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吴广平:以诗为礼,以爱为名——评彭英诗集《爱的礼物》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5-09-15

 

分享到:

摘要:彭英的诗集《爱的礼物》以真挚质朴的情感为核心,通过家国情怀、生活百态与校园记忆三个维度展开对“爱”的多层次书写。诗歌语言通俗流畅而蕴含深意,善于运用地域意象与时代符号构建独特的诗意空间。作品将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相融合,既有对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也体现了民间写作的温暖底色。《爱的礼物》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轨迹,以真诚炽热的抒情和生动细腻的描摹,呈现出生活本真的诗意与温度,完成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诗性融合。

关键词:彭英;诗集;《爱的礼物》;家国情怀;民间写作;诗意呈现

在浩渺无垠的诗海之中,无数诗作如繁星闪烁,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彭英的诗集《爱的礼物》恰似一颗温润的明珠,虽不耀眼夺目,却以其质朴纯真的情感、细腻入微的笔触,在诗坛中独树一帜。当翻开这本诗集,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她内心世界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爱意与温暖,让人沉浸其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脉搏。

彭英,这位来自基层的诗人,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用诗歌编织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她将自己对家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校园的深情,都融入到了每一首诗中,使得《爱的礼物》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她人生的写照,是她献给世界的一份饱含深情的礼物。让我们一同走进彭英的诗歌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与魅力。

一、家国、生活与校园:爱的多面书写

在彭英的诗笔之下,“爱”从来不是单一单薄的情感符号,而是铺展在家国、生活与校园三个维度的立体图景。她以炽热的赤诚拥抱家国,用细腻的目光捕捉生活,凭温柔的共情贴近校园,让不同层面的爱意彼此呼应、相互滋养。无论是追溯历史脉络的家国情怀,还是描摹柴米油盐的生活感悟,抑或是定格童真岁月的校园记忆,都始终围绕“爱”这一核心展开,既展现了个体情感与宏大叙事的交融,也留存了平凡日子里最动人的温度。

(一)家国情怀的激昂奏鸣

彭英在诗集的“祖国篇”中,展现出对家国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在《共产党之歌》里,她以“你来自一叶小舟/却普度了天下苍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征程。这简短的诗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仿佛看到那艘承载着希望的红船,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逐渐成长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彭英对党的敬意在诗中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她用诗歌追溯党的奋斗历程,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如今的繁荣昌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力量。

《百年“五四”,千年梦想》中,“不写‘五四’,我夜不能寐”这句直白而炽热的表达,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感触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把自己融入到历史的洪流中,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串联起百年前青年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奔走呼喊的壮烈场景。在诗里,彭英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目睹着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青年为传播真理而不懈努力,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贫弱的土地上诞生,感受到中国巨龙在沉睡中渐渐苏醒。她的描写让这段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热血与激情的鲜活画卷。

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彭英独具匠心。《辣椒的使命》中,辣椒这一普通而又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意象,被她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辣椒不仅是湖南人餐桌上的美食,更象征着湖南人民的热情、坚韧与勇敢,是湖湘文化的生动体现。而在《孤岛,游子》里,以孩子对妈妈的声声呼唤隐喻台湾问题,“妈妈,妈妈,天怎么还没亮呀/妈妈,妈妈,为什么我还漂浮在海上/妈妈,妈妈,今天这是第几个黑夜/妈妈,妈妈,我的家在哪儿”,这种童稚的发问,充满了对回归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以温柔的方式传递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二)生活百态的细腻描摹

“生活篇”是彭英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记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母爱谣》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长诗,“母爱如小船,扬起幸福的风帆/母爱如葡萄串,酸酸又甜甜”,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母爱的温暖与力量,如同一艘小船,在人生的海洋中为孩子遮风挡雨。诗中,彭英细致地描绘了从母亲孕育孩子开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付出,那些琐碎而又充满爱意的瞬间,被她一一捕捉。孩子小时候在襁褓中的啼哭,母亲的百听不厌;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母亲的叛逆与误解,母亲的宽容与无奈,都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当孩子长大成人,终于理解了母爱的深沉,那份悔恨与珍惜之情,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同身受。

《爸爸》《妈妈》《想念外婆》等诗篇,则用简洁而精准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亲人的形象。在《爸爸》中,彭英写父亲“是个好医生,医术精湛/就像李时珍,从小聪明好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十几岁时,爸爸就开始行医/一双赤脚,走遍了山村的角角落落”,寥寥数语,便刻画出父亲的专业形象;又写他是“啰嗦大王”,不厌其烦地叮嘱家人服药、操心家里的琐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而又充满爱的父亲形象。在《想念外婆》里,“宁静的夏夜,满天的星星/有一颗就像外婆,在悄悄地看着我”,这一画面充满了温情,外婆的形象在诗人的思念中愈发清晰,那种对外婆深深的眷恋和怀念,让人心生感动。

(三)校园时光的纯真颂歌

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彭英对校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校园篇”便是这份情感的集中体现。《我爱樟杨小学》里,“这里,只有11个老师和161个学生/而我,却深爱这所学校和这里的一切”,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她描写校园的质朴,虽然条件有限,但老师们辛勤耕耘,同学们求知若渴,这里充满了希望与活力。在她的笔下,樟杨小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每一棵小树、每一朵小花、每一株小草都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红领巾真好》《爱的礼物》《足球小子》等诗中,彭英以儿童的视角,展现出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红领巾真好》里,“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是红领巾来放鸟巢/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读者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的孩子,他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树林中快乐地嬉戏,同时又有着爱护小动物的善良心灵。《足球小子》则刻画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斗志的足球小子形象,“不高的足球小子/左冲右突地奔跑/在围挡他的人群里/脚下的足球随脚尖飞旋”,让人感受到校园运动的激情与热血。而《山里的小龟》中,孩子们埋葬小龟的仪式,充满了童真与善良,展现出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些校园生活的微小瞬间,在彭英的诗中都变得熠熠生辉。

二、质朴、灵动与真挚:独特的诗意呈现

彭英笔下的“爱”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多面的书写维度,更在于那份独属于她的诗意呈现方式。她不依赖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追求晦涩的艺术技巧,而是以质朴的语言为底色,用灵动的意象为点缀,让真挚的情感贯穿始终,将家国、生活、校园里的爱意,都酿成了可感可触的诗行。无论是直白话语里的深情、地域与时代交织的意象,抑或是毫无保留的情感流露,都藏着她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

(一)质朴语言的诗意力量

彭英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她摒弃了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选择用最平实的话语来表达情感。在《党啊党,我的好妈妈》中,“不知啥时候起,就模糊地认得几个字/‘优秀共产党员’,哈哈,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优秀共产党员’”“哈哈,共产党,我的好妈妈”,这样简单直白的表述,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亲切感,就像孩子在与妈妈撒娇,让人在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诗人对党的深厚感情。这种通俗的语言风格,使得她的诗歌没有阅读门槛,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读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轻松读懂,走进她的诗歌世界。

但通俗并不意味着浅薄,彭英善于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思考。在《低吟》里,“有什么文明比中华文明更先进?/有什么民族比中华民族更勤劳?/有什么遗传比中国基因更神圣?/有什么毅力比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加顽强?”,这些简单的设问,却有着掷地有声的力量。她用这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和深深的热爱,让读者在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她还能将平凡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得富有诗意,如“母爱像葡萄串/酸酸又甜甜”(《母爱谣》),这个比喻既新颖又贴切,将母爱的复杂情感通过葡萄串这一常见的事物展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二)地域与时代交融的意象之美

彭英诗歌中的意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湖湘大地的风土人情在她的诗中随处可见。辣椒、湘江、金霞山、樟杨小学、易俗河镇等地域符号,成为她诗歌的独特标识。在《辣椒的使命》中,辣椒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湖南人民的热情与豪爽,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我见过红红的灯笼椒/高高地挂在喜庆的门上/一户户老农窃喜/一对对新人欢笑/还有蚱蜢,蜂蝶/绝不错过这可期的盛典//我见过弯弯的青椒,还带着新生的蜡油亮/就早早地下了油锅/又钻进了瓦瓮/再掀开盖头来/成了清香的辣椒泥”,通过对辣椒不同形态和用途的描写,彭英展现了湖湘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湘江在她的笔下,是湖湘儿女抗击自然灾害、展现顽强精神的舞台——“湘江河堤,已经不堪重负/它喘息着,鼓胀着肚子/用尽了所有力气/也吞不下这膨胀的雨水”(《2019湖湘抗洪歌》),展现了湘江的雄浑与人民与之抗争的豪情;金霞山则是她心中的挚爱,“最爱金霞山,每天下午或者傍晚/我都会把她给爱恋:徐徐走,慢慢爬……”(《金霞山,我的爱人》),寄托着她的情感与回忆。

同时,她的诗歌意象紧跟时代步伐。“神舟飞船”“宇宙空间站”“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抗疫战场”等新时代的元素,在诗中频繁出现。在《这个春天》里,她写抗疫,“机械的轰鸣声惊醒了这个久睡的春天/复产复工的号子又在中华大地唱响/尽管还有零星的火苗子,尽管还有那么丁点儿危险/可是,春天的步脚已经近了/春天的脚步已经响亮了”,通过对春天复苏和复产复工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有你,真好!——致敬中国机长》中,她以飞机上的经历为切入点,“有你,真好/有你,那片蔚蓝色的高空/我不再害怕/有你,气流涡旋/也像在舞蹈”,歌颂了中国机长在危急时刻的勇敢和担当,将时代的英雄形象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巧妙地将这些时代元素与个人感受相结合,让诗歌既有时代的宏大叙事,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三)炽热情感的真挚流露

彭英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她情感的真挚。无论是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思念,她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诗歌中。在《祖国,我爱您!》里,“我爱您,祖国/您,幅员辽阔/大江,大河,奔腾不息/那是龙的血液,在翻滚流动//我爱您,祖国/您,是五十六朵金花的妈妈/在您辛勤的哺育下/孩子们茁壮地成长”,她用排比的手法,层层递进地表达出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情感炽热而浓烈,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她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彭英坎坷的人生经历为她的诗歌情感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她在《后记》中讲述了自己从乡村女孩到教师、作家的成长历程,这些经历让她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她的诗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在《想念外婆》中,对外婆的思念源于她童年与外婆相处的点点滴滴,“我在她的怀里长大,在她的故事里成长/我忘不了外婆//小时候,妈妈是个大忙人/根本没时间照顾我/奶奶也在外地,很久才回来一次/外婆就成了我最知心的人,外婆也最懂我”,那些美好的回忆在她心中沉淀,化作了诗中深情的诉说。她的诗歌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她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无论是对亲情的眷恋、对家国的热爱,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三、个体、传承与民间:诗歌的多元价值

彭英的《爱的礼物》绝非仅停留在情感表达与艺术呈现的层面,更以其深刻的多元价值,在诗歌与时代、文化、生活之间搭建起桥梁。她的诗既是个体生命与时代浪潮共振的印记,记录着普通人在时代中坚守与成长的轨迹;也是红色文化以诗意方式创新传承的载体,让厚重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更扎根民间土壤,以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彰显民间写作的独特力量。这份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让诗集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拥有了更广阔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一)个体命运与时代的紧密交织

彭英的诗歌是她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生动记录,展现了个体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她曾经渴望“考清华北大”,这是一个乡村女孩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无数普通人在那个时代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向往。然而,生活的轨迹使她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但她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通过诗歌创作,她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在她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乡村的发展到国家的繁荣,她都感同身受。在《百年“五四”,千年梦想》中,她对历史的回顾,“百年执着,百年沧桑/第一代觉醒的中国青年人/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给后来的新中国,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下的激励。她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自己的奋斗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她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自我,追求梦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红色文化的诗意创新传承

作为成长在湘潭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作家,彭英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她的红色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重新诠释红色历史。在《悠远的思念》中,她写彭德怀,“我是‘80后’,您长我八十多岁/从不曾相遇,却因教科书,历史剧/在时间长河里与您相遇,相识/您是伟人,是共和国的元勋/而我,是一个小教师,一个文字崇拜者”,她以晚辈的身份,带着崇敬与思念,去探望先辈。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描写,让彭德怀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让读者感受到伟人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人。

《窑洞新语》里,她聚焦于毛主席在窑洞里的细节,“棉鞋头烤焦了/油灯枯了一盏又一盏/都没打断他缜密的思维/和救国救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一部部传世经典/一句句警世箴言”,从这些细微之处展现伟人的艰辛与伟大。她的诗歌让红色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让当代人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她用诗歌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三)民间写作的独特价值彰显

彭英来自民间,她的诗歌是民间写作的典范。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诗集中的主角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如农民、医生、教师、机长、学生等,还有她的亲人。她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普通人生活中的闪光点,将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转化为富有诗意的篇章。

她的民间立场赋予诗歌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人性温度。在《母爱谣》中,她对母亲的描写,“自那280天的孕育怀胎/我们便熟知了母亲的笑脸//虽然贴着肚皮/虽然隔着‘羊’海/可母亲的声音/我们依稀可见”,这是无数家庭中母爱的缩影;在《我爱樟杨小学》里,对乡村小学的描绘,“在并不豪华的教室里/有辛勤劳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老师/在并不富有的同学们心里/时刻装着求知、团结、友爱和文明”,展现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她的诗歌让我们明白,诗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里。她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民间写作的价值,让诗歌回归生活,服务人民,为普通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赋予了平凡生活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结语

彭英的《爱的礼物》,是一部用生命热情和人间大爱浇灌而成的诗集。它或许在语言的精雕细琢上并非极致,在思想的深邃度上尚有开拓空间,但其最可贵之处,在于那份毫无矫饰的赤诚、那份扎根生活的坚实、以及那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自觉。她的诗,是献给祖国的深情颂歌,是献给亲人的温柔低语,是献给学生的殷切寄语,更是献给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挚礼物。在这部诗集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成长,更看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热爱、奋斗与信仰。它或许不足以在文学史上留下惊天动地的声响,但它足以在许多普通读者心中播下温暖的种子,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诗人,都可以为这个时代献上一份独特的“爱的礼物”。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