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5-07-14
分享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勉励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表示,将认真学习领会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将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写信人之一、演员陶玉玲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真的很感动。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总书记却给予我们这么大的肯定,这是对全体电影人和文艺工作者的鼓舞。我虽然已经91岁了,但请总书记放心,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广大观众服务,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陶玉玲表示,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的要求,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在新征程上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继续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谈到,作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昔日影像里有太多令人时时想来心潮澎湃的典型人物形象。“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电影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无不把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融入电影创作之中,这对于当今电影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黄会林表示,要切实将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教育阵地努力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北京影协主席、导演黄建新说,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的回信,体现了对全体电影工作者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广大电影工作者要齐心协力,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更多素材,把人民的故事、时代的精神融入作品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展现文化自信和电影魅力,让中国电影更有温度、更具深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作家、编剧柳建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电影艺术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大家以8位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为榜样,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创作精品佳作、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写信的8位电影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7岁,最小的也有70岁,还有2位在60多年前就已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田华、王心刚和陶玉玲都是八一厂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我作为八一厂的晚辈,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文艺高峰永远矗立在生活的平原上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动情地说:“田华老师主演的《白毛女》和《党的女儿》,是我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剧时的必学影片,正是得益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够创造出人民喜爱的经典形象。我在长影老编剧带领下,在大庆油田上了深入生活第一课,向生活的大地开钻,才能打出滚滚原油,为中国电影提供创作能源。深入才能高出,加油才能竞跑,扎根生活沃土,才有创作自信。”王兴东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向田华等电影艺术家学习,把深入生活的火炬传下去,“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做强中国电影首先要做强原创剧本,编剧要把扎根生活沃土当作职业信仰”。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老艺术家的回信,颇为振奋,也深受鼓舞。”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作家关仁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统的深情回望,更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标定了新的精神坐标。信中提到的“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本质规律。“老一辈艺术家们用一生证明:文艺的高峰永远矗立在生活的平原之上。他们的精神像一粒粒种子,提醒我们永远保持‘匍匐在大地上’的创作姿态。”作家也要坚持扎根生活沃土、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饱含人性温度、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体现了总书记对电影事业的关怀与期望,亦是对吾辈电影人的鼓励和鞭策。”导演陈思诚谈到,以田华等为代表的前辈们,用一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奉献了无数经典角色。“我也有幸在拍摄电影《解密》时与陈道明老师合作,他对于艺术理想的坚守与热爱同样是我学习的榜样。观众的认可是电影存在的重要价值,我将继续扎根生活,努力讲好与时代共振、观众喜闻乐见、留得下来的中国故事,为繁荣中国电影、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演员刘劲告诉记者:“老一辈艺术家‘戏比天大’的教诲我始终铭刻在心,我时刻谨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他回忆道,当年为了在《周恩来回延安》中真实呈现周总理抱病工作的状态,自己一个月减重30斤;在《天宝》的创作中,主创团队跋涉千里,深入藏族居住地区采风,只为真实还原藏族革命家的精神世界。“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坚守,正是中国电影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感悟时代脉搏。”
坚定文化自信,抒发人民心声
2025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应对变化和挑战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和8位电影艺术家鸿雁往来的互动,鼓励和温暖了每一位中国电影人。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强调,电影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影协副主席、编剧张冀深切感受到:“随着中国观众的本土意识越来越高,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也越来越自信。我们作为创作者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这一需求,迅速地作出回应,满足他们的期待。”过去一段时期,电影创作者主要是向外学习电影创作的观念和技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仍有待加强。年轻创作者应重新回炉学习和阅读经典,到博物馆去,到文化遗迹中去。“以传统为底去创作,才能迈步飞扬;以民族文化为根去创作,才能向上生长,触达天空。”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意义重大。这既是对中国电影人植根现实、呼应时代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电影继往开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殷切期望。8位电影艺术家德艺双馨、以身作则,为广大电影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行业榜样。深入生活、传承创新,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薪火相传的责任。广大电影人要继续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的精品佳作。
“文化自信是电影创作的根基,中华文明丰厚灿烂,电影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让电影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表示,作为电影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发挥好理论和评论的作用: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为电影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批评建议,推动电影艺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优秀电影文化,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观众的电影鉴赏水平,营造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艺术家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这不仅是对电影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文艺界的精神指引。”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家吕铮谈到,文化自信是创作的根基,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精神内涵,才能创作出更具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作品。“作为一名作家、编剧,我将以此为激励,扎根生活、服务人民,让自己笔下作品真实反映人民心声与时代脉搏,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们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榜样,以崇德尚艺的初心、潜心创作的匠心,努力推出更多经典之作,为广大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