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铁军浩气铸英魂 抗战精神永相传

来源:文艺报 | 刘鹏波 杨茹涵   时间 : 2025-08-13

 

分享到: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盐城考察时专程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展厅墙上镌刻的歌谣歌词“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80多年来,有关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广为传颂,谱写了“铁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让“铁军”的英雄浩气铭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间。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正如歌谣《白菜心》表达的,新四军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因此赢得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支持,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铁军”的称谓由《新四军军歌》中的歌词“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而来。全国唯一一份《新四军军歌》手稿同样珍藏在新四军纪念馆,成为新四军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珍贵见证。

1939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的专题报道,配以一组珍贵的新四军抗战影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抗战实况,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广泛关注。

“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初心就是要报国为民、打败日寇,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为中华民族谋独立。”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介绍说,新四军在斗争中成长壮大,从最初的万余兵力发展到拥有主力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共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在苏、浙、皖、豫、鄂5省建立了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新四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所到之地,抗日歌曲响彻山野;新四军所住之处,军民团结亲如一家。新四军在抗战期间的英勇表现,充分体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本色。在新时代,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铁军”力量融入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吹响凝聚人心的文艺号角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将士创造性地运用丰富的文艺形式,吹响了鼓舞军民、凝聚人心的精神号角。他们将面向大众的抗战文艺宣传当作配合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巩固统一战线的重要武器,开展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活动,形成了同仇敌忾、抗日卫国的强大向心力。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由武昌迁至南昌后不久,即成立了直属军部领导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该团与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重要文化工作队伍。为推进华中地区抗战文艺活动、培养文艺人才,1941年,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在江苏盐城成立,此后成为新四军抗战文艺的重要阵地,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文艺骨干。

抗日烽火中,华中鲁艺的教学与实践始终为抗战服务:文学系办校刊、出墙报,办《大众报》;美术系办《民众画廊》,刊发宣传抗战的漫画、连环画等;戏剧系、音乐系的实验剧团、合唱队,把创排的节目带到军民大会的会场演出。师生们排演了《皖南一家》《王玉凤》《惊弓之鸟》等舞台剧,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勇敢队》等气势磅礴的合唱曲目,创作了《新翻版》《汪逆之泪》等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军民文化生活,鼓舞了抗敌斗志,也使师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除此之外,新四军在抗战时期的文艺创作同样成果丰硕。一大批饱含战斗激情与时代精神的作品应运而生,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等多个领域,成为凝聚抗日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比如,丘东平创作了《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茅山下》(未完成)等小说,许幸之写下《革命要用血来完成》《春雷》等长诗,许晴创作了《重庆交响乐》《惊弓之鸟》等话剧,刘保罗编导了《一个打十个》等作品。在音乐领域,由陈毅拟稿、新四军军部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影响深远,连同《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反扫荡》《中华民族好儿女》等歌曲在根据地广为传唱,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新四军的文艺活动与文艺作品,始终具有坚定的原则性、鲜明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评论家白烨谈到,随着军队的发展壮大,新四军文艺工作形成了为争取抗战胜利服务、为实现民主与科学服务、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服务的鲜明特色。新四军文艺作品最突出的作用与影响在于鼓舞抗战将士投身革命,激励根据地人民英勇战斗。“当时,诞生于新四军各地区与部队的大量文学、戏剧、歌舞、音乐、美术作品等,主要承担着这一重要功能。这不仅让新四军成为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更使文化建设成为其显著特色。其中部分作品还走出根据地,产生了较大影响,即便今天读来仍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战火中新四军将士的昂扬风貌,以及字里行间流淌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为了点燃未来的火种”

黎汝清的《皖南事变》以宏阔的历史视野、立体的人物形象,全景式展现了皖南事变这一重大事件;胡兆才的《新四军演义》以传统章回体形式系统全面地叙述了新四军的主要战斗历程,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普及价值;龙耳东的《战地花飞》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书写新四军女兵的烽火传奇,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以新四军将领刘飞胸中的一颗子弹为线索,串联起阳澄湖36名伤病员的事迹,勾勒出新四军英勇曲折的发展历程……新时期以来,以新四军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均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多位作家、剧作家不约而同地通过文学作品重现新四军的抗战历史,引起较大关注。顾志坤便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革命英雄主义六部曲”再现了浙东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反映浙东新四军历史的文学作品仍不够多,这使顾志坤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我想用文学重建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告诉我们的英雄前辈们——山河不会忘记你。同时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这些英雄们用信仰托起了黎明。”为了写好这些作品,他从2012年开始漫长的“抢救性”采访,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采访了100余位新四军老英雄。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浙江桐庐的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尽管已失忆多年,但讲起当年的抗战故事却滔滔不绝,各类信息丝毫无误。在顾志坤看来,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是为了复活过去的灰烬,而是为了点燃未来的火种”。

浙江东海岸的东极岛上,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巍然耸立。这座于今年5月揭幕的纪念碑铭记了浙东人民与新四军携手抗战的光辉历史。1942年,舟山渔民在枪林弹雨中冒死营救384名“里斯本丸”英军战俘,长篇小说《海上繁花》便以此为原型,讲述了这段见证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壮举。小说作者杨怡芬告诉记者,无论是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还是电影《东极岛》,都展现了浙东人民参与抗战的英勇故事。《海上繁花》结合虚构与写实,通过多重视角呈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书中名叫瑞秋的新四军用假夫妻身份秘密护送敏妮母女到重庆,两人暗生情愫,后瑞秋请人将各种日军罪行照片带出国去,这与今年暑期档热映的《南京照相馆》中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和平,才能庇护每一种爱”,杨怡芬希望通过《海上繁花》“呼吁和平,让人们认清战争残酷的本质”。

出生于江苏盐城的剧作家陈明自小听家人讲述新四军战士英勇抗敌的故事,创作了多部取材自新四军抗战的戏剧作品。其中,《为你绽放》再现了民族危亡时,华中鲁艺师生为保护革命火种奔赴战场的故事;《宋公堤》彰显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率领军民共筑拦海大堤的公仆情怀。“丘东平牺牲时31岁,宋乃德筑堤时35岁,都正值青春芳华。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丘东平未完成的书稿,会有一代又一代写作者续写下去;宋乃德留在苏北黄河边上的宋公堤,早已成为人民心中代代传承的精神坐标。”陈明说。

安徽作家季宇的父母亲都是新四军通信兵,儿时他经常听他们回忆新四军在安徽地区抗战的感人故事。季宇创作的《最后的电波》《群山呼啸》《新马河迷案》等均与新四军抗战有关。回想起自己在金寨采访时的听闻,他仍然感慨万千:一次“围剿”时,刚生下孩子的张敏为保护战友,把啼哭的婴儿紧紧捂在怀里, 使其不幸窒息而亡。“这样的故事有许多,它们深深打动了我。”说到此季宇很动情,支撑新四军战士慷慨赴死的正是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这是伟大的人性光辉,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激励着作家们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新四军的不朽功绩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更应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文艺作品让“铁军”的精神风范代代相传,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