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徐琴 时间 : 2025-08-22
分享到: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回望这片雪域高原的文学发展之路,我们看到了一幅用文字编织的绚烂画卷。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当代文学始终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西藏社会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忠实记录了西藏社会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更以独特的文学叙事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本文将从发展脉络、主题内涵、艺术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梳理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探讨西藏当代文学如何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回应时代命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力量。
文脉绵延:西藏当代文学的演进之路
西藏当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其历史轨迹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奠基与开拓期(1950-1970年代),以“社会主义新文学”为旗帜,藏汉作家共同谱写了新西藏的壮丽篇章。这一时期,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的伟大进程,进藏部队文艺工作者与藏族作家携手开创了西藏新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期。以徐怀中、汪承栋、杨星火为代表的汉族作家群体,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描绘了藏汉军民团结共建新西藏的感人场景。汪承栋的叙事诗《黑痣英雄》《雪山风暴》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民主改革时期百万农奴觉醒抗争的历史画面。杨星火的短诗《一个妈妈的女儿》则以细腻温婉的笔调,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动人赞歌。与此同时,藏族作家以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投身文学事业。年逾古稀的擦珠·阿旺洛桑作为西藏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藏族作家,创作了《金桥玉带》《欢迎汽车之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诗句“我们要永远紧密一条心,像水乳交融,像树干和枝叶紧紧地连着根”,道出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真挚情感。恰白·次旦平措的诗歌《冬之高原》《拉萨欢歌》则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蓬勃发展的社会新貌。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西藏新文学的雏形,不仅忠实记录了西藏社会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也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型与创新期(1980-1990年代)以“文化自觉”为内核,藏汉作家携手探索西藏文学的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西藏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繁荣景象。一方面,以降边嘉措、益希单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通过宏大叙事讲述西藏故事。这些作品既保持着与主流文学的审美同构,又以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镌刻下藏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以扎西达娃、色波为旗手的文学革新力量,开拓了西藏叙事的美学新范式。扎西达娃的创作以魔幻现实主义笔法解构时空秩序,在主人公的精神漫游中既投射出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又完成了对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译。他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作品,将藏族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宗教传统、风土人情完美融合,构建了一个关于藏民族生活地区的丰富而驳杂的文学世界。色波则通过存在主义的哲学透镜,将雪域高原的生命经验淬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寓言。此外,汉族作家马原的先锋实验写作,以其叙事的迷宫建构和“元小说”策略,为西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这些跨民族的文学对话,最终熔铸成西藏当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创作生态。进入90年代,以央珍、格央、平措扎西、班丹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进一步拓展西藏文学的疆域。他们的创作既扎根于藏族文化的深层土壤,又敏锐捕捉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命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求平衡。如央珍的《无性别的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精神困境,在历史叙事中融入个体生命的悲欢,使西藏文学的人文关怀更加深邃。纵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藏文学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艺术手法,实现了从地域叙事到普遍人文关怀的跃升。这一时期的创作不仅巩固了西藏文学在中国多民族文学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更以其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以来,西藏文学进入新的繁荣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引领下,西藏文学迎来了创作生态百花齐放、艺术表达异彩纷呈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藏汉作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构建起多声部同频共振的文学格局,全景式展现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在小说创作领域,次仁罗布的《乌思藏风云》用历史叙事展现宋末元初的西藏如何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进程,构建起个体生命史与民族发展史的双重叙事维度;尼玛潘多通过《紫青稞》的乡土书写与《在高原》的家族史诗,完成了对西藏社会变迁的文学测绘;白玛娜珍以《拉萨红尘》《复活的度母》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叙事,拓展了西藏文学的心理深度与情感光谱。非虚构写作方面呈现出纪实性与文学性交融的新气象:加央西热的纪实文学《西藏最后的驮队》以人类学视角记录文明转型;鹰萨·罗布次仁的报告文学《西藏的孩子》用教育叙事折射时代进步;吉米平阶的报告文学作品《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等构建起西藏脱贫攻坚的文学档案,这些作品共同编织出西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图谱。诗歌创作领域展现出双语互鉴的繁荣景观:沙冒智化、洛桑更才等藏族诗人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重塑诗意表达,援藏诗人陈人杰、刘萱等则以赤子之心咏唱高原新声,共同谱写着雪域大地的精神史诗。新时代以来的西藏文学以其丰沛的创作实绩,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有机融合。作家们既深耕民族文化沃土,又紧扣时代脉搏,用充满创造力的文学实践,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独特的西藏样本。
时代心声:西藏当代文学的主题意蕴
分析西藏当代文学的主题意蕴,可以鲜明地看到,西藏文学的主题始终围绕三大核心命题展开。
首先,西藏当代文学始终秉持扎根人民、书写时代的创作理念,以赤诚之心描绘中国大地的时代巨变。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式记录了西藏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作品通过昌都、日喀则等地的生动案例,展现了基层干部与农牧民群众携手战胜贫困的奋斗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叶巴纪事》则以驻村工作为切入点,细腻刻画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西藏的实施成效。扎西班典的《那年冬季我在藏北》通过对比牧民从黑帐篷到安居房的居住变化,折射出西藏发展的时代轨迹。作者既深情回望传统游牧生活,更热情讴歌安居工程带来的新生活图景,真实记录了牧民对党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了从牧歌记忆到时代赞歌的深情书写。平措扎西的传记文学《藏地追梦人——土登的传奇人生》生动刻画了艺术家土登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作品通过土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一位扎根民间、心系群众的艺术工作者形象,彰显了新时代西藏文艺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丁勇的《献给乡村的歌》以诗歌形式生动记录了西藏强基惠民工程的实践图景,既歌颂了驻村工作者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也表达了建设新农村的坚定信念。杨年华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展现了边疆群众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境界。其与葸青华合著的报告文学《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央宗姊妹一家守边》生动记录了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桑杰曲巴带领下,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玉麦乡数千平方公里国土的感人事迹,彰显了边疆群众保护雪域、守卫国土的坚定信念。《国旗阿妈啦》以细腻笔触刻画了次仁曲珍老人半个世纪坚持升国旗的动人故事,通过这一朴素而庄重的仪式,展现了边疆人民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平凡人物的非凡坚守,更强化了边疆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联系,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爱国赞歌。次仁罗布的报告文学《废墟上的涅槃》以跨地域的文学视野,深入记录了云南昭通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作品通过甘家寨灾后重建、光明村花椒产业、卯家湾易地搬迁等典型案例,多维度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这部作品突破了地域限制,将西藏作家的独特视角与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相融合,展现了少数民族作家参与国家叙事的文化自觉,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文学见证。诗人陈人杰的创作跨越地域界限,长诗《山海间》将江南水乡的细腻与雪域高原的壮美相融合,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西藏文学的时代画卷,它们既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既传承文化根脉,又回应时代命题;既书写西藏故事,又展现国家叙事,以文学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理念。
其次,西藏当代文学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作主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叙事,生动展现了西藏社会的时代变迁。上世纪80年代,降边嘉措《格桑梅朵》、益希单增《幸存的人》等作品,就以翻身农奴的亲身经历,再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画卷,诠释了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朗顿·班觉的《绿松石》则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农奴制的黑暗本质,从侧面展现了西藏人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这些作品传承并延续了西藏文学书写民族历史、展现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传统。进入新世纪,西藏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次仁罗布的《乌思藏风云》以13世纪凉州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艺术化再现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进程,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更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揭示了文化交融与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层逻辑。周伟团的《东山顶上》以史诗笔触勾勒西藏60年沧桑巨变。小说通过农奴姐妹格桑梅朵、格桑德吉与解放军战士怡高远、贵族巴鲁云丹的情感纠葛,将个人命运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紧密交织,呈现了藏汉团结、共同发展的时代画卷。尼玛潘多的《在高原》以四代藏族家庭的命运沉浮,勾勒西藏百年变迁画卷,在日常叙事中展现藏汉民族的水乳交融,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厚内涵。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西藏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体系,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彰显时代精神,将书写个体命运与观照民族复兴有机融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根脉,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西藏文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另外,西藏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老西藏精神”的文学传达。这一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凝聚了进藏干部、援藏工作者和西藏各族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在文学作品中,“老西藏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在当下西藏发展中发挥着推动精神传承的关键作用。西藏当代文学中,对“老西藏精神”的弘扬首先表现为对历史的追忆。许多作品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进藏干部和援藏工作者在西藏和平解放及建设初期的感人事迹。例如,张小康的《雪域长歌》、降边嘉措的《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赵慎应的《张国华将军在西藏》等作品,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十八军将士克服艰险、进军西藏的壮举。这些作品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了“老西藏精神”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
孔繁森作为援藏干部的楷模,其事迹被广泛书写。郭保林的报告文学《高原雪魂——孔繁森》和李延海、杨凤山、郝桂尧合著的报告文学《孔繁森》等作品,通过真实记录孔繁森的援藏经历,展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孔繁森两次援藏,最终殉职于阿里地委书记岗位上,他的事迹是“老西藏精神”的生动体现。此外,援藏干部任国庆的事迹也被记录在张国擎的传记文学《藏汉之子 优秀援藏干部任国庆》中,任国庆在西藏工作21年,展现了援藏干部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精神。进入新时代,援藏题材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一方面,集体形象的书写成为主流,如谢铁群编著的《走进西藏——援藏札记 援藏干部访谈录》、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编著的《援藏:第四批对口支援西藏纪实》等作品,记录了援藏干部群体在西藏的工作与生活,展现了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奋斗姿态。另一方面,聚焦个体经验的文学表达亦日渐兴起。援藏干部如陈春买、袁瑞先、甄才富等通过散文、诗歌和笔记,记录个人援藏经历,抒发对西藏的热爱与感悟。“老西藏精神”还体现在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方面,如陈人杰的《西藏书》和《喜马拉雅》以诗意的语言,将个人援藏体验与西藏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展现了“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高宝军的《藏西笔记》则通过散文形式,记录了他在阿里地区的工作与生活,表达了对西藏土地的深情眷恋。这些作品塑造了一代代援藏干部热血奋斗、热情奉献的文学形象,他们的身上凝聚着“老西藏精神”的时代传承。通过对“老西藏精神”的多样传达,西藏当代文学构建出一种跨越时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丰富了西藏文学的文化内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高原风骨:西藏当代文学的美学新境
西藏文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壮美画卷。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藏汉作家携手并进,双语创作交相辉映,共同绘就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学景观。汉语创作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藏语创作则经历了持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和平解放初期以擦珠·阿旺洛桑、恰白·次旦平措为代表的诗人所开创的诗歌传统,到改革开放时期朗顿·班觉、旺多、扎西班典等小说家在叙事文学领域的创新实践,再到新世纪以来旦巴亚尔杰、次仁央吉、艾·尼玛次仁、朗嘎扎西等新生代作家对当代西藏社会变迁的现实书写,不同时期用藏语创作的作家通过持续的艺术探索,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表达体系。难能可贵的是,以平措扎西、沙冒智化等为代表的作家通过双语创作实践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如沙冒智化的藏语诗集《担心》《梦之光斋》《厨房私语》与汉语诗集《光的纽扣》《掉在碗里的月亮说》构成了富有意味的文本对照,展现了双语创作的独特魅力。他在两种语言间自由穿行,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的创新组合,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些青年作家的创作既守护着藏语文化的精髓,又开拓着跨语际表达的新可能。这种藏汉语创作交相辉映的文学景观,不仅彰显了藏族文化强大的内生动力,更展现了西藏作家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西藏文学始终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多年来,藏汉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民族发展历程,既反思传统,又探索现代,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新的跨越。这种创新精神在新一代作家身上得到传承与发展。他们的创作既延续了藏族古典文学的血脉,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技巧,形成了细腻典雅、入骨入魂的独特文风。在新一代作家的笔下,宗教观念转化为文学叙事的元素,既呈现出藏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又触及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他们的作品始终关注世俗人生,又追求精神高度,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
新时代以来,广大西藏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通过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展现了西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这些创作实践充分证明,西藏文学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既坚守文化根脉,又面向时代创新,为中华文学的多彩画卷增添了耀眼的篇章,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持久活力。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