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红红火火的花瑶大拜年

来源:张家和   时间 : 2018-02-27

 

分享到:

  正月初三的山背,一山好景被云雾遮盖得没了踪影。气势壮观的层层梯田,飞珠溅玉的挂挂瀑布,随意散落的栋栋木屋,都不知去了哪儿?云雾抹去了山的起伏,抹去了田的重叠,抹去了花瑶人家瓦屋上的炊烟,却阻挡不住另一种风景如迎春的山茶花,在云卷雾飞的山背恣意绽放。这,就是红红火火的花瑶大拜年。

 

  拜年,国人最为看重、最为坚守、最为普及的习俗,走亲访友,互致祝福,热乎乎的问候,亲切切的祝福,洒向人间都是爱,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无一例外。世代居住在雪峰山东麓山背的瑶族分支花瑶,拜年由来已久,但规模之大、气氛之浓,是别的地方没有过的。我们不顾山高远,不惧春寒料峭,从距离山背一百多公里的怀化驱车而来,在能见度只有十来米、甚至几米远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沿山前行。

 

  半山腰处,水泥硬化的路面分岔了。继续向前,将直上云更深雾更浓的山顶,那里有一块不大不小的高山盆地,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山背景区项目部设在那里。但今天要去的地方不是山顶的项目部,而是山脚的沈家湾。车轮子向左一拐,挣脱了云雾的缠绕,在一层层梯田前呼后拥般地簇拥之下,沿山下行,直抵那座我多少有些熟悉的瑶家山寨。

 

  沈家湾,山背的一个自然村寨,十几户人家,十几栋木屋,是山背相对集中的地方。山背海拔1400多米,山体横跨好几公里,雄风浩荡,气势磅礡,上下15华里的梯田依山而起,环山而上,直抵云端深处。高楼万丈平地起。高楼如此,高山也如此。沈家湾海拔三、四百米,但山背的千层梯田从这里起步。

 

  沈家湾作为山背的一个自然古村,又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虽然座落在峡谷里,但山背花瑶的传统文化却应有尽有。挑花中心设在这里,瑶王供奉在这里,民俗文化表演、宗教祭祀等重大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走进沈家湾,就走进了花瑶传统文化博物馆,了解花瑶,认识花瑶,没有比沈家湾更好的去处了。

 

  红红火火的横幅标语,乌乌哇哇的双管锁呐,咚咚呛呛的锣鼓罄钵,噼哩叭啦的烟花炮竹,春天还没有到来,沈家湾已春风浩荡,春意盎然。背着娃娃的年轻媳妇,牵着孙子的爷爷奶奶,寒假中的中小学生,打工回家过年的青壮男女,以及来自长沙等地的远方游客,塞满了沈家湾的角角落落。村前寨后的山坡上,还在冬眠的梯田里,明亮的走廊上,洁净的屋檐下,人如潮涌。穿着节日盛装的花瑶同胞,排着队伍伫立在村头的路旁,迎接雪峰山旅游公司拜年队伍的到来。而在昨天,山背全村出动,抬猪牵羊,挑着自家酿制的米酒,一路浩浩荡荡,给远在二、三十公里外的雪峰山旅游公司拜年,感谢旅游扶贫带给山背,带给瑶家的今非昔比。公司今天带着关爱回拜,并听取加快山背旅游项目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公司加农村户的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就这样一年一个台阶地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于是,人们把雪峰山旅游公司与山背花瑶的相互拜年,称之为大拜年,并已延续了四个年头。

 

  一颗大炮竹在空中炸响,拜年的队伍来了。锁呐山转水绕,锣鼓震天动地,空中一团团烟花,地上一挂挂炮竹。由陈黎明先生带领的公司拜年队伍与山背的村组干部、乡贤名流以及山背群众和外地游客,一齐面对瑶王燃纸烧香,洒酒上供,祭典瑶王的开基之功,缅怀先人的造福之德。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目睹祭瑶王,德高望重的主祭人高声郎吟,男女老少在他的朗吟声中毕恭毕敬地弯腰作揖,然后又齐刷刷地跪了一地,那一份虔诚,让我为之动容。虽然瑶王给不了山背渴望的吉祥,带不来花瑶期盼的安康,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心存感激永远是后人的品德,我们的民族也因此而得以兴旺,我们的文化因此而得以传承。

 

  祭祀隆重、庄严而神圣,曾经为一个民族或一个族群,营造了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境界,尽管时过境迁,祭祀已不再神秘兮兮,但人们运用这一古老的宗教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愿景。

 

  主祭人在缅怀重温一番瑶王的功德之后,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感谢与赞美雪峰山旅游扶贫的四言八句脱口而出,念之亦唱之,有韵有辙,朗朗上口,颇有几分戏剧的道白味儿。他每念唱一句,众人以“好嘎”和之,唱和之声,萦绕在村寨上空,回荡在深山峡谷。我想此刻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翻江倒海般的澎湃激情,一定有沸腾的滚烫热血,一定有赛过阳光的灿烂。陆游“家祭勿忘告乃翁”悲愤凄怆,花瑶告瑶王反其意而用之,告的是欢乐,是幸福,是一件件令人振奋捷报与喜讯。

 

  千百年来,山背的一山好景“养在深闺”,花瑶的历史人文“花开花落”。只到四年前,罕见的梯田风光被雪峰山旅游公司列入项目开发,山背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尤其是旅游扶贫的到来,山背不再“背”了。记得我第一次上山背,凹凸不平的泥土公路,车就像受惊的野马,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跌跌撞撞地爬到了半山腰处,右边的轮子突然一滑,陷入泥坑无力自拔,最后徒步登上山顶。当时我暗自感叹:山背呀山背,这“背”字该如何解读?是大山之背吗?那就是一幅铁骨脊梁;是背阴之背吗?那就是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是倒霉背时之背吗?那就是让人遇而避之、敬而远之的地方。那时从村部到沈家湾,直线距离不过一千多米之遥,一条多少代人双脚踏出的泥泞小路,一头系着蓝天白云,一头没入幽幽峡谷。返回时,女士们把大包小包全部交给一花瑶汉子,手脚并用,香汁淋淋地爬到半山腰的公路上。是党的富民政策,是雪峰山旅游公司的旅游扶贫,让山背原有的泥土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化,让偏僻的瑶寨沈家湾通了公路。一家又一家农家客栈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一处又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把四方八面的游客吸引过来,由沪昆高铁溆浦南站直达山背的空中索道已完成规划立项,花瑶艺术团正式成立并多次代表湖南旅游赴北京等地成功演出,老百姓的纯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靓了。大拜年用餐安排在杨洪庭家。他的家我住过。那时他的家,一栋普普通通的木瓦屋,门前一块天晴飞灰扬尘、下雨泥巴裹脚的平地,鸡在那里引颈高歌,也在那里吃喝拉撒。房屋所建年代不远,淡淡的木头香与桐油香还没有完全退去,室内的家什用具虽然不是陈年古董,但也使用经年。今天,老杨的家焕然一新,门前的平地打了水泥地面,房屋外观装饰得喜气洋洋,新建了冲水厕所与淋浴间,墙壁与地面全部铺上了瓷砖,这同城市的厨、卫、厕已无差别。面对穷山恶水的巨大变迁,面对这块曾经贫瘠的古老土地,他们发自内心讴歌伟大的时代,发自内心感谢雪峰山旅游公司的精准扶贫。

 

  拜年,离不开舞龙耍狮。祭祀仪式一结束,两条金色的长龙在一阵高过一阵的“哟呵呵呵”的呐喊声中,摇头摆尾,翻滚盘旋,激越的锣声鼓点与兴奋的喝彩声浪,把个沈家湾闹腾得如火如荼。

 

  舞龙是男子汉的活儿,只有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才能舞出龙的威风,龙的气概,龙的豪情,龙的精神。但在沈家湾,男人把龙舞得八面威风,女子把龙舞得风生水起。尤其是舞龙女子一色的头戴宽边圆形花帽,身着亲手精心挑就的美丽花裙,更是赢得了阵阵喝彩。我见过女子舞的板凳龙、草把龙,但没见过女子和男子一样舞长龙,她们不仅舞出了不逊于男人的精彩,更舞出了男人舞不出的娇媚。我突然有了感悟,原来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龙,不仅有神的威仪与圣洁,更有水的妩媚与柔情。

 

  两条长龙展示完各种技巧之后,“哟哟呵呵”地舞向山脚峡谷,然后沿着谷底的溪流舒展龙身,舞龙人的吆喝如龙之长吟。把龙舞向溪河水边,宣告龙舞到这一天就结束了,一般为正月十五前的某一天,但今天才正月初三,远不到送龙归海的日子。他们把龙舞向青山,舞向溪流,让龙聚大山之气魄,吸绿水之灵性,所以舞出了山背龙的风采,舞出了花瑶龙的魅力。

 

  山背云遮雾绕,沈家湾却山明水秀。年在这里,春在这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