个实事求是对待自己和读者的过程。
4、小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塑造细节的方式与读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5、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中的自由要大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这点鼓励到我,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加大胆地去写作,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
口述故事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同学的相处交流让我对纯文学的青年写作生态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与认知,希望自己未来笔耕不辍,继续为家乡创作出更多全新的优秀的作品,能在虚构的世界中再度与老师和同学相遇。
武林涛
田耳老师激情澎湃的授课,让我或多或少意识到写作者的一个共性:我们都喜欢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捕捉灵感,一件事、一句话,记录在笔记本上,便成了创作的源泉。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
当然,作为资深作家,田耳老师的创作方法确实给了我许多启发。首先,写作者要写好故事,需要精巧的构思,自己心中要有一本清晰的账。这与我之前不做构思、任凭小说中的人与事自行发展的状态,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未来的写作中,我既要继续锤炼小说语言,避免出现“每吃一口饭都能嚼到沙子”般的粗糙表达,也要把故事讲好。其次,写作者不仅要多讨论学习、多自我反省,每天保持阅读和思考,养成读书后撰写故事梗概的习惯,还要不断重新定位,写出符合时代、读者期待与自我追求的好小说。此外,感谢省作协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会以“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的劲头,不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
罗启贤
有幸来到由湖南省作协主办的“田耳小说班”学习,五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却也让我收获了许多。田耳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在课上,他为我们分析了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进阶形式,并举了许多国内外的小说、电影作品来帮助理解。我们也看到,能在小说中将一个故事写完整、写丰富,其实并不像想象般那么容易。
田耳老师还为我们分析各自所写的小说,指出了不足和修改的方向,让我们都得到一次开展自己“作品研讨会”的机会。研讨过程中,田耳老师在分析一位同学的作品时所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喜欢。他说,写作者在整理素材、结构小说时“内心的自由度要大于他人眼中的生活”。大概是这么说的。
除了得到田耳老师的宝贵教诲,和其他写作者同学、朋友们一起交流作品、讨论文学的过程也非常开心。我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他们打趣时说的——“这太后现代了”。和怀着同样兴趣的人交流多是一件幸事。
再次感谢田耳老师、作协老师们给予这次宝贵学习机会。
肖凯耀
来毛院学习前,我就读过田耳老师的《开屏术》了,微信读书的划线点评里,不少人觉得老师的语言有趣、很见功力。我很感谢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毕竟我的写法挺奇怪的,一般投稿都很难被选中。
这五天的时间里,我一点点理解了什么是故事。总有人说,我的写作没有故事,要么就是说我不会讲故事才玩“后现代”(实际上我没有太多后现代技法,只是风格确实特殊)。我相信在这次学习以后,我一定能写出更加优秀的故事。毕竟正如老师所说,故事是基本功!
在课堂上,同学们要互相评价。老师说我们同时也应该成为专业的读者(评论者),但是我抽到的两篇小说最早登场,我准备得并不好,所幸这两篇的作者是室友,我加了好友,可以以后再跟他们好好交流。第三篇比较迟,是倒数第二篇,我使用了一点符号学方法分析,不过有晦涩的嫌疑。我自己的作品是在最后一篇,田耳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恰好走走老师也来了现场,给出了作为专业编辑的修改意见。
同时,这里的同学们和其他老师也很友好,我获得了珍贵的友谊。我们免费吃喝住宿吹空调聊文学,爽!
希望以后的文学路上有我也有你们。
刘文康
早上起来读到不丹喇嘛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关于佛教丑闻的一篇回复文章。他说,佛教徒的丑闻并不是新鲜事,但一直以来并不影响佛法的弘扬。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早已开示:佛弟子应当依归法,而不是依归人。
“依法不依人”的观念提醒我们要学会关注真理本质,而不是执着附着的标签。话是老话,从前也多次听闻,但结合这几天在田耳小说班的学习却有更深体会。
田耳老师用他独特的故事评分法分级介绍了一些故事后,让我们学以致用,自己去找高分故事,为此还设置了特别奖励,为找到8分以上故事的学生现场发红包。
田耳老师布置完这个任务后,我跃跃欲试,又满腹疑问,我想我们找的肯定都是名家的名作,肯定都是8分以上的作品。
到了讲故事的环节,大家开始讲述自己找到的好故事,有的讲电影,有的讲小说。我准备讲述的故事是《无法完成的画像》。我自认为找到了一个高分的故事,并很认真地进行了讲述。但是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我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好故事。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撕下了心中固化的“名家名作”的标签,而是学会直接关注故事的本身。这让我有一种豁达的感觉,原来阅读文学作品也要“依法不依人”。
回顾课程内容,田耳老师首先引导我们掌握故事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为我们建立起故事的基本概念;然后,按照评分分析具体作品,让我们建立故事的优劣体系;最后讲解故事的11种“起承转合”类型,让我们更具体地明白故事的结构方法。在进行课程教学之余,还组织了全体学员的作品评析讨论会、新故事梗概评论会。这样的系统学习和沉浸体验几乎重塑了我的“小说观”。
两年以前,我读过《一个人张灯结彩》,那时候我很喜欢这本小说,但并不很了解田耳老师。通过这次学习,我有机会近距离跟着田耳老师学习,真的感觉非常幸运。
田耳老师讲课的方式非常实在,让人易懂。他对学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切实的回应,从不让任何一个问题落空,这不仅展示了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显示了卓越的专业修养。
每当田耳老师分析学员的文本时,我总会看到他手中的打印纸上写着细致的批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大段大段地写着评论,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充满敬意。
五天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我将广泛地阅读,扎实地积累素材,严谨地构思,希望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好故事,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故事,成为一个会讲好故事的人。
黄佳程
毫无疑问,故事是小说的骨架。田老师在小说班里,首先讲了自己如何鉴别故事、如何筛选故事。其次主持了作品研讨会,对学员作品逐个点评,细心的程度,切中要害的准度都令人叹服。
这让人不自觉想起一句话:“伤筋动骨一百天”。我们修改小说其实跟揉筋正骨有相似之处,往往一根骨头错了方向,则需要一个乾坤大挪移来回正。这便是搭好骨架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田老师也提出,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方法。这又像武林争霸一样,各门各派自有其武功传承,想练何种拳法,还是得在日后不断试验,不断调整。
当然,修炼之余不免有伤。但有一副好的筋骨,练何种门派的功夫,想必都是事半功倍的。
宁迪
接到录用电话还在睡觉,来了田耳小说班每天都睡不够。本以为是来游玩,顺便认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想到田耳老师教学这么认真:从经典故事讲到人文八卦,从小说结构讲到结局反转。故事一个个被拆解,脑子一点点被填满……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晚上九点下课,做梦都在编故事。被批评、被赞扬,都有收获。希望下次还有机会上田耳老师的课,继续进步。
罗睿
7月31日,我坐高铁从深圳出发奔赴长沙,踏入湖南省作协,参加田耳老师的写作培训班。作为湖南人,从广东回到长沙,原本应该“近乡情更怯”。但那种感觉却未如期而至,原来不知不觉间,早已把他乡当故乡。省作协把一切都打理得很妥帖,宿舍、食堂都很周到,处处体现着用心。这些细致的安排,让长途跋涉的疲惫一下子就淡了,只剩下“到家了”的松弛。几年没见,田老师那份对创作的热忱丝毫未减。每一堂课都干货满满,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拆解得明明白白,从故事的构思到人物的塑造,从情节的编排到文字的斟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同学们也都热情高涨,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热烈讨论,仿佛回到了那段纯粹又紧张的校园时光,为了一个共同的文学梦想全力以赴。这次培训实实在在地不虚此行。田老师和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培训结束时,我拖着行李箱打车前往长沙南站,车窗外的街景缓缓后退,心里却格外踏实。我想,往后不管多忙,都要把笔捡起来。这次回来,不仅是学本事,更是找回了动笔的勇气。
邓娅婷
有幸能够入选此次小说班,实在是一件幸事。为期五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极大满足了我对“故事”的好奇,也收获了满满当当的干货,拥有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体验。
平常的小说学习中,可能更多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技巧的锤炼,但此次小说班以写好故事为主题。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吸取知识,田耳老师还调整了授课内容,从“什么是好故事”到“找一个好故事”再到“自己创作一个故事”,每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间还穿插着学员间互相点评作品的环节,这极大地增加了学员间的交流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我对本次小说班的授课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好故事”的定义有了更清晰地理解,也让我锻炼了自己的评论能力,方方面面,受益匪浅。
感谢湖南省作协、感谢田耳老师、感谢秋菊老师、感谢这段时间一起听课,互相学习交流的伙伴,每每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谈论起写作时激情洋溢的脸庞,都会让我备受感动和鼓舞,是你们让我相信,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
范庆奇
故事是小说的框架,虚构最需要真诚。这是田耳老师上课过程中提到的两句话,我返视自己的小说写作,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去写好一个故事。我以往的小说写作很模糊,还没有思考清楚故事的基本框架就动笔,写着写着就混乱了,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又往往不尽如人意。五天的课程很充实,五天的学习让我对小说和散文有了基本的文体界限,在今后的小说写作中会尽量规避这个毛病。
田耳老师从阅读小说讲到故事的鉴赏能力,让我知道什么是好小说,以后的阅读中怎么选择文本。我以前写作总是对结构把握不好,听过田耳老师的讲课后,我知道一个故事起码要有起承转合,应该给人一种逆转的阅读体验。我写的小说就是太平淡,没有故事内在的递进层级,学习的过程中就在回顾自己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大体知道以后应该怎么设计一个故事。
课程中田耳老师让我们自己写梗概,然后三个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我们总结故事的能力,也锻炼了我们的评价能力。以前我阅读完作品从来不去思考讲了什么故事,只会记一些觉得好的语言表达,这样的阅读方式导致自己没有充足的故事储备,经过此次课程,我今后会有意识建立自己的故事储备库。
通过这次高密度地学习,我对小说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知。我相信用田耳老师教的方法,以后我也能写出好的故事。在短视频迅猛占据日常的今天我们还想讲好一个故事,正是这样的目的让我们相聚在第二届田耳小说班,我坚信只要一直在写作,我们还会再见。
李佳怡
写作者伏案书写的许多时间,只为了让一个故事在几十分钟的阅读里长出血肉。故事作为小说的核心,是得之不易的。在短暂但十分充实的五天授课实训中,我对故事结构、故事变形方式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领会到了田耳老师淘到好故事的那种心情。在往后的写作过程中,我先会找到故事的种子,再将其逐渐发育成一篇完整的小说,努力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并且,读者阅读一篇小说,不仅能看到作者想表达的故事内容,还能看出作者创作时的酣畅、踌躇、含混与推敲。我明白所有的心虚在文字中都是无处遁形的。所以只有接受自己的笨拙,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匮乏的阅读量、生疏的叙事和作品的许多缺陷,不马虎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文本格式,真诚地去学习,真诚地去动笔,尊重汉字的语法、事物运行的基本逻辑,和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感谢田耳小说班为我照亮了一个文学入口,道阻且长,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迈出了第一步。
结语:
此次田耳小说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湖南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学员们将所学转化为创作实践,在未来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