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王觅 罗建森 时间 : 2025-05-07
分享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的精神扎根岗位,成为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劳动变革,新时代作家以敏锐洞察力捕捉实践中的新特征,用细腻笔触刻画劳动者的新面貌,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的蓬勃景象,彰显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和使命担当。
无论如何“新”,关键还在写好“人”本身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9年,作家黄传会开始进行航天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5年里写下《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中国北斗传》《火星,我们来了》3部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大量航天人。航天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攻克科学难关,虽然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他们身上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始终未变且十分鲜明,他们的家国情怀也更加浓郁,这是他感受最深也最想在创作中重点突出的方面。
黄传会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质生产力必定呼唤和孕育新的劳动者。无论是哪个领域、哪种形态的劳动者,他们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如果说作家笔下的劳动发生了变化,那一定是因为劳动中的“人”发生了变化。黄传会说,作家要无限贴近自己的写作对象,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写普通劳动者还是高精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写作的关键还是在于写好‘人’本身,写出他们在行业里如何奉献和奋斗,写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动人品质,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举例谈到,科技题材报告文学往往具有很高门槛,“但不能因为它难就放弃,作家一定要写出‘难’在何处,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现他们身上有信仰的人生境界、‘国之大者’的格局和视野”。
近些年,作家丁晓平始终在探索如何用报告文学的视角写好那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动人故事。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聚焦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呈现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核电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秦山核电从“零的突破”“世纪跨越”到“国际接轨”“零碳未来”的发展历程。“这本书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知识挑战,也是一项文化使命。”在丁晓平看来,自己既要写下秦山真实的发展历史,也要记录下动人的秦山人文精神,文学创作尤其要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人文精神和建构社会价值的“史记”。秦山核电站在建造过程中,解决“卡脖子”、丢掉“洋拐棍”,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力回答了如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和时代命题。他表示,以文学的名义记录核工业工作者的劳动,是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也是向一代又一代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致敬。
勇敢走出舒适圈,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学生”
作家李春雷说,新时代的新型劳动者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劳动者,这其中有一种“内质上的新”,这是作家需要敏锐捕捉、书写和呈现的对象。“比如农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种田养家的农民,也不只是外出打工的农民。现在许多青年农民懂科学、懂市场、会直播,知识构成、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李春雷认为,作家一定要勇敢走出创作的舒适圈,主动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节奏,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拥抱新质生产力,让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学生”。不仅如此,要真正深入劳动者的生活,从“小”处着眼,从“大”处着笔,写下既生动感人又深厚宽广的时代画卷,书写科学技术赋能劳动发展的新气象。此外,要拥有新的思维和新的创造,以文学的方式理解新的生活、新的劳动者。
有感于故乡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家陈应松2019年着手田野调查,2020年开始写作,历时两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天露湾》。这部小说围绕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葡萄种植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勤劳勇敢、敢于创新的新型农民形象。对此,陈应松感慨道,现在的农民需要懂很多知识和技术,比如养鱼要学习各种鱼类知识,包括鱼类管理、疾病防控、饲料喂养等。种植更是如此,无论种大米还是种棉花、种葡萄,都需要用科技来推动。“有一种说法:每一颗葡萄都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它不是过去我们想象的那种农耕时代施点肥就能自然生长的葡萄,而是高科技农业成果的体现。为此,农民们需要学习很多技术,他们真的很不容易,非常伟大。”
陈应松说,对于作家而言,田野调查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只有真正到田野中、到生活中去,才会真切地感知到农民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大地不会老去,生活之树常青。我写《天露湾》这部作品,就是为了讴歌土地、赞美农民。农民在这个时代不仅创造了幸福,也创造了一个个关于种植的神话。”
尊重劳动,弘扬劳动创造价值的主流价值观
新大众文艺视野下,劳动者形象有何新变?作家应该如何把握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新的视野、新的经验、新的理解塑造正在涌现的劳动“新质”?这些都是作家老藤在创作中始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从草明的《火车头》到邓刚的《八级工匠》,任何劳动者身上都有时代的深刻烙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文学上的投射,对此老一辈作家已经作出了成功探索,给当代文坛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新时代,如何塑造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的劳动者?老藤表示,应该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时代与观念的关系。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作家和所书写人物的观念却沉浸在过去,无休止地渲染怀旧、手足无措的窘迫感,这种两者不能同步的情况,往往会让人物成为时代的“弃子”。二是主流和潮流的关系。主流是趋势,而潮流却在不断变化,处理好两者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劳动、讴歌劳动者,弘扬劳动创造价值的主流价值观,摒弃那些轻视劳动、贬低和丑化劳动者的写作态度。三是继承传统与科技等时代元素赋能的关系。“我在创作长篇小说《北爱》时,让主人公既保持传统的工匠精神,又用科技、艺术等元素赋予其时代脉动,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塑造了苗青这一年轻立体的新型劳动者形象。”
作家杨沐在三亚南繁基地亲身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在农业育种中的广泛使用,“比如,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通过分子标记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力求精准育种并缩短育种时间。农业种植人员使用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有6个摄像头的智能机器人在棉花地里转一圈,能精准捕捉棉花的花蕾数、茎秆的粗细高矮等,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些亲眼目睹的现场,促使杨沐完成了报告文学作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南繁育种的生动故事,塑造了坚持不懈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农业科学家群像。
杨沐说,《南繁》中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不同、精神面貌不同,行为特点也不同。作家不仅要挖掘他们的故事,也要从中析出与众不同的部分,提炼出他们共同的精神特质。文学要坚持关注劳动一线,写出各领域劳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农业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工作生活方式、信念价值等,是我想观察、要体验、不遗余力去挖掘并以艺术手段呈现的,这是我始终不渝在做的事”。
如今,劳动场景早已从传统的田间、车间拓展到数字化、智能化等更为广阔的空间,不仅重塑了物质生产的方式,而且深刻改变着劳动者的精神图谱与价值追求。深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以崭新的人物群像传递劳动光荣、创造时代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动能,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写作者的光荣使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