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岁月回眸

来源:湖南日报 石峰岗   时间 : 2020-04-24

 

分享到:

  回忆是人生的酵母,到了一定年龄,时间会过滤痛苦的往昔,酿出酣畅的醇酒。

  小时记忆印象最深刻的,是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吃、好吃,却又没得吃。那时物资紧张,啥都实行计划供应,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即便精打细算,很多家里的粮油也熬不到月尾。一年到头,主食是没完没了的红薯,红薯饭、煨红薯、烤红薯、红薯刮片、红薯汤……饥饿相伴,大家见面的口头禅是“你啷家呷了吗?”

  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常常打了好几个补丁。不过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谁笑话哪个穿得差。冬天冷的时候,小伙伴们下课了在教室后面靠墙“挤冷火”,互相身体挤来挤去取暖。

  村民们要担柴三四十里地到镇上赶集,换点生活用品。家家有个灶屋,墙上四面黑,用来存放砍来的柴火。我们兄弟几个都要上山砍柴,保证家里的灶屋柴火堆得满满的。有时连着下雨,湿气重,把火烧燃烧旺是门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被烟熏得流泪。

  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在灯光下纳鞋底,我们在灯下做作业。有时光线不够,我们用毛边纸作灯芯,自制简易的煤油灯,往往第二天鼻孔里全是黑黑的烟灰。

  最盼望的娱乐活动是看露天电影。片子就那么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沙家浜》《渡江侦察记》等。各生产队轮流放映,一二个月才能轮一次。只要听到放电影的消息,大家过节一样奔走相告。晚上打着火把,呼朋引伴,一路欢歌笑语走七八里山路赶过来。一到开映,银幕正面、反面都是黑压压的人。大家边看边津津有味地议论电影中的情节,散场了还回味和模仿电影中的人物语言:“高,实在是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家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镇上,我第一次吃到了只在书上见过的白面馒头,第一次吃到了传说中的雪糕。放学不再砍柴捡猪草,取而代之的是做煤球。

  乡镇企业开始兴起,我们镇成为周边几个县小有名气的服装镇。三三两两穿喇叭裤的时髦青年,手提三洋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在街上招摇过市。

  我们兄弟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老妈老是唠叨,“搭帮邓小平,不然凭你们几个出身,只能一辈子在农村种田”。

  武汉的夏天是真正的火炉,能够抵御的,只有一把扇子。一个晚上过去,床上可以印出一个完整的汗渍人形。有精彩的电视连续剧和足球赛时,大家里三层外三层挤在一起看小小的黑白电视。远处操场上的吉他声传来的是崔健的《一无所有》。

  生活虽然仍然艰辛,但大家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是读书的黄金年代,刚改革开放不久,大家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黑格尔、尼采的哲学书竟然成畅销书,《朦胧诗选》更是洛阳纸贵。晚自习必须早早占座,不然可能找几个教室都找不到座位。

  我家在邵阳。春节挤火车回家,必须一帮子同学通力合作,先搭人梯从窗口爬进去,再一个个接应。在车厢里能够两只脚站直就感觉非常幸福了。到长沙还得转车。为省钱,大家晚上就背靠背呆在火车站广场过一夜。

  大学毕业了,日子过得飞快。

  饥饿的河流已经东去,“你啷家呷了吗”的见面问候语不知不觉消失了。粮票、肉票、油票、糖票,一个接一个地废止了。吃饱不是问题了,吃得越来越好了,怕吃得太好了。我从同事玩笑中单位“四大排骨”(瘦子)到肚子开始发福,体检时甚至听到医生嘱咐: “要减肥了。”村民烧煤气了,砍柴成为历史。家乡的山林茂密得像一堵堵高大的墙,野猪、野山羊开始占山称王。

  一切都在加速改变。回家方便了,有了高速公路。到武汉方便了,有了高铁。热浪酷寒不惧了,有了空调。看电影升级了,有了3D版和巨幕电影。旅游热开始兴起,锻炼潮开始流行……

  城市变高、变亮、变美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甜蜜的烦恼是,城市道路改造得太快,高速路修建得太快,导航时常跟不上变化。

  80多岁的老爸曾经是全县老师象棋赛冠军,现在最大的爱好是上网下棋,鏖战各路精英。

  老妈的感叹很朴实,“哪个朝代可以赶得上现在,呷得好穿得好,天天像过年。”

  到美国,到欧洲,看看外面的世界,从羡慕他们到平视他们,感觉他们“也不过如此”,“海归”取代了“出国热”,我们真的大步赶上来了。

  “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所谓的沧海桑田,不过40来年,我们这一代都看到了、经历了,我们庆幸生活在这创世纪般的大历史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