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生态文学 时间 : 2024-10-08
分享到:
主办并参加过多场读书分享会,也同一些文学大家一起畅谈过读书感受。可像在大灵山上举办的这种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如此和谐的读书分享会,还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初秋的湖南,还沉浸在夏天的状态中没来得及褪去炎热的外衣,只是晚上有了凉风习习。90岁母亲的保姆因病住院,陪同母亲的责任自然就由我来担当了。而我们分会计划在湘西自治州大灵山举办读书分享会的日子一天天的临近,心里还是有一些着急,我这个秘书长要是甩手不参与,会不会让人失望?苍天眷顾我这个有心人,在夫人朋友的介绍下,新的保姆适时登场,母亲见后非常满意。安排好一切给保姆后,我马不停蹄地乘高铁向龙山县进发。
把一场生态文学分享会放在龙山县,是因为龙山县对生态文学非常重视,并且有一位热心于生态文学事业的尚勇老师。他多方呼吁,积极筹办,促成了这次活动。在龙山这个文学基础较好的地方,由当地承办的“大灵山杯生态文学散文大奖赛”也在此时评选颁奖。更值得振奋的是,为推动龙湘西生态文学发展和提升,我们还在大灵山创建了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希望通过基地来培养更多的生态文学爱好者,挖掘湘西自治州丰富的生态文学写作资源。
大灵山,一座原生态的秀美大山。它是酉水水系和澧水水系的分水岭,四水之一的澧水水源地就在山脉东南侧。大灵山脉山峦叠嶂、挺拔俊秀,其主峰万宝峰独揽群峰,这里峡谷幽深,绝壁孤峰,溪流蜿蜒,卓然秀丽。山峰上的巨大成排的风电群组,使群山起伏的大灵山脉更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气象。“青山绿水新湖南”生态文学阅读分享会暨大灵山杯生态散文大奖赛颁奖仪式在这青山之中的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拉开了大幕。
在这茂盛绿林之下,在这鸟语和秋风之间,一批生态文学爱好者走上颁奖台。他们用心用真情奋笔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火一样深情。他们讴歌生活,畅谈眼前的美好环境,宣传家乡的面貌新颜。那《遇见洛塔》的情谊,那《大水井万岁》的思念,那《天眼潭边》的对话,将我们带入了朴实、自然、向往的情境之中。
大灵山生态文学基地的揭牌仪式上,当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领导将白底绿字的牌子交到龙山县大安乡领导手上时,我看到了一双微微发抖的手和含泪的眼睛,激动的心情在他脸上可以看到。这接下来的可不只是一块牌匾,而是一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一颗对大灵山和家乡山山水水热爱的心。这块沉甸甸的满含希冀的牌匾挂在大灵山之中,是多少生态文学爱好者的信任和重托。接下来是责任,是目标,是一种荣誉。当年红军在这里建立根据地,而今这里又将是一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学创作的根据地,质朴而热忱的人民,在这里继续将红色基因发扬光大。
动人的部分还有生态文学作品的分享,活动邀请了两位大湘西的本土作家,张雪云女士和张远文先生,他们都是沅陵人,想起沅陵就想到“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这是个人杰地灵,文人辈出的地方,沈从文就曾在此地停留观景写作,影响了一代代沅陵人的写作热情。这次分享的就是他们的新作品,张雪云女士的《青寨》,用细腻的文字书写了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村庄,她带你回到小山村,与那些朴实善良的人一起感受宁静的生活、平凡的美好。张远文先生的《河流在人间》,从点到面,从历史到现在,把自然美学和人文意境完美结合,勾画出一个包罗万象的沅江两岸自然生态全景图。分享会上,两位作家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叙述了自己写作的内涵和外延,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打动了大家,将在场的近120人带入了笔下的意境中。大安乡乌鸦河九年制学校的4位美女老师深情朗读,将整场分享会带入了高潮。她们分别朗读了《青寨》中的《最初的尘埃》,《河流在人间》中的《瓦乡人家》,以及本次征文大奖赛的《遇见洛塔》《天眼潭边》;朗读者们的语调错落有致,内容跌宕起伏,特别是中间有片段用湘西语朗读时,一种亲切、感动、乡土的味道在大灵山中回荡,仿佛让我看到了文字中的那位老人、那座山、那双朴实的眼睛。分享会后,大家排队请两位作家在作品上签字留念,有老人,有学生,有政府工作人员,大家表达着发自内心对写作者们的尊重,对生态文学的热爱,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渴求。有的读者还没等签名结束,已经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来。这时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欣慰,生态文学方兴未艾,在群众中有着不可小视的魅力和的发展空间呢。
作者简介:
凡德元,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