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学者、作家话过年:春节为什么受到格外重视?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刘思怡    时间 : 2024-02-22

 

分享到:

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我们意义十分重大。2023年12月23日,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新闻备受关注。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一起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愉悦身心。今年春节,北京的传统庙会将全面恢复,全国各地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也进入准备阶段。春节临近,人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寻找新的年味。借此机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邀请了两位民俗学者聊一聊民俗文化。

受访者:贺少雅,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礼仪与岁时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崔岱远,作家,文化学者,荣获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荣誉称号。出版过《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等介绍北京地方特色的作品。

贺少雅:节日传承需要公共空间

□近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民俗学者,请问你对这一发展趋势有怎样的观察?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不足,民俗文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打上封建、落后等污名化的标签。以传统节日为例,1949年以后,除春节以外,很多传统节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特殊历史时期,还曾经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对传统文化的拒斥可以说走向了一个极端。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人们开始重新发现乡土,认识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4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全新定位,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被批准加入该公约,至今已有20个年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重合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开展,为民俗文化的全面复兴及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我们感到庆幸的是,我们的前辈们已经为当下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钟敬文、吕骥、张庚等资深文艺家倡议,文化部、国家民委会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发起了一项宏伟的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即“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这一浩大的工程全面抢救和保护了我国各地各民族世代传承的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资料,成为当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石。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又是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你对春节的当下传承有怎样的观察呢?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传统大节。但传统节日的传承单靠一个春节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依赖传统节日体系的整体性传承。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中国民俗学会受原文化部委托完成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全面论证传统节日放假的重要意义。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从2008年起,我国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假期。传统节日再次被纳入现代国家时间体系,以法定假日的身份重回民众日常生活,这为节俗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以后,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和认知度都在慢慢提高。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一起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愉悦身心,彰显并传递着中华民族事亲尽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伦理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所以,春节在传统节日体系中,往往受到格外关注。2023年12月23日(当地时间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人们对于过年的盼望相较以往更加强烈,各地在春节公共文化活动方面的举措也是非常亮眼,北京的传统庙会将全面恢复,四川阆中、河北蔚县等地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也已经铺开。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在紧锣密鼓地寻味春节、重拾年味,让过年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那么,对于传统节日更好地传承,你有什么建议呢?

■节日本身的传承需要重视整体性。第一,节日本质上是一种时间制度,需要有特定的时间保证。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时段,就难以保证人群的聚合及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所以,2008年以来的传统节日放假制度在当下的节日传承中非常重要。

第二,节日的传承需要公共空间。传统的农村社区里,街头巷尾、房前屋后,都构成节日的活动空间。过年时,北方地区人们走上街头,耍社火、扭秧歌,南方地区举行迎神赛会、巡游绕境等活动。城市化背景下,公共文化建设中需要给市民创造节日的活动空间,基层社区也应该尽量考虑到群众的节日文化需求。

第三,节日应该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像清明节的吃青团、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这些仪式性的活动和节日文化标志物对于节日的传承至关重要。春节也一样,一说到春节我们可能想到饺子、舞龙之类,这些东西是节日当中不可或缺的。

第四,节日传承最根本的是保持其核心价值观念。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它们不仅勾连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还串联起当下与历史的关联,例如春节祭祖就是在与祖先的沟通和对话。所以,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才是节日传承的核心。

最后,节日的传承主体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近年来,政府主导的办会模式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主张,节日的传承主体应该是以社区、群体、个人为主。政府办会应该重视动员更多本土社区和民众参与,在活动的设计上也应该更加尊重本土的文化脉络和群众情感,建设为更多人群共享的公共文化。

□今年春节期间,各地文旅部门花样百出,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和民俗相关的。请问你是否观察到一些?

■现在很多地方出于发展旅游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将节日资源化改造利用,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常态化操作。但是,我们主张,在节日遗产化和资源化过程中,要尽量尊重节日文化生态的完整性。这里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非物质方面。前不久,我带领中国民协委托的“春节习俗的当代传承与变迁研究”课题组去四川省阆中市进行调查。阆中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近年来当地政府下大力气,集聚社会力量,对春节文化进行打造。在此过程中,阆中古城被当作节日传承空间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至今,古城里仍生活着几万本地人,他们既可以维系日常生活,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商业打造来发展商业化经营和服务,这对于节日传承的主体创造性和主动性是有利的。此外,我了解到山西平遥古城、江苏南京等地的春节传承与保护也都很好。总之,如前面所述,政府主导的节日文化打造,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关系,更多地照顾到当地群众的情感诉求,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崔岱远:北京的那些传统民俗

□你觉得年代表着什么?

■中国人的时间观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西方人的时间观是线性的,认为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么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日出日落是一天,第二天又是日出日落,我们看到月亮阴晴圆缺,一个朔望是一个月。这个月是什么样子,下个月还是这个样子。

当你看到小草从大地里萌生,当你看到秋天收获谷物果实,那么它意味着一年,所以所谓一年就是时光的一次循环。现在真正科学的年的定义,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叫一年,地球不停在旋转,开始、结束都是人为赋予它的。你不能说它从哪儿开始从哪儿结束,因为它从来没有停止,开始结束只不过是人的一种感知。中国人感知年其实最早是从春、秋开始感知的:看到大地上小绿芽要出了,这个就叫春;看到谷物收成了,就叫秋。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当你说春秋的时候,你的感觉是历史,所以说所谓年只不过是人为的时光,这种循环的一个标记罢了,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北京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有一首童谣把过年的民俗都囊括其中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北京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从这天就开始过年了。这跟南方是不一样的,南方有些地方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按照一般的说法,因为过去很多的京官,在北京放了假,要回到家乡,比如到江南,路上要经过一天,所以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甚至有的地方还是二十五。过去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用现在话说各单位开始放假了。

“二十三,糖瓜粘”,要祭灶,家家户户过去都有灶王爷。灶王爷就是贴在厨房里神龛里的一张纸像,有的地儿也有灶王奶奶。想让灶王爷上天之后替一家人多多美言,就拿糖瓜把他的嘴粘上之后焚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可能一般人不太知道,灶王爷是骑马上的天,但不是一般的马,他骑的是灶马。灶马虽然叫马,但与马一点不沾边,它就是厨房里的一种昆虫,比蝈蝈小,比蛐蛐大。但是它的翅膀已经退化了,只会直着往上跳,能跳半人多高,但它落到灶灰上动作很轻,一点痕迹都不留。传说中的灶王爷骑着灶马上天,那看来这灶王爷也大不了。

糖瓜其实就是一种麦芽糖,或者叫关东糖。小年的时候是最冷的季节,糖稍微一热它就化了,所以要用它把灶王爷的嘴给粘上。剩下的就是给小朋友吃了,所有上供的东西,最后全是给人吃的,二十三还比较冷,所以吃起来嘎嘣脆。在江浙沪这一带,到了二十三也有一种糖,叫南糖,它比北京的麦芽糖要精细得多。比如说它里头有放芝麻的、松子的、花生的。

过了二十三就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二十四,扫房子”就是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过去扫房子,它有一种特殊的器具,叫鸡毛掸子,它上头是用公鸡的尾巴绑扎起来的,用它可以扫去家具、陈设上的浮土。过去老北京专门有一种瓷器,就叫掸瓶,用来插鸡毛掸子的。

“二十五,炸豆腐。”豆腐与多福谐音,代表多福。还有是因为过去到了春节的时候,所有商家都关门了,家家户户拜年是要吃流水席的,拜年一定要留人在家里吃饭,炸点豆泡,很容易就能做个菜。“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过年就要吃点肉。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代表蒸蒸日上,特别是在过去的北方,馒头是过去春节时候的主食,蒸一缸馒头,放在院子里冻着,吃的时候再往锅一热,这样很方便。再有炸丸子,实际上是要用到馒头的,把馒头搓碎跟肉馅一和就可以炸丸子了。“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实际就开始拜年了。

拜年根据北京的传统,是有一个顺序的,初一是父亲这支的,初二是母亲这支的,初三一般就是朋友,这么个顺序代表了中国的这种伦理道德,代表远近亲疏的关系。当然这是一种传统,今天我们未必要遵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