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梁书正被遴选为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十二位驻校诗人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10-31

 

分享到:

2025年10月29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北京紫玉御骊饭店隆重举行了“第二十二位驻校诗人入校仪式”。青年诗人梁书正,作为第二十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得主,正式成为这所享有盛誉的学府的新一任驻校诗人。来自文学界、教育界、评论界、媒体界及各大高校的五十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坛盛事。

0.jpg

仪式在庄严而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指出,梁书正的诗歌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结论或口号,而在于引起思考。他寄语梁书正,在驻校期间应多接触高校师生,潜心阅读经典著作,以此滋养学养。他强调,一个有望成为诗坛大家的诗人,必须将对现实的感受和个人的经验与对经典的阅读和学养的提高相结合,并以此勉励梁书正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崇高境界迈进。

著名诗人、《诗探索》原主编林莽先生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华文青年诗人奖与驻校诗人制度相辅相成的历史。他特别提到,梁书正历经十一次投稿才最终获奖的经历,正体现了该奖项的严谨与诗人坚持的可贵。他系统阐述了他的诗学标准,认为优秀诗歌应兼具“五见”:见文采、见文化、见性情、见时局和见人间烟火。他充分肯定梁书正的诗作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卓越表现,认为其诗更接近社会生活体验,更关注民生状态,以其对湘西土地与人民的深切热爱和同情,为当代诗歌史增添了独特的认知与光彩。

《诗刊》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首先向开创并坚持驻校诗人制度的首都师范大学及各位前辈致敬,认为该制度已在中国诗歌界与教育界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他特别指出了梁书正创作历程的独特性:从早期打工诗歌到回归湘西后的转变与超越,完成了创作上的一次自我超越。他指出梁书正的写作具有扎实的基础,其诗歌不是对乡村的挽歌,而是扎根现场的证词与证据,蕴含着清晰的现代意识与生存思考。他总结道,梁书正的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非语言游戏或姿态表演,并期待他通过在大学的进修,提升境界,关注更广阔的世界。

致辞后,诗歌中心的硕士研究生郭晋玮、张译丹、严晓涛、陈怡萱、董嘉惠同学朗诵了梁书正的诗,接着进入研讨环节。

中国作协创联部原主任彭学明以同乡与苗族同胞的身份,表达了由衷的自豪。他将梁书正誉为湘西大地的歌者,指出其诗歌的筋骨与骨血无不紧密连接着湘西的村庄、田园与民俗。他认为,梁书正诗歌最大的财富在于其对自然、人间与时代的热爱、敬畏和感恩,而温暖与宽厚则是其最动人的艺术特色。他期待梁书正将驻校时光视为人生的“加油站”与“飞行器”,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动情回顾了梁书正的成长历程,他用“泉水洗过的声音”来概括梁诗纯洁、清澈的特质,称赞其诗即使写苦难也非常阳光。结合自身从外地来到北京的经历,他寄语梁书正,要利用在京的宝贵时光,在全球与中国的诗歌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所需补益。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成功标准:驻校结束后,诗歌创作必须实现三个不一样——与世界诗歌不一样、与中国其他优秀诗人不一样、与过去的自己不一样。唯有找到并确立这种不一样,驻校时光才不算虚度。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诗刊》社主编助理金石开从诗歌编辑与诗学探讨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首先向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表示致敬。他认为,梁书正的创作成功地在密集意象与繁琐修辞,和体现诗歌本质特征的表达方式之间,找到了一个认可的平衡,并将现实的时空转化为诗化的时空。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分享了他与梁书正诗心相通的感动。他深情援引了《春望》中的诗句,以及《回乡记》中辨认亲人的场景,指出梁书正的诗中有一个真实可信的人,有一种珍贵的力量感,能深深触动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读者。他称赞梁书正不仅是一位优秀诗人,更是一位正直正派,淳朴忠厚的好青年。祝愿梁书正在驻校期间奋力远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新华社品牌工作室原常务副主任宗焕平回顾了与梁书正的同窗之谊。他评价梁书正是班上最优秀且最有潜力的诗人之一,称其为人“淳朴、低调、善良、富有同情心”,诗风干净纯粹,充涌着悲悯之情。他从文化传播的视角,高度评价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制度是一项极具远见的创意,体现了大格局、大心怀、大情怀。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刘汀认为梁书正为认真的生活者,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执行力使其诗歌充满动力。他指出梁书正诗歌的核心在于深情与真挚,并保有了一种难得的“朴素的道德感”。在肯定梁书正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格的同时,他也恳切地提出了“情足但思深”的期待。

往届驻校诗人代表宋晓杰以娘家人和三姐的双重身份,向梁书正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她动情地分享了驻校经历如何成为自己人生与诗歌创作的关键转折点,并感慨首师大不仅培养了驻校诗人,而且改变了这些幸运者的命运。她用“清澈而深刻”、“清浅而厚重”、“明丽而深情”来概括梁书正的诗作,认为其诗具有如矿泉水般纯净而富含营养的本真质地。

《民族文学》二编室主任安殿荣以责编身份提及梁书正2015年发表于《民族文学》的诗作,赞赏其语言质朴干净而情绪饱满动人。她印象深刻的是,梁书正在采风后能迅速完成《叠石花谷》等诗作,并认为其诗能从万事万物中照进自己的内心,期待他作为苗族诗人,在驻校期间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艺报》副编审黄尚恩则从评论角度指出了梁书正乡村题材诗歌的独特复杂性。他认为梁书正的诗歌既非单纯美化也非批判乡村,而是以强烈介入的抒情者姿态,书写我感受的乡村,其诗作中弥漫的悲伤性表述构成了深沉的悲悯底色。他特别赞赏《瓦片长满了耳朵》一类诗作,认为它们通过精妙的意象触及了乡村内部的内在伦理。

天津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士强以评论家的眼光,将梁书正的创作精准地概括为诗歌作为修行。他指出,梁书正的诗具有虔诚、悲悯的品格,可谓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他既肯定了其诗作广为流传的公众接受度,也敏锐地指出梁书正内心存在着不愿重复自我的野心与反思精神。

此外,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景立鹏、《中国校园文学》编辑李林、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徐晓、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院博士吴丹凤、青年诗人严彬、首都师大博士崔博、首都师大硕士张译丹等与会嘉宾也分别从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生命力、诗歌抒情、诗歌想象、回忆诗学等多元角度,指出梁书正的湘西书写并未局限于乡村叙事,而是在中外历史的横纵坐标中确立了自身的文学定位。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孙殿英、梁小兰、古丽江·扎尔洪别克、张恩浩、韩山、于晓庆、张福超、蔡英明、刘雯雯、袁磊、张口、黍不语、王永明、于小高、史云彦、王爱、渡小好、张金发、樊杰、罗禹墨、庞敬予、严晓涛等中国诗歌学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读书

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诗人、博士和编辑记者们。

嘉宾发言后,诗人梁书正对各位参会的老师表示感谢,并回顾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他表示将珍惜此次驻校机会,继续以坚定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创作中深耕、探索。

会议最后,吴思敬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梁书正的诗歌贴近现实,并应该继续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为土地与故乡倾注真情。相信诗人梁书正将以多年诗歌创作积累的经验与敏锐的创新力,在驻校期间迸发灵感,创作更多佳作,在诗歌之路上稳步进益。

5.jpg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