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把你的火送到终点——大国干城林则徐

来源:蔡勋建   时间 : 2016-10-11

 

分享到:

  那年早春,我们去湘阴左宗棠故居,拜谒一个渐行渐远的灵魂。耳畔春风犹似剪刀,教人想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但我们还是从冷冻的大地、枯黄的草丛、喜鹊登枝的树梢,看到了春的“消息”。我们追着湘江一路北上,湘江就像一位蔼然老者,引领我们走向历史深处。冥冥中觉得,我们的背后有着一双眼睛,那目光虽然不免昏花,却像湘江一样深邃、绵长。

  那是林则徐的眼睛。那年封疆大吏林则徐从云贵到长沙约见布衣左宗棠,在湘江舟中留下了“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也留下了他期许的目光。

  多少年了,林则徐仍注视着我们,尽管那目光越发沧桑。而今,湘水悠悠,江山交集,怎不教人顿生羹墙之思……

  (一)

  中国有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多少年了,我老想:1840年的那场中国与英国老毛子的战争为什么被命为鸦片战争?当年外国列强,尤其是那些西方殖民者为什么本国不种鸦片,自己不吸鸦片,非得以他为壑,甚至以邻为祸?是中国人傻么?或许,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狡黠罪恶所在,这就是他们的强盗逻辑。不是吗?英国人把自己的纺织品输入给印度,又从印度输出鸦片给中国,美国人则从土耳其输出鸦片给中国,连与中国地缘相近的沙皇俄国也赶紧抄近道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鸦片,鸦片,鸦片!鸦片把中国害得百孔千疮。鸦片问题,不啻使中国白银外流,通货膨胀,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更重要的是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人身体羸弱,精神萎靡,特别是军人手无缚鸡之力,严重丧失战斗力。长此以往,中国人将不人,军将不军,国将不国。这并非耸人听闻。林则徐对此早已察觉并且深恶痛绝,早在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时他就深感问题严重,认为“江苏之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即令江苏禁烟。后又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皇帝上奏疾呼禁烟。

  然而,鸦片就像一根根毒藤在神州大地疯长,上至朝廷,大清皇帝有好几个被“拉下水”;下至民间,市井百姓也“上了船”,偌大个中国乌烟瘴气,鸦片成灾。随着鸦片的毒害日深,大清朝野上下禁烟呼声日隆,道光皇帝在登基前也尝过“禁果”,当他在一阵麻醉之后忽然觉醒时,终于下决心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专赴广州,手捧“圣旨”走向禁烟前沿。

  林则徐从江苏禁烟到广州禁烟,相隔15年。15年,一颗树该长多高,一只船该行多远?积重难返,有时只能以快刀斩乱麻。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一到广州,禁烟运动如箭上弦若刀出鞘。他一边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边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谕帖中强硬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但他的对手、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狡猾多端,又是讹诈耍赖,又是欺骗撒谎,极尽卑鄙手段相对抗。外商们也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不畏强暴,抵粤当天就打出禁烟“重拳”,即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随后林则徐又打出禁烟“组合拳”:3月18日,林则徐连续发布两个谕帖。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同时封锁十三洋行,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经过一系列“雷霆”行动与坚决斗争,义律和鸦片贩子蔫了,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6月3日在虎门当众销毁。

  6月3日,虎门海滩,人山人海,风光无限——这是历史上中国人最风光最扬眉吐气的一天。林则徐不但下令公开销毁鸦片,而且还率大小官员亲自监督。这让义律和鸦片贩子们通通傻眼。林则徐这一手彻底粉碎了洋商揣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以让鸦片买卖合法化的妄想。然更有趣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没有用火,如果一把大火将鸦片统统“付之一炬”而“灰飞烟灭”,岂不快哉,可林则徐选择了卤水加石灰,这办法似乎更独特更耐人寻味。

  其实销毁之办法也简单:先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然后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鸦片便销毁了。个中所说的生石灰由石灰石加工而成,呈块状,生石灰遇水会迅速高热膨胀,分化瓦解。没有火焰,却有高温。没有硝烟,却同沙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可恶的鸦片在中国特制的“卤水石灰汤”中慢慢“死”去,整整煎熬23天。这是一种昭示,抑或一种警告?!

  虎门销烟无疑是震撼世界的大国宣言,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侵略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找回了大国尊严。

  (二)

  林则徐心系国家安危,日夜做着强国梦。

  他思想开放,眼光前瞻,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广州禁止鸦片有如逆水行舟,林则徐虽为钦差大臣,可他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尖锐的斗争现实使他意识到,强盗就是强盗,英国殖民者绝不会就此轻易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既对他查烟禁烟充满幻想,也还有要用武力侵略中国的图谋。强盗会铤而走险,这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他们绝不只是“惦记”着中国的黄金白银。林则徐的头脑十分清醒,他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变革实践,其宗旨只有一个:“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或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林则徐首先想到了要知彼。他亲自主持、组织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中国官吏视为“参考消息”的《华事夷言》。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以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为了解西方之地理、历史、政治,他又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并据此主持编译出世界地理著作《四洲志》。《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亚欧非美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相对完整的地界地理志书。

  老实讲,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有限,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研究西方之先河,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研究西方,了解世界,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可谓中国近代之带头人。

  林则徐一生忠君报国,及至晚年,纵然官遭贬谪,流放西域,亦痴心不改。他一心只想将自己手中的卫国御敌的“接力棒”下传。他相中了两个人。

  一个是魏源。1841年5月26日,林则徐从浙江镇海踏上遣戍新疆之途,7月路过京口(镇江),于此会见了魏源。俩人同宿一室,倾心夜话。林则徐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让魏源编纂《海国图志》。魏源以林公的书稿为蓝本,拾遗补缺,聚沙成塔,一年后成书。《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行编撰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它像一架高倍望远镜,让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该书对晚清洋务运动甚至日本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一个是左宗棠。1850年1月3日,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回乡养病特地绕道长沙,泊舟岳麓山下,点名要见隐居湘阴柳庄的左宗棠,老英雄与左宗棠在湘江舟中一夜长谈。林则徐信赖左宗棠,交谈中充满期许: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并随即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予。临别,又将自己的座右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书赠之。这是廉颇老将对一个卫国战士的激赏与厚望。后来左宗棠出山入仕,征战新疆,亲率数万湖湘子弟,舁榇出关,浴血奋战,将“中亚屠夫”阿古柏赶回老家,三年收复新疆。

  你不能不感佩林则徐的国防预警。

  林则徐当时特别警惕俄罗斯帝国的扩张野心,这种警觉当时几乎占所有国人之先。早在广东,就在国人一心在闽粤布防(防英国老毛子南海东海进犯)时,林则徐把一只眼盯向了沙俄。他注重阅读外国报纸,悉心洞察俄罗斯帝国的动向,他亦阅看《澳门新闻纸》的国际时事报道,坐观俄国和英国对阿富汗殖民地之争夺“大博弈”。他曾在《四洲志》中详细记载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至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领土扩张事实。尽管当时沙俄帝国入侵中国的图谋或许还只是一种觊觎,但林则徐认为俄国比英国更为危险,后来左宗棠请教他对西方入侵的看法,他果敢地说:“此(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为防不测,他潜心撰就《俄罗斯国纪要一卷》,提醒新疆官员戮力同心捍卫边塞。

  林则徐交给魏源和左宗棠的岂止是地图,分明是御敌卫国的剑与盾。

  (三)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敬的是他如屈子一般:“虽九死其犹未悔”。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因战事不利清政府赔款割地求和,因战事不利,清廷把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归咎于林则徐。道光皇帝昏庸,竟诟病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下旨将时年56岁的林公贬至伊犁。流放也好,谪戍也罢,反正林则徐是只“替罪羊”,不死也要脱去一层皮。

  然而,林则徐没把“处分”当回事,也不以自己为“罪臣”,相反,抓紧机会实地勘察,流放新疆成了他“国防立论”的契机。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到达新疆伊犁惠远城,他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西北边防,了若指掌。林则徐又于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在新疆期间,他积极主张屯垦废地,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倡议“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兴修水利,用四个月时间,亲率民工挑沙凿石,兴建垻堤,建成一条长六里,宽三丈的龙口大水渠。龙口新渠自此整整运行123年,直至1967年喀什河弯道式新渠建成而弃用。

  新疆多坎儿井,原名卡井,这种卡井能引水横流,由南至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不可思议。林则徐到伊犁后,在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发现卡井即大力推广,在吐鲁番、鄯善、托尔逊等地新挖卡井300多道,并命名为坎儿井。林则徐“于高原掘井以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新疆图志》)“火洲”百姓感念林公之德,称坎儿井为“林公井”。解决了水利,军饷和粮秣自然不成问题,边防可固。

  香港《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有句名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这也是大公报报名的诠释。此言堪为徐公造像。1844年冬,清廷命林则徐会同全庆往阿克苏、乌什、和阗、库车周边勘荒。南疆勘荒何其艰苦,林则徐又以老病之身受命,踏沙涉水,足迹遍及清水河、戈壁沙漠,行程约3万余里,勘地近69万亩,许多地方人迹罕至,连历朝历代贬官谪臣、戍边武将都未去过,而他却一一走过。

  (四)

  我自少崇拜林则徐,读过关于他的连环画,看过赵丹饰演他的电影,在我的心目中,林则徐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大国干城。

  我对林则徐的诗词文字阅读不多,但他有两幅楹联让我受益终生。

  其一联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是林公广州查禁鸦片时自书悬挂府衙自勉联,寓意深刻,形象生动。为人处世,拥此足矣。至今有多少人藉此为座右铭!可有人说,林则徐一生清廉,虽曾官至一品,却身无多少积蓄,更无宝马豪宅。他致仕后,甚至想与任京官的长子同住,然买不起京中住宅,最终回到福州住进父亲购置的旧屋。这种情况恐怕在中国封建官僚中也是极少见的。这实在是林公的悲哀。若在当今,会有这等怪事?!然我想说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就是林则徐,为国家宵衣旰食、鞠躬尽瘁、执戈持盾的林则徐。

  还有一联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原本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诗,1842年林公谪戍新疆途经西安与家人告别,是人都会肝肠寸断,而他却满怀社稷之思。每读此句,则血脉贲张,深为震撼。它明白地告诫我们,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避。一句话,国家至上。没有什么语言比这更励志,更警策,更动人心魄的了。……林则徐不仅在广东厉行禁烟,也将清廷的政令带入已被葡萄牙人实际控制的澳门。当下中国,林则徐纪念馆有多处,这自然是国人对林公的爱戴与缅怀。而位于澳门罅些喇提督大马路的林则徐纪念馆,特别让人流连,它虽置于街边绿树浓荫之中,但林则徐的雕像依然挺拔傲然。尤其是林公身后那形若书卷的立碑格外引人驻足,丰碑高耸,而两侧楹柱上以隶书镌刻的就是此联。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或许易,做实在难!

  林则徐就是以这样的松柏气节,云水襟怀忠于国家,感动世界。

  林则徐临终之前有两件事让人唏嘘涕零。一是命儿子聪彝代写遗书,极力向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称左为“绝世奇才”。一是反复疾呼,警告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忠义若此,夫复何求?!

  今天重读林则徐,心中不禁涌起古希伯来语中的那句蕴藉深深的名言:“把你的火送到终点。”

  林则徐是一个钻燧者,传薪者,送火者。他把“火”送到“终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