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时间 : 2013-06-18
分享到:
在真草隶篆四体书中,隶书上承篆籀,下启楷行,笔画平直,结体扁方,加之易于辨识,因此入门最为便捷。但也正因为如此,隶书也最难写好,不是缺乏生气,就是缺乏变化。这是因为隶书特殊的形式限制了书家的自由发挥。
但也不尽然。对于一位高明的书家,整齐划一的形式并不能成为其束缚,相反,他却可以利用这一形式进行艺术的创新。
唐醉石的这副隶书对联多少可以印证上述结论。
这副写在洒金蜡笺纸上的隶书对联,纵133厘米,横21.5厘米,是唐醉石1935年3月创作的一件作品。是年,唐醉石49岁,正是人生的盛年,也是他艺术臻于成熟、趋于妙境的时期。因此这副对联写行笔力饱满,神完气足,堪称书家的一件佳构。
从用笔上来看,这件作品下笔沉实,行笔舒缓,收笔稳健,笔笔有力度,笔笔有质感,可谓无一败笔。具体而言,其用笔轻重结合,相得益彰,如其中的“谁”字,“言”字旁轻灵活泼,右面的“隹”部则厚实凝重。“阑”字的“门”字旁厚重有力,中间的部分则下笔轻快,尤其是把其中的一撇一捺处理成两点,既增加了整个字的动感,又避免了与“门”字旁左笔的雷同。最为精妙的是“尽”字,此字除了四个点之外,均为横直笔,因此最难写“活”。但就整件作品来说,此字又写得最好。这个字的上半部写得非常精巧,五个横画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藏或露,然后靠一笔短重竖将这五个横画连接起来,顿时增加了上半部的稳重感;中部的四个点写得活泼俏皮,破除了横竖笔画过多的板滞与生硬;而下半部的“皿”字底下笔果断有力,尤其是末笔的一横,有扛鼎之力,且精神飞动,血肉丰满。
唐醉石精于篆刻,故在书写过程中多参以篆书笔意,如此副对联中的“山”字、“银”字等,使得作品笔画更为婉转,气象更为古朴浑穆。
从结体上看,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表现为间架平正,结构匀称,收放自如,笔画之间相互呼应,融为一体,而且在平正中追求一种变化。如其中的“湖”字,全字一分为三,处理起来颇为不易,但作者依靠“月”部的一长撇将左边的三点水和“古”部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字的紧凑感。又如其中的“尊”字,上半部构造紧密,下半部笔画疏朗,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艺术境界。
由于是在画有界格的纸上书写,故而整件作品在章法上表现出疏密得当、间隔均匀、布局完整的效果;加之精到、美观的题款,使整件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唐醉石(1886—1969),原名源邺,字李侯,号醉龙、醉农、韭园,别署醉石山农,湖南长沙人。幼年时随长辈到浙江,在杭州师事金石书画家李辅耀先生。1903年与吴昌硕、叶之丹、马衡、王福庵、吴待秋、丁辅之等创立西泠印社,专门研究篆刻艺术。辛亥革命后居住长沙,后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唐醉石专攻篆刻,兼擅书法,真草隶篆,无一不能。其隶书熔《张迁》、《乙瑛》、《华山》等于一炉,别具自家风范。他博学多识,精于鉴赏,秦汉碑刻,一经过目,真伪立辨。其著作有《治印浅说》、《醉石山人印谱》等。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