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陈彪、何佳羽:红芳灼灼映山河——评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杜鹃红》

来源:湘见文艺评论   时间 : 2025-05-16

 

分享到:

2025年5月16日,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举行颁奖典礼并揭晓获奖作品名单,其中湖南报告文学作家尹红芳的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荣获本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该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7月出版,以江西瑞金为叙事场域,通过百名红军后代的个体叙事,将红色革命史与乡村振兴现实交织,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部作品以“杜鹃红”为意象内核,既是对革命先辈信仰的隐喻,亦是对新时代奋斗者精神的礼赞。

1.png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的作者尹红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毛泽东文学院签约作家、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签约作家、长沙市芙蓉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教育之光》《凤舞寿岳》等多部作品。作品获评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百道好书榜年度排名、“湘版好书”奖等。2020年被中国作协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这是一部重温红军精神的致敬之作,是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献礼之作,更是苍生百姓的生命之作、精神之作。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述红军后代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2.png

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作者尹红芳蹲点瑞金三个月,走遍瑞金十七个乡镇,走访了一百个红军后代,追寻在百年的岁月中,他们的祖辈如何初心不改,不以共和国功臣自居,甘为平民百姓而奋斗终身;他们作为革命后代,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光荣与梦想、奋斗与牺牲、成功与失败、毁誉与沉浮、圆梦与愿景、美丽与悲怆。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8568066096941678916&skey=@crypt_f17f82e4_a30fcc86404db1c6640ae066560f5a7e&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下载.png

历史与现实的双螺旋叙事

作品以“寻根”为逻辑起点,通过“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等章节,还原了瑞金作为“共和国摇篮”的悲壮历史。作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走遍瑞金17个乡镇,挖掘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的红色记忆。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史料复述,而是通过“一盏马灯照亮心中的路”等细节,将革命者的信仰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意象,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叙事提供了精神溯源。

在现实维度,作品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书中记录了钟美美等红军后代的创业故事:她放弃政府补助,创办服装加工厂和家庭旅馆,带动乡亲就业;刘先椿借助家电下乡政策成为电商致富带头人;朱胜江历经手术仍带领叶坪乡实现新农村建设突破。这些人物群像折射出革命老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逻辑,印证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实践转化。

诗性结构与叙事创新

《杜鹃红》的文本结构突破了传统报告文学的线性叙事,以“满江红”“长相思”“清平乐”三篇词牌名统摄九章,形成“意象—人物—主题”的三重嵌套。每章以“香樟树”“小马灯”等自然物象为引,既对应具体人物(如“香樟树”章中的华屋烈士群像),又承载象征意义(如“映山红”象征红色精神传承)。这种“以物载道”的写法,使历史厚重感与现实鲜活性在文本中形成共振。

此外,作者大量采用“口述史”笔法,通过主人公自述还原生活细节。例如,红军后代讲述祖辈“不以共和国功臣自居,甘为平民百姓”的价值观,既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距离感,又强化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这种“作者叙述+人物口述”的复调结构,赋予文本多声部的历史纵深。

精神密码的当代解码

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化密码”。书中人物虽未刻意强调身份标签,但其行动逻辑无不烙印着革命精神:刘志武拒绝贫困户身份,坚持自力更生;刘英历经情感重创仍投身乡村教育;华东林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这些故事印证了“红色基因”并非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动态的实践伦理——它内化为老区人民“坚韧”“担当”“奉献”的精神品格,外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行动纲领。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并未将红军后代神化为“道德完人”,而是如实呈现其“平凡中的伟大”。例如,刘永生下海经商致富后反哺家乡,朱胜江带病工作仍获“新农村建设先进”称号,这些“非精英叙事”消解了传统报告文学的“英雄崇拜”,凸显了普通劳动者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

文学性与社会性的双重突破

从文学性看,《杜鹃红》实现了报告文学的“非虚构美学”创新。作者以“杜鹃啼血,红芳满庭”的诗意语言,将历史档案转化为文学意象(如“黄米酒”象征传统技艺传承,“报春花”隐喻乡村生态复苏),使文本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感染力。同时,书中“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如通过“一碗牛肉汤”折射扶贫政策实效)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化,彰显了报告文学“见微知著”的文体优势。

从社会性看,作品紧扣“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通过百名红军后代的奋斗史,构建了“红色文化—精神动力—发展实践”的逻辑链条。它不仅是对“红色基因赓续”的文学回应,更是对“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精神脱贫”的深度思考。

“诗性非虚构”的文本策略重构红色叙事美学深度

尹红芳《杜鹃红》以“诗性真实”重构红色叙事范式,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间达成美学平衡。其美学创新在于: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审美对象,使革命精神具象为可践行的生活伦理,令乡村振兴升华为可感知的精神图景。

其一,历史真实的美学转译,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方法,将瑞金“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意象。如“华屋的十七棵松”以植物意象承载烈士群像,将冰冷史实转化为具象的生命符号;这种“物象诗化”手法消解了宏大叙事的压迫感,使红色记忆在细节中自然流淌。其二,结构美学的时空折叠,全书以“满江红”等三词牌统摄九章,形成“意象群落-人物谱系-主题图谱”的三维结构。每个意象既是叙事线索(如“红军渡”关联革命历史与生态治理),又是情感载体(“映山红”象征精神传承),更是时空坐标(“红五星”串联1930年代与2020年代)。这种词牌嵌套结构使文本兼具诗歌的凝练与报告文学的纵深,达成“词境”与“史境”的互文共振。

其三,语言美学的双重张力,作品语言呈现“质朴与绚烂”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以“太爷爷是红军,家庭一度陷入困境,但她不愿向政府申请补助”等口语化表达还原生活肌理;另一方面,用“杜鹃啼血处,自有红芳来”“红枫如旗帜,历史是丰碑”等诗化句式提升精神高度。这种语言张力使文本既具泥土气息,又含金属质感,形成独特的“非虚构诗学”风格。其四,伦理美学的代际对话,作品突破传统红色叙事的“仰视视角”,以“平视”姿态解构英雄崇拜。红军后代不再是被凝视的道德符号,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钟美美“自力更生办厂”彰显市场经济伦理,朱胜江“带病工作”体现职业精神,刘永生“下海反哺”展现现代公民意识。这种“去神圣化”书写使红色基因转化为可实践的当代伦理,实现革命精神与时代价值的伦理对接。

其五,生态美学的隐喻系统,文本构建了“红色-绿色”的象征网络:“香樟树”象征革命者坚贞,“油菜花”隐喻平凡生命价值,“黄米酒”暗喻奋斗历程,“报春花”指向未来希望。这些生态意象与“乡村振兴”主题形成互文:当红军渡口成为生态旅游点,当烈士故居变为红色课堂,革命遗址的“再功能化”过程被赋予生态美学内涵,揭示出“红色基因-绿色发展”的深层逻辑。其六,接受美学的情感共振,作者通过“苦难叙事”与“荣耀叙事”的并置制造情感张力:既书写红军后代“老年失子”“历经手术”的个体创伤,更强调他们“拒绝贫困户身份”“带领村民致富”的集体荣光。这种“悲欣交集”的叙事策略使文本超越简单的“忆苦思甜”模式,在痛感与快感的辩证运动中,激发读者对红色传统的现代认同。

红色基因的当代性书写

《杜鹃红》的价值,在于它以“红色基因”为纽带,将革命史叙事与乡村振兴叙事熔铸为统一的精神谱系。尹红芳通过百名红军后代的“微历史”,揭示了“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深层逻辑,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范本。当“映山红”的意象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重新绽放,这部作品便超越了地域叙事,成为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传承的文学见证。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陈彪,曾获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授予“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度达人”称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湘见文艺评论》执行主编。 艺评署名文章撰写刊发30万余字,其《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湖南评协这六年:深扎在三湘 评论有力量》等艺评作品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发表,“中国文艺评论网2019年度热门评论文章TOP20盘点”十五篇目《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入选TOP20盘点,其艺评文章先后刊于《中国民族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艺志愿新媒体、《湖南日报》、湖南文艺网、新湖南、红网、《平潭时报》、《财富地理》、《艺术中国》、《创作》、《长沙晚报》、《张家界日报》、《团结报》等主流刊物和媒体。


何佳羽,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群文学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音协少儿音乐学会理事。长沙市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墨陌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论文《浅析长笛独奏曲<幽思>及贺绿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荣获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贺绿汀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乐评文《乐韵词心,江上如此多娇》获得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与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我们的新时代”青年音乐评论大赛优秀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