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木兰:情深,万象更深——浅析焦玫散文作品

来源:红网   时间 : 2024-12-10

 

分享到:

2009年,我首次参加了麻阳作协的采风活动。

在此之前,我仅仅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行政机关干部,因为负责宣传工作,与麻阳电视台的张杰老师联系颇多。大概是从我发表在国家、省市级的宣传报道中看出我有点文学功底,张杰老师便鼓励我加入麻阳作协。麻阳有作协,我吃了一惊,入会费只要50元,又让我吃了一惊。50元真不是个事儿,我爽快地抽出一张50元大钞交给张杰老师,托他办理入会事宜。

没几天功夫,张杰老师就把会员证送到了我的办公室,说麻阳作协即将有个采风活动,请我一定要参加。采风?什么意思?不懂,只觉得有点儿高大上。张杰老师告诉我相当于去旅游,包吃包住,但回来得交采风作业。竟然有这么好的事儿,我把同样爱好文学的闺蜜二丹也拉入了作协,两个曾经的文学少年就这样懵懵懂懂随着麻阳作协采风大军去了镇远。这次的采风活动竟也是麻阳作协第二届换届选举会议,焦玫,全票通过继任作协主席。

那一年会上说了些什么,根本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会员提议一年缴纳50元会费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作协活动,焦玫主席答:作协的本质是让所有文学爱好者找到家,会费象征性地交一点就可以了。“家”,是焦玫主席为麻阳作协定下的最温情、最温暖的调子。他的回答令我和二丹动容,两个曾经的文学少年,曾经是众人眼里的非主流,蓦然被带到了“家”门口。

焦玫的这种质朴、通达、温情、非同凡响的见地也一一体现在了他的文字里。但那时候的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的语言过于朴实,毫不惊艳,大多是波澜不惊的述说,用着毫不起眼的字眼描绘着他见过的一人一事,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念头,更别谈精致和华丽。“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这些年历经了至亲离世、人生的百转千回和柳暗花明,体会了人情冷暖,再读他的文字,却有了“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味之不尽的感觉。有些作品我误以为是他的新作,却往往被告之为旧作,看来,焦玫这个作者从来没有改变,只是我这个读文字的读者变了,终归是真正懂得了繁华落尽见真淳。

焦玫的文字深深地植根在大地,始终以最朴素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有时代的血肉,有精神的光明的高空。读他的文章不只是读个人史、读家史,也是读恢宏壮阔的县史和民族史。“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是他的文字功底和思维能力的体现。

“麻阳船头尾高张、乌黑发亮、坚固结实,加上在风中猎猎作响的蜈蚣旗,在沅水流域辨识度极高,一般的蟊贼水寇不敢轻易招惹。

麻阳船的威名从何而来呢?除了麻阳人剽悍、尚武、团结以外,主要因为近代当地军队经常移防,常在沅陵、常德等地交流驻军,麻阳船是军队移防和长途行军借助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还承担军队物资的转运任务,从沅州府甚至武汉调运军需品到凤凰、铜仁等地。有了与军队千丝万缕联系的背景,所以敢招惹麻阳船的匪盗自然极少......

麻阳船承载着麻阳人民的迁徙史,有着近二千年的运输史,到了明清以来,更是生活在锦江两岸的麻阳船夫们水上劳动的工具和水上之家的流影,反映了麻阳人民的水上生活习俗,窥见出大湘西人民的时代生活变迁。”

在《细说麻阳船》中,他以史为轴,从宋元开始到明清及今,引经据典,详尽细说了“麻阳船”的威名、“麻阳船”的制作工艺、“麻阳船”的长河文化等等,娓娓道来,读之犹如行船于有近两千多年运输史的锦江河上。眼前所见瑰丽壮阔的跌宕史轴,逆行而上、顺流而下、挥汗如雨的麻阳水手,自律庄严的船上生活如流影荡漾在时空的画卷之中,完美展现了独特的、雄浑的、有着铮铮铁骨的具有非常鲜明个性的民族地域文化。《细说麻阳船》让每一位麻阳籍读者读来血脉复苏,似游弋于广阔的天地之中追根溯源,激发了身为麻阳船后人的果敢勇毅的精神,坚定了蓬勃无尽的信念。

“爷爷对木仓的情结,是我断断续续听他自己、听家人、听寨子里的乡亲‘扯谈’悟出来的。我老家是湘西的一个苗寨,很偏僻闭塞的一个地方,山多田少,粮食是很珍贵的,难怪爷爷他老人家有这么重的木仓情结。爷爷十三岁时,他的父亲、后妈就让他分家单独立了户。为了生计,他拜人为师,先学石匠,再学木匠。许是心灵手巧的缘故,他的手艺学得很棒,在老家是很受人称道的。他经手建造的木房非常牢靠,几十年了依然精巧、扎实。我有年下乡到一个村子,和一个老婆婆闲谈,无意中知悉她七十多年前做新嫁娘时的婚床就是我爷爷做的,现在她还在用。爷爷打的石碑,上面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龙活现。”

焦玫的爷爷是一位木匠,体内流淌着与树木相融合的智慧,每一件经由他手的木制品都熠熠生辉,但即使手艺出众,生在旧社会的他先是在伍家庄上一个大户的偏房里借住了几年,再在走投无路时投靠了他岳父,住了几载,最后栖身在溪水边的一个破旧水碾坊里呆到新中国成立。

“奶奶去世时,爷爷只找几块木板钉了副“梒子木”(方言:意即简单的棺木)把奶奶草草地送上了山。这件事成了我爷爷心头永远的痛,他后来常常和我提起:作为一个木匠,却没能给自己最亲的人打上一口好棺材,是很羞人的事。”

“新中国的成立,却让爷爷梦想成了真。他带了砍刀、斧头上了分到自己头上的山林,砰砰嘭嘭地砍倒一排树,请人扛下山,昼夜赶工。很快的,他就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木仓。”

“我顿时明白了,难怪寨子里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可难看的木仓,却依然能够顽强地在新房子里占据一个重要位置的缘由了。原来,仓廪实、衣食足才是老百姓最大的期盼。那金灿灿的谷子堆在木仓的感觉,才能够让他们甜甜地做梦。”

《爷爷的木仓》以小见大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迁中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推搡着,容不得半点停歇和喘息。爷爷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种种苦难后,在生活的艰辛和人生无常的双重压力下,依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克守勤俭持家,“唯有经历过苦难和绝望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可贵”,读者在爷爷的故事中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增强了自己的精神内核。

“因为我家离供销社近,她走进我家是想找点水喝。正是中午时分,我和妹妹正拿着半个红薯在狼吞虎咽,而姐姐在旁边呆呆地看。她顿了一下,走进我家灶房揭开锅盖看,又翻开餐柜、米桶,全部空空如也,一无所有,连晚饭米还在别人家里没有借回来。看到我们几个孩子的眼睛,她明白了一切,当场就掉下了眼泪。她转身到供销社买来了一包法饼,给了我们,我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那法饼的香甜味,而且一直都喜欢吃。就从那天开始,她就成了我们的姨。”

《埋在心底的记忆》中的姨是穷困潦倒的焦家人的贵人,她不只是为他们带来食物,还为爷爷安排了工作,她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最后:“最可怜的是姨,据说她死后连棺木也没有,是用水缸装着安葬的。有人说,这种安葬方法和安葬尼姑一样。我却宁愿相信她是佛,涅槃后坐着莲花去了天堂。”

真诚与阴暗,美好与破碎在这篇文章中碰撞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伞”,勘破世情不难,难的是勘破世情后依然保有纯真良善之心。

我忽然明白,焦玫身上的温良、淳朴、悲天悯人何尝不是姨这一类朴实无华的中华儿女的乐于助人、美好的精神品质的延续。

“我一直痴痴呆呆地爱着天上的白云。有事无事,就喜欢望向天空,那云卷云舒,千变万化,都是俊俏的模样。特别是站在高山之巅,看到山腰一团团厚重的云团,真想纵身一跃,跳进云里面,尽情地打滚。或好好躺在上面睡上一觉,或如孙悟空般驭着筋斗云而行。”

《白云生处》里面深藏着焦玫不为人知的浪漫,六朝时宗炳有云:“万趣融其神思”,焦玫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他写载其状,托之笔墨而得其情。“我无意间抬眼望去,只见星星点点之下,一束一束的云从山间长了出来,慢慢升腾,越来越浓,我的周遭也开始感觉到云的挤压,开始湿润起来,盛夏时节,我却明显地感觉到了寒意。这云,是山的女儿吗?她是山生下来的吗?我脑袋里突然有了一个词‘白云生处’。这里,应该是白云的家乡吧,白天我们看到的云原来是晚上在这里出生的。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在我家乡遇到的云,应该是我真实的经历,绝不会是梦幻。”大自然的山苍木秀、云烟明晦、水活石润,随着他的情思起伏、卷舒取舍、仪态万千,他与生俱来的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自然抵达一个新的境界,使读者获得新的感受。

“这些年厮混在文艺圈,经常在一些集会上观摩古琴表演,但那种若有若无、要死不活的声音和我在网上听到的确有云泥之别。这让我好生疑惑,难道古琴本来就是这个鬼样子,网上的古琴声莫不是被人为艺术化了?但转念一想,也许是在那种吵闹的环境中,人心难免烦躁,故古琴实难达到它应有的境界。”

读罢焦玫的《风弦自有声》这一段,我不由“扑哧”笑出了声,朋友们口口相传他的“风趣幽默”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但接下来,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了读者,原来古琴是这么回事:

“利群老师演奏《鸥鹭忘机》时,晓晴老师和我伴着琴声展演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开始时我有些小紧张,但轻微淡远的琴音让我很快平静下来,感觉自己身体舒展开来,轻松自在,满世界都和我没有了关系,只有我自己在飞翔、飞翔,最后进入到了‘忘机’境界,我此刻才算真正明白了《鸥鹭忘机》最深邃的含义。”

在此文中,焦玫开始进入忘我,也就是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形体的配合与他重新认识的古琴音乐形成了光明莹洁的小宇宙,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了闲和严静的气象,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新美、新境界。

心湖澄澈,万象皆映。焦玫的佳作颇多,我仅仅如从众多佳作中撷取三五颗珍珠,串掇起来,浅作评析。身为一名作家,唯有用有情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才能够从日常的事物中看到更深刻的意义,体察到更细微的苦痛、领略到更多的不一样的珍贵和美好。深意不知处,处处皆是情。我认为“刚健、笃实、辉光”已构成了焦玫文字的有情世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