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时间 : 2025-05-21
分享到:
在人工智能重塑艺术生产方式的今天,舞台上的文学改编却逆势升温,成为当下演出市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话剧《人世间》即将迎来百场纪念演出;累计演出超600场的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以“十年巡演封箱演出”的形式彰显艺术生命力;继话剧、京剧等多个版本之后,陈彦小说《主角》被搬上舞剧舞台,引发观众热议。与此同时,改编自葛亮同名小说的话剧《燕食记》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改编自石一枫同名小说的话剧《一日顶流》也将在北京人艺上演。一系列文学改编的实践,拉近了文学与众多艺术形态之间的距离。
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学改编为何受到包括戏剧在内的各艺术门类的青睐?文学作品中那些沉淀着人性深度与时代肌理的叙事,如何在台词的张力和舞台的光影中实现跨媒介的价值转换?围绕“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这一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与从业者。
改编的背后是文学的蓬勃生长
文学改编一直是戏剧创作的重要路径。相较于完全原创的剧本,那些经过文学沉淀的故事自带扎实的人物根基与命运脉络,就像给舞台创作预先埋下了种子。这种创作路径不仅能夯实作品的精神内核,更让戏剧在起跑时就带着文学基因。好戏剧与好文本从来都是骨肉相连的,文学改编让二者在舞台上血脉相通。
“改编,本质上是新文本对元文本的二度创作,是不同艺术本体间创新性的转换。在艺术转换中,要力求焕发新的审美光彩,传递给观众新的美感。”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文学阅读的魅力,在于文学语言触发的阅读和想象的乐趣,读者借助文字媒介,依靠想象力的参与,对艺术形象和故事场景进行再创造,自由而充满个性。观众在剧场的“戏剧阅读”则是在演员现场表演的公共艺术场域中进行的,它以表演为中心,综合舞美、灯光、服装、道具、音响等多种舞台手段,立体且具象。影像或舞台艺术的魅力,除了剧本台词的文学性,还要借由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表演功力来展示。“改编和原创一样,艺术家只有把心紧贴在大地上,才能听到大地心跳的声音,才能让改编后的作品抵达观众心灵最柔软的深处。”毛时安说。
大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这直观体现了文学作为“母本”的核心性、基础性作用,印证了文学是其他艺术形态创新创造的本源。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谈到,在艺术观念和时代审美不断演变的今天,尤其是在现代传播格局下,文学多形态改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文学改编背后不仅体现着文学‘母本’作用的持续彰显,是文学与众多艺术形式间的深刻关联,更重要的是,改编已成为丰富文学内涵、扩大文学社会影响的有效方式。在改编过程中,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呈现,我们能看到文学的蓬勃生长,看到文学对不同艺术形式创造力、想象力的激活,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破解从文字到舞台的转化难题
文学经典的跨媒介重生,开始于从小说文本到戏剧剧本的艺术转换,形成于舞台空间的创造性重构,关联着改编者的文化积淀、时代洞察与艺术理念。
“翻看中外戏剧史就会发现,不论是莎士比亚、契诃夫,还是老舍、曹禺,那些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品,都是先有扎实的好剧本打底子,再通过舞台二度创作立起来的。”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出监督、制作人李东看来,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把“双刃剑”,“改编就意味着创作者既要依托原著积累的受众基础与精神内核,又需直面从文字到舞台的创造性转化难题。关键在于如何从文学富矿中精准提炼‘戏核’,并通过戏剧语言的独特性赋予其新生”。李东表示,戏剧改编的核心在于以原著为根基,用舞台艺术的独特语言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就像《红玫瑰与白玫瑰》,“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框架,采用‘两个振保、四朵玫瑰’的结构,通过玻璃通道切割舞台空间,将原作中的情感表达与身份困境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与戏剧冲突,通过创新形式让文学内涵穿透时代,抵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改编凝聚着改编者的创造力,许多文学经典正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改编者手中,被赋予多样的艺术面貌,并从多种角度开掘出新的潜能。胡薇认为,真正成功的改编,不仅要展现原作的特点,更要具备深化原作立意的能力。“改编若想将原作的精神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注入改编者的独特想象与创造性处理,穿透原作表面的情节性,发掘、体现甚至深化原作对生活的本质认识,进而表达出改编者富有创意的阐释与演绎。”
改编本质上是与作品的深度对话
随着《千里江山图》《北上》《宝水》《回响》《谁在敲门》等在新时代涌现的优秀文学作品陆续或即将搬上舞台,新时代文学的创作成果正在为今天的舞台艺术打开新的叙事空间,孕育新的创造可能。而众多文学改编实践形成的创作趋势与演出景观,在提供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的新型舞台叙事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的文艺生态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滋养。
“戏剧改编的生命力,在于让文学经典与当代精神产生‘对话’。”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王炜观察到,当下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不再一味追求对原著的“忠实性”表达,而是涌现出更多新视角、新样式与新体验。他谈到,随着青年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市场对改编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制作出品机构基于演艺市场与产业发展的考量,对改编寄予了更多期待,这一趋势甚至延伸到对经典戏剧的改编与复排中。他认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形象种子”是戏剧改编的根基,无论采用“忠实性”改编还是“对话性”创作,都需以提炼原作的“形象种子”为核心原则,并按照戏剧规律重新进行结构。
改编本质上是与作品的深度对话,是怀着敬畏之心去理解、消化并重塑作品的过程。正如毛时安所言,改编者必须像匠人琢玉般潜心钻研原作,在字里行间细细揣摩其精髓,既要保留原著的精神脉络,又需根据舞台特性进行艺术创造。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实则是赋予作品新的生命维度。“改编不是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通过新的审美视角,让经典故事在剧场里绽放出新的光芒。真正成功的改编,既能让老读者在熟悉的叙事中触摸到新质感,也能让新观众透过创新的舞台语言,感受到原著穿越时空的思想力量。”
今天的文学,不再固守纸质文本的单一形态,而是流动在舞台、银幕与数字终端之间,以多元的呈现方式延续其精神血脉。改编热潮的背后,是创作者对大众文化需求的敏锐回应,更是文学性在不同艺术维度持续生长的印证,它使舞台叙事获得了更丰沛的思想质地,也更加确认了文学在这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