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刘际雄:老井小记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3-12-14

 

分享到:

游历而老,少时种种都随了记忆,在幽幽的心河里流。那山,那树,那路,那些或在或没的儿伴亲朋,演绎桩桩故事,还有那方滋育了众家生命的老井。

老井坐落庙湾,距荷叶台刘家大院不过千米。荷叶台原属跑马村,元代以前洪荒一片。传说元末明初,有刘氏号安庆公者自湖北鹤峰流徙至此,拓荒而居。夫妻俩开挖堰塘时喜得金银各一罐,遂在湾内造起上下两座大院以荫后代,曰上下封合,傍院各凿建一口水井。流年无常,时历沧桑。上封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因火灾化为灰烬;老家所在的下封合,我居家时也只剩下一幢老木屋。而那方老井却坐立如初,以它不竭的甘泉维系着一院生灵。

那井建在庙湾半坡腰上,两米见方,深约三米。井底连凿带砌,成一方正井盒。井身以条石砌成十多级梯阶,井上出地面处,则铺一块平面青石板。那石板向外微倾,当是防外水内溢。

老井保障着荷叶台上五十来号人的生活。院里八九户人家,家家都有大大小小的水桶。每天傍晚时分,便由男丁依次去井里挑水。我家是与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常年在外讨生活,爷爷早年患重风湿不能劳动,长我四岁的叔叔辍学去学泥瓦匠,身为长子的我,十来岁便接下那挑水的担子。家中置有大水缸,灌满那缸便是我放学回家的重要任务。初时用小桶,得挑七八担。年岁稍长便改用大桶挑。扁担是桑木做的,绵软而又坚韧。

每每担了桶到得水井,先将左桶置于石板上,右手提了右桶向井中舀水,而后单手提将上来,左手复又如是这般操作一遍。两只桶装满了水,便“嗨”地一声直起腰来。扁担悠悠,脚步随着水桶上下晃动的节奏,轻盈如风。平常三担,有时家人洗澡,挑上四五担,那缸也就满了。

老井的水很神奇。每天挑水的人那样多,可那水却不见下降多少,上一担挑回去再挑下担,好似原样如初。而那水位总只在离石板几公分的位置,从来不漫不溢。只是逢上干旱,它才显出些力不从心,挑着挑着便见了底,需得下到井下取水。记得那年大旱,正值酷暑,三四个月不见下雨,禾田都皲裂开几寸宽的口子,老井的水位退至井盒,可它依然不断,能见那井底的泉眼向上汩汩地涌水。大桶是用不上了,七八户人家担了小桶,拿了瓢,轮着下井底去舀水。有好长一段时间,到了半夜才轮着我。拿手电,担着小桶去到井边,提了桶,持着瓢下到井底,一瓢一瓢向桶里装。约摸半个时辰才装得一担!

水贵如油,家中的用度自然要省。煮饭炒菜而外,一家子拼着用水。澡是没得洗了,烧一盆水大家轮着擦擦身子。洗脚也是七八双脚在一个盆里搓弄。洗脸水是用灶台上的小锅烧的。一早起来,妈妈早已在烧火做饭,我便端了脸盆,从锅里舀两瓢水,同弟妹们轮着用毛巾洗脸。用过的水一律是不能倒的,得用来煮猪食,侍弄猪圈内那几头猪。可无论天旱多久,那老井从未干涸,一院人的生计纵然艰难,靠了那老井也就不知不觉挨过去了。

离开老家50来年了,家中挑水的担子依次轮过弟弟们。而今随着岁月流转,一家人只留下二弟生活在荷叶台。社会发展拉动乡村变迁的脚步,村里从位于湖塔道人山脚的犀牛洞里架管搭架,荷叶台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笼头一开,清冽的泉水哗哗流……二弟说,老井的水三年前就没进过家门了。

前日回老家贺妈妈91岁生日,忽然想念起那口老井。长沙有事无暇返乡,便嘱二弟回家后拍张老井照片发我。照片来了,打开一看,那老井竟然全不似旧时样貌:荒草依了周边不说,井中石阶依次栉比,循阶往下,那方井盒内也似不见有水。二弟说,去年入冬以来便不见雨,老井干了。

可老井是从来不曾干涸的呀!我想,它该是带着卸下使命的轻松与惬意,安然入睡了,睡在奔流不息的时代潮流里,陪伴它的,是数百年生生不息的传奇,还有我艰辛里透着甜蜜的往事记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