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姚复科:向午平笔下慈与爱的定义——《让黑白绽放色彩》的书评

来源:湘西文艺   时间 : 2025-08-25

 

分享到:

用笔耕耘着爱的土地,用情播撒着慈善的种子。这是向午平的新作《让黑白绽放色彩》创作的内驱动力。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仿佛一个温暖的词语,仿佛就是世道人心的本来。“言之者众,行之者寡”。知之易,行之难,这既是可贵之处,也是困难所在。谁又真正地坚持了这个本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作家真正应有的担当,社会意义不正是在此吗?

社会责任一旦流于空洞的说教就成了最无聊的话题。记得孔子与弟子颜回在一次对话中说:你选择别人不能坚持的坚持,选择了别人妥协时候的不妥协,虽然为世人不容,“不容然后见君子”。这就是君子本来的品格啊。是的,世道人心这个既温暖又苍凉的词汇,需要我们共同注入新的定义和爱的力量。

正如书中所说:“你成就了别人,别人也成就了你。你成就了世界,世界也回报你以最大的幸福。”这不是一个秘密,可很多人却不太知道。因此,一个写作者苦心孤诣的创作,都有着一份寄希望通过作品的发表,让自己的苦心,思想和主张能为读者所接受。个人的思想和主张,推而广之,被更多人认同并身体力行,从而达成集体性社会共情,共识。这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能上的存在意义。至少《让黑白绽放色彩》这本书的作者向午平肯定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并且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孤儿群体与正在完善中的慈善事业,能够达成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启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从坚定个体的生命观、世界观与幸福观着手,并且人人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勇往直前。

《让黑白绽放色彩》以第一手实地采访资料为基础,以亲历者的叙述视角,展现了湘西州慈爱园创建,营运,开花,结果的曲折历程。尤其是书中真实记录了慈爱园活动的生动场景,通过作者细腻的描绘,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写作者在慈善活动中的真挚情感和深刻体会。正因为如此,文章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慈善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灵的关怀和温暖。这种精神层面的传递,使得读者在感受作者经历的同时,最容易生出一片共情的心灵天地,也能静下心来思考慈善的深层含义。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让黑白绽放色彩》是作家向午平对慈与爱的再次定义,是爱心的一次接力,是对我们社会慈善事业的一次深情呼唤,更是一次对从事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辛勤付出的一个精致的礼赞。

一个作家的高度除作品尺度,还有一个社会责任意识,人文情怀的高度。《让黑白绽放色彩》的作者显然不会把自己的作品停留在一个简单的事件跟踪报道之上。作者在叙述中不仅记录了湘西慈爱园工作初始的繁忙与艰辛,对孩子们成长,学业成就的实地采访,更加重要的是在一切真实的人、事、物的基础上,作者既展开了深入剖析慈善的深层含义与价值,也不刻意规避的对所谓的世道人心作了最真实揭示。例如,《两百个孩子的妈妈》园长说出一句真实心里话,提到“一百多个孩子,牵连着几百个家庭,平时没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关心这些孩子。但是一旦出什么事,那么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出现”。这句话是深刻的,背后的含义是丰富而坚硬的,也是冰冷的。

联系现实,我们每一个行业中,尤其那些正在负重前行的为人抱薪者们;他们价值和意义应该在自己的心中,在自己的选择和信念里。未必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口碑和评价中。这就是慈善活动的真实需求,最现实的一个沉默。又例如慈爱园园长张微,或许并非伟大的人物,但她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事务。以爱待人,传递温暖。这同样是作者的一个初心所在。

作家向午平敏锐地把握住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将情感触须根植于湘西这片深度贫困的土地,以宽宏的时代架构和视野创作的《让黑白绽放色彩》,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作者精心选择一个行业和群体小众作为关注点,从集中养育慈爱园的模式探索进程当中,层层展示,追踪记录。作品以点带面,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群体的生活在进步、命运在改变。时代的沧桑巨变需要如椽巨笔浓墨书写,文章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书。《让黑白绽放色彩》是从湘西古老大地上传递出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扶贫故事,同样是精彩的中国故事。

当然,报告文学是非虚构,写真实、讲真话的美学建构,某种程度限制了作品对人性幽微探索,作者依然能使文驭字,得心应手,奕奕然,文采生辉,不乏艺术的韵味,有效兼顾了写实文学与虚构的平衡。《让黑白绽放色彩》并不是作者刻意要塑造歌颂一群领导的形象,恰是叙事的必然,而当阅读他们的经历,看到他们为一份社会事业在努力奔走,竭尽所能在发力的时候,读者的内心世界自然在变化,不得不心生感动,产生共情的审美体验。《让黑白绽放色彩》是一部有作者自己温度的作品。社会实践与主体精神面貌融为一体。始终以我所见,我所感受在叙事。作者以新闻记述时代,以文学叙写生活,既形成认识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创举的意义,又挖掘时代巨变中蕴含在个体“人”身上的时代精神。这种见证时代大变迁的感触是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共同拥有的。这是报告文学中难能可贵的真诚。

整本书读下来,虽然有明显的采写者线索,作者还是在避免资料简单堆叠的前提下深度介入现实,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恰到好处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处理的很到位,既确保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又拓展了其叙事功能的多元审美建构。体现作者的信心和期待,记录时代,叙写热诚、深切的努力,追求与奋斗,恰是时代气息的创作之美。

作者与我交往二十多年,亦师亦友亦兄弟。他一直搞小说创作,我多少有点文艺理论基础,可以说,彼此之间,都有十二份的资格,无所顾忌地评述对方的文章。我们讨论文章,面红耳赤过,抚掌大笑过。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就也是这样随时关注着彼此的文章。所以,我必须指出文本中在表达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描述事件与活动时,作者虽然详尽地叙述了活动场景,但未深入分析活动的具体影响与效果,没有有效加入自己情感色彩强化主体意识。此外,某些观点与情感的表达虽真挚,但缺乏深度与思辨性,可能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与深度。

瑕不掩瑜,何况,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此,祝贺并点赞。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