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09-11
分享到:
作者简介
杨松林,湖南长沙人。毛泽东文学院第19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儿童文学学会会员。供职于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创作》《湖南散文》《小溪流》《初中生》《今日女报》《长沙晚报》《雨花文艺》等报刊杂志。2025年,出版散文随笔集《春雨点点入地》。
《春雨点点入地》内容简介
《春雨点点入地》是一部溢满温情的日记体散文集,书名恰如内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记录了自己在乡村支教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与深刻感悟。
全书共收录100篇日记体散文随笔,分为两辑。第一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重点讲述了作者在石桥小学支教时,所带毕业班17名孩子的故事,也展现了全校百个村娃的成长点滴。第二辑“石桥,心灵里温馨的一隅”,则用40篇随笔,记录了乡村的自然风貌与淳朴民风。
全书语言质朴真诚,没有华丽修辞,却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浸润心灵。如《胸前那枚一星章》《第一次得奖》《送个新饭盒给你》等。这一年,作者深入乡间,用脚步丈量石桥这片温暖的土地,细致描摹了石桥村的发展变化,给读者打开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乡村画卷。如《石桥的秋》《家余嘴的早晨》《妈妈水库》等。
作者以日记的方式一字一句地记录着这一年平凡的生活,书中饱含真情的小故事,如同滴滴春雨,滋润心田,感动人心,为读者呈现了丰盈的精神世界。
节选章节
《胸前那枚一星章》,很少被看见的小学生谢佳俊被评上了学校的“红领巾奖章”个人一星章,领奖时的他“眉飞、嘴翘,两眼明亮,胸前的星章随着呼吸而颤动,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这样的片段在书中比比皆是,真实而动人。
《石桥的秋》:“伫立坝上,望向四周。绿色成为石桥的生态底色,也是生命亮色。整个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享受着生态带来的福利。那一株株挺拔的丹桂,如一把把绿色大伞,伞盖如荫,棵棵修剪得精致,株株修葺成精品。金冠汝真、金森汝真、红檵木、小叶栀子、金丝桃……还有我叫不出名儿的苗木,嫩嫩的,绿绿的,紫紫的,金灿灿的,一垄垄,一畦畦;还有那‘茶梅球’‘杜鹃球’,株株被苗农精心修剪得像一个个圆圆的球,极像一个个结实的小男孩,一行行,一排排,整齐地在操坪上排排坐。每当晨昏,苗农打开喷雾阀门,喷雾像一层层白雾一样,细密的水珠散发开来,如天女散花,轻轻落在苗木上。苗木张开嘴,自在地吮吸着。美哉,石桥 !”
“一位老人身后撑着一把大遮阳伞,不远处停放着打土机。‘现在翻土不用耕牛呢,都机械化哒。家家户户都有打土机,翻土打土都靠它,方便得很。’‘原来种植水稻,改种苗木 20 多年了……’老人一边熟练地栽种着杯苗,一边接过话茬,兴奋得合不拢嘴。”
真情的力量
——读杨松林散文集《春雨点点入地》
纪红建
因为在毛泽东文学院工作的缘故,我与松林多有交集,并经常探讨一些关于文学的话题。在我的印象中,他博学善思、儒雅多才。事实上,他有着与文学或者说是文化的多重身份。他是一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甘守杏坛几十年;他是一位读书人,全家都是读书人,因此他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称号;他是一位写书人,他是毛泽东文学院第19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多年来,对文学的热爱、对平凡生活的细致观察使得他笔耕不辍,常有散文见诸报刊。《春雨点点入地》是松林支教一年(2022.8-2023.7)的亲身体会与深刻感悟,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非虚构类作品。在石桥,他遇见了六年级17个村娃,遇见了学校100个孩童。他把这一年来与孩子相处的日子,累积成了60篇短文,收集在第一辑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正是在这一年,他深入石桥,与村民攀谈,倾听家长心声与困惑。这里植物多样、景色宜人,他将这种感悟汇集成40篇文字,收集在第二辑里:石桥,心灵里温馨的一隅。他以日记的方式一字一句地记录着这一年,平凡的生活,质朴的语言,真情的表达,竟然让我热泪盈眶,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
第一,以精神为主线,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应当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呈现时代精神的特点。支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与使命,松林虽然长期在城区任教,但却牵挂着乡村的孩子。他深知下乡支教的责任与使命,更深深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企盼、家庭的希望。正是心中的这份执念,他走进了石桥,既为触摸最为真实的乡村教育生活,也以微小的行为虔诚地传播着教育与文明。但他只是数以万计的支教教师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更多像松林一样的教师,在乡村广阔的天地中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园丁之歌”。学校犹如一座精神殿堂,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更是如此,有学校在,村庄就有了灵气。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有一所好学校,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希望。松林写自己的支教经历,也是在写他所支教的石桥小学,写石桥小学百年风雨历程,还是在写山清水秀、物产丰裕、民风淳朴的石桥村,写出了这个普通而僻静村庄的景致、人物、事情,以及根脉和魂脉。《春雨点点入地》结构简单,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向读者构建和呈现了丰盈的精神世界。
第二,以细节为支点,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价值的文学创作,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人民是时代的主人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成功的关于人物的书写,需要作者将人物推至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贴着人物的人生行路和心路加以叙述,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行状事功、形象性格和精神特质。从《春雨点点入地》可以看到松林在这方面的努力,他并没有贪大求全、罗列见闻,而是从小切口入手,紧贴着人物的内心与命运,紧贴着大地,写小人物、小故事的小细节,从而让作品血肉饱满、气韵生动。这一年的支教生涯中,松林不仅细致描摹出一所学校、一个村庄的发展与变化,还细致描写了所结识的14位新伙伴、17个孩子,以及孩子们的家长,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如文中对苏语心同学的描写,看似是碎片化书写,但通读全书后就会发现,松林通过对其细节的描写,让一个积极上进、活泼可爱、血肉饱满的乡村学生跃然纸上。松林在“教室在二楼”中写道,“没等多久,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走过来,鼻梁上一副眼镜,挡不住镜片后的好奇,冲我打招呼,‘老师好’。那欢跃的样子,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这是苏语心第一次出现在作品中,三言两语便突显出人物个性。在“我的家在李家组”中,松林详细描写了到苏语心家家访的情景,“苏语心见我们到来,忙着介绍,很懂事的样子……”。松林在“一百本图书”中写道,他在“世界读书日”时给每个孩子送了一本少儿图书,并写上赠言。他寄语苏语心: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毕业留言”中,松林写道,“没课的时候,我翻开这叠本子,看看孩子们的毕业留言写得啥样。第一个是苏语心的,读来让我惊讶,也很感动。平日劳作的点滴细节,原来都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松林将苏语心写给他的信完整记录了下来,“记得当初来学校帮忙打扫卫生时,我看到正坐在花坛边的您。第一次遇到大岁数的老师,我便好奇地与您打了个招呼,那张慈祥的笑脸是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第三,以真情为底色,温暖情感,温润心灵。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真情的自然流露,会让作品更具感染力,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无疑,《春雨点点入地》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人心的作品,松林通过真诚的情感表达,让作品触动人心、产生共鸣。首先打动我的,自然是松林对教育事业的赤子情怀。后记中,松林的心灵独白让我感动:“我很珍惜‘乡村学校班主任’这一崇高角色,深深敬畏这一岗位。”“我相信:孩子们的知识园圃里,缺陷与贫瘠是暂时的,但情感真挚而丰厚,因为他们已经懂得怎样去弥补、去改变、去追赶。”《春雨点点入地》满纸师生情,他们温馨的互动感染着家长、读者,也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也深刻感受到松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朴素而执着地践行着他的初心,去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令我感动的是,在师生的这种互动中,松林的妻子“霞”也在其中。刚刚接到支教通知,“霞”就陪着他悄悄来到石桥小学走走看看;开学报到,也是“霞”送他来到学校的,还顺便带好住宿用的衣服、手巾、脸盆、桶子,并备了常用药,担心他年龄大了,可以应急;给孩子们送的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是“霞”负责采购的,甚至在“世界读书日”再次向孩子们赠送图书也是“霞”的提议。当我读到“霞一个个地洗净,沥干,再一个个装进袋里,明天一早就带往石桥……”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深感真情的可贵。还有对乡村的真情。松林原本在乡村长大,对乡村、农民有着特别的亲切。一进入石桥,他仿佛来到熟悉的地方,找回他远去的童年。石桥村的凌霄花、决明子、油茶树,新塘冲、窑塘、家余嘴,赶场等特有的风俗,以及山村人家质朴、真诚、好客,酸枣糕、枇杷、板栗、柿子等独有的美食野果,让他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松林用真情为我们构建起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他的支教经历、石桥小学的发展变迁,也是当下中国支教教师和乡村教育的真实写照与生动缩影。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名家推荐
《春雨点点入地》是一部关于乡村发现的书,书如其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花木荫荫、乡人言笑、菜肴馥郁、书声琅琅……凡此种种,仿佛都是从这春雨中孕育出来的一般。作者深入乡间,涉笔成趣,精准捕捉这片片动人的时光,既有温情融合,又有激情飞越,文字温润质朴,就像给读者打开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乡村画卷,让人读之不忍释手。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院长 谢宗玉
松林温和、勤勉、专注,热爱教育,喜欢读写。我有幸受邀,前往他支教的石桥小学,见证了他的乡村教育生活,深为感动。他将支教经历生动地记录下来,成为这本富有教育智慧与成长惊喜的书,读来深感美好。
——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小溪流》杂志执行主编 邓湘子
《春雨点点入地》是作者深情记录支教生活的“日记体”散文集,以细腻笔触描绘了石桥小学的淳朴风貌与孩子们的天真笑脸,同时也展现了支教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书中每一个小故事都饱含真情,如同一滴滴春雨,滋润心田,温暖人心。
——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雨花区作家协会主席 曾散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