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辰在线 | 罗建勋 时间 : 2024-07-12
分享到:
原标题:徐则臣来长谈“作家理想与理想作家”,为文学创作带来深刻启示
7月7日,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知名作家徐则臣作“作家理想与理想作家”主题讲座。
7月7日,作家徐则臣在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报告厅开展了一场以“作家理想与理想作家”为主题的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湖南作家和长沙文学爱好者参与。徐则臣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深入探讨了作家的理想追求、理想作家的素质要求,以及文学创作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挑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家理想:始于自我表达,更应与世界产生对话关系
徐则臣认为,作家的理想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理想,这主要是个人对自身的期许,包括想成为什么样的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然而,作家的理想如果处理得当,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表达,而应能够与更广大的世界产生联系。
他以一些资深作家为例,指出有些作家虽然努力写作,但由于沉浸在自己的写作方式中,不关注周围的世界,最终作品未能与他人达成对话关系,默默消失在文学的长河中。而另一些作家则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穿透现实,与世界产生张力,即使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也能与无数人产生共鸣。例如,莫言在获文学诺奖后,尝试了新的创作方式,其作品《晚熟的人》与他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展现了作家不断追求变化和创新的精神,这正是作家理想的一种体现。
理想作家:具备广阔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紧跟时代变化
在徐则臣看来,理想作家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他强调了视野的重要性,通过讲述吴承恩、莫言、阎连科等作家的经历,说明优秀的作家会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关注文学的新变化和新秩序。
徐则臣以文学史上的变迁为例,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演变,说明了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作家应该意识到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学,不能固守传统的观念,而要敢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卡夫卡的《变形记》开篇“第一天早上,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生活和现实的独特感受以及勇敢的创新精神。
可持续发展:保持问题意识,从传统和民间汲取营养
徐则臣还指出,一个理想的作家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输出新的作品。这就需要作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关注时代的问题,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他提到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和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他们能够处理当下世界的重要问题,呈现出时代的特色。
此外,他以汪曾祺为例,探讨了作家如何从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汪曾祺在接近60岁时开始创作《大淖记事》《受戒》等作品,进入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成功在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借他自己以现代化视角重读《聊斋志异》为例,徐则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如何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强调了文学作品辨识度的重要性。
整场讲座,徐则臣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案例,为听众呈现了一个作家在理想追求和创作实践中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作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不断拓展视野、创新表达、关注时代,并从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的观点不仅为在场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思考。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