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以文化人 以美铸魂

——试论文艺对于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来源:文艺报 | 马建辉   时间 : 2025-10-20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文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问题,其中蕴含着丰赡深刻的美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美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以美铸魂润心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孔子“兴于诗”“成于乐”的教育思想,还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对美育在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朱熹讲:“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心统性情,确立了魂和心,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社会品质和精神面貌才会逐步形成。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于人的影响时,谈到了“触及灵魂”“洗礼灵魂”“铸造灵魂”与“开启心灵”“温润心灵”“沟通心灵”等问题,深刻揭示了美育作用于人的灵魂与心灵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美育的真谛,就在于铸魂润心,以审美来改良心性、丰富精神、引领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鲜明道出了文艺、美育铸魂润心的作用。只有精神之旗举起来、精神支柱立起来、精神家园建起来,灵魂和心灵才会有信仰、有支撑、有依托。美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容易在人的内心发生影响。孔子所说的“成于乐”,鲁迅主张的以文艺来“立人”,都是讲美育对于铸造灵魂和确立人格的作用。有了灵魂,人生就有了精神性和方向感,人就不只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理性存在、社会性存在。鲁迅认为:“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将以诗移人性情,使即于诚善美伟强力敢为之域。”丰子恺也曾说,“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练习绘画不是练习手腕,而是练习眼光与心灵”。审美是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唤醒自在的理性,巩固奋进的意志;审美是灯,给心灵指示前行的方向,照亮我们的前途和希望;审美是洗礼,冲刷掉日常生活带来的世俗化尘埃,让灵魂焕然一新,恢复其应有的光彩;审美是救赎,当灵魂被市场劫持,被“铜臭气”裹挟和绑架,美育会站出来击退世俗欲望的进犯,把灵魂救赎回来,让它重新成为自由的主体,成为人生的坚强主宰。

心、魂与美连结的中介在于情感。所以,王国维把美育称为“情育”,认为美育可“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黑格尔曾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列宁也强调:“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人的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的缰绳之下,建设一种理性的“生命力被提高的感情”。正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甚至欲望化、荒漠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就是要去除世俗化和功利化束缚,把纯真的情感从物欲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把“诗和远方”交还给人生,并赋予人们崇高而坚定的理性精神和进取力量。

二、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可谓抓住了美育的根本。鲁迅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为什么能“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文艺之所以能发挥美育的作用,“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就在于进步的优秀文艺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倾向和先进的价值观取向。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树立起先进的价值观取向。审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育就是要以美的内容和方式培育人们的道德感,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人们向真向上向善的道德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这些论断为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早在汉末魏初,“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就曾讲:“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其思想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艺(美)育德”。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鲁迅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乂安。”美育之美,追求的是指向积极价值的美,是向真向上向善之美,是以德为基石和底色的美。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永恒价值,使优秀文艺作品具有了“以美育人”的意义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其中就包含着以美明德育人的深刻思想。

美育是真善美的综合施加。我们以往有时为了强调德育而忽视了美育,有时又会为了强调美育的独立性而把美育和德育生硬而截然地区分开来。实际上,美育和德育是连在一起的,美和人发生关联,产生影响,滋育出来的就是德。育德是美育的核心,立人必立德,审美对于人生的真义和价值正在于此。真善美相统一是美育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所在:真——更多地强调思想性,善——更多地强调道德感,美——更多地强调情感性,这三者综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完整的审美教育。美育不能为了强调其独立性、特殊性,而把思想性剥离出来交给智育,把道德感剥离出来交给德育。如果把这二者都剥离了,美育还剩下什么呢?诚然,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强调精神和心灵的教养,但如果没有思想性和道德感,情感就会失去方向,精神和心灵也会只剩下一个空壳,步入迷途和困境,还怎么来落实情感的教育呢?我们所说的“五育”——德、智、体、美、劳,应该说,不是五个并驾齐驱的、等量齐观的范畴,德是统率性的范畴,是根柢性存在,智、体、美、劳四者都应以育德为其根本和基石。

三、用美善战胜丑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美育工作者。美育作为德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抑制泛滥的物欲,净化人们的心灵,修复人们破碎的道德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树立起一种人文情怀、道德向往和崇高品质,为人生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美育的根本是“成人”,“成人”先要“立人”,“立人”首要的就是“立魂”“立心”“立德”,这就是要为人生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他们不仅应该是构建者——培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应是守护者——守护灵魂憩园的园丁,也应是拯救者——拯救和打捞陷落的灵魂的战士。这里共同的目标就是用美善战胜丑恶,美育的力量正在于此。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抑扬统一、破立结合的美育过程。一些美,比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廉洁之美,往往就是在美善与丑恶的剧烈斗争中呈现的,这样的美给予人的就是对于善的肯定、对于恶的警示。美育既是建构的,以阳光和春风去滋养、温润;同时,美育又是解构的——以阳光解构阴霾、以春风解构严寒。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纯洁化、高尚化,就内在地包含着扬弃的辩证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美善能够战胜丑恶,就在于美善所具有的内在的强烈的征服力、说服力、转化力和引领力,像鲁迅所说的,“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或者如欧·亨利笔下的索比,“在他的心里,那圣洁而甘甜的音乐已经掀起了一场革命”,“他要从泥泞中把自己拔出,他要洗心革面,他要战胜那曾挟制了自己的罪恶”。文艺工作者要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以艺术之美激发起人们高尚、高雅、高贵的趣味和价值追求。用美善战胜丑恶,须确立起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有深度、有远见的美。因为这样的美才更为有力。当然,这样的美也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深度美、远见美的展现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不懂得欣赏汗水;只愿意欣赏云霓,不愿意欣赏大地;只注重养眼,不注重润心……内在美、深度美、远见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或许不只是思维的深度、美育的力量,更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美育关键在于“育”,在于浸润、滋育人的心灵和情感,使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成长。以美育人,既要体现“育”的效果,也要体现“美”的方式。体现着“美”的方式的“育”,其效果才更自然更显著更恒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鲜明道出了美育育人的独特方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正是由于春风春雨的化润,才有了满园春色,才有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美育的进程就是使美和人发生“化”与“润”关系,正如同春风春雨和杏花的关系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下一些艺术教育不直接就是美育,实际上,它需要美育来引领。没有美育引领的艺术教育,只是技艺训练、职业培训。只有有了美育的化润,艺术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才能发挥其立德树人、以美铸魂的作用和功能。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这可谓按照美育规律来实施学校美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这里的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激励人,其实就是不同侧面或维度的浸润、化润,足以令冷者温、颓者奋、困者悟、俗者雅、狭者广。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清泉的作用就是浸润、灌溉,不仅让学生脑里有识、手中有技,更让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艺术教育如果只是生硬的知识讲解和技术分析,而没有充实的审美体验来浸润、化润,那就既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也不能滋养情感、形成人格。至于那些把艺术作品分析作为考点点拨的应试类教育,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谈到小说影响人或“育人”的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是“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的染润,“浸”是“入而与之俱化”的浸润,“刺”是“使感受者骤觉”的悟化,“提”是“自内而脱之使出”的转化。凡此四种,跟王统照在《美育的目的》一文中所说的“启化涵濡”一样,都是体现着“美”之特性的“化”与“润”。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小说之所以对于培育主体、培育新人有如此巨大的意义和作用,正在于其“化”与“润”的美育特质。正如有文学读者所言:“文学就像一位益友,走近了我,陪伴着我。从此,我不再孤单,每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五、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既明确了学校美育的方向和旨归,同时也指明了美育作为一门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即美育侧重在素养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美育与此具有全相关性,正如人生与此具有全相关性一样。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多地把美育称作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原因。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基本指向,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美育必须坚持以“成人”为中心,以“育全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旨归,回归人生素养本位,以审美和人文的精神与素养去开掘人生、建构人生、丰富人生、发展人生。

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诗意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赞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则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以审美之我对待自然,就不会有砍伐之虞;以审美之我对待社会,就不会道义旁落;以审美之我对待他人,就不会道德沦丧;以审美之我对待自我,就不会心为物役……这些体现的正是审美素养的价值所在。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和仁爱友善的价值取向。有学者称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强调的就是美育增进人文素养的特点。人文素养,作为一种塑造人的力量,常常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在悄悄改变我们的人际环境,使它更温馨,更符合人性的自由发展。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要求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美育而言也是如此。成功的美育一定是植根大地的美育,是关切人民和人生的美育。如果美育只在课堂上发生作用,只对于艺术有话说,只是象牙塔里的那套话语,而不能直面生活与人生,那么,它就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发挥铸造灵魂的作用。生活与人生造就了艺术和美。只有当美育跟人生和生活联系起来,它才能有真正感动人心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通过文艺引导学生到人民和生活中去,去发现、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原生美,去发现和欣赏劳动者的美、普通人的美,从而激发起他们高尚、美好的情感,进入到或崇高或优美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新时代我们所要倡导的美育。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编审)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