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赵卫峰(白族) 时间 : 2025-07-02
分享到:
一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多民族诗歌,从传统纸媒到已然常态化的网络,多路径交叠的采撷,更能凸显当下的鲜活现场,映现出多民族诗人如石榴籽般相融互嵌的创作现状。《中国少数民族诗选》(以下简称《诗选》)立足于整体性视野进行横向取样,具有现实意义。
民族诗歌该写什么和怎么写,始终是可研究的话题。诗歌的变与不变关乎个人与族群、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多种变量。新时代各民族诗歌创作多种多样,文本充满创造性努力,这也保证了《诗选》的整体质感。
在农牧业文明、工商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间,或者说在景观社会、大众文化、媒介信息和智能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分界或断裂。在当下,多民族的多声部吟唱既包含地域文化的现代性审美,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意性还原,以及对时代气息的细腻感受与书写。
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是诗人的自我意识明显强化。各民族诗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言者,他首先是自我存在的思考和表达者。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关心与自我关怀同等重要。从个人性到多样性,诗人对现实环境及种种情感、生与身的体验过程,其实也是群体精神文化的具体映照。
二
民族及民族文学研究近百年来收获丰富,民族诗歌作为话题仍有较大空间。各民族早期诗歌文化相对属于稳定性传统路径,拥有共识性的认知体系,创作与批评时常也默契于特定的意义表现。当一茬茬诗人逐步置身时代现场,汇入更为复杂的传播环境,难免会与“原地”和“民族性”有所距离而失却辨识度。这种困窘将长期存在,亦是与机遇同在的挑战。而推陈出新始终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新,指观念也包括形式与语言的适当翻新,井水河水海水各有千秋,各有风姿的主体性视角与情感可以刷新现实与记忆,为自然及乡土赋予独到的诗意。
自古以来,诗歌对于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就是悠远的精神“指路经”和文化旗幡,其创作、传播及接受有着不同路径与时差,大方向则是共识性的,它终会靠近文化、文艺、文学的“共同体”,融贯之后又开枝散叶。由此亦可说,越人歌、格萨尔或楚辞其实从未停顿,从不只是孤岛独峰般只属于当时当地。从《诗选》中亦可见,各民族诗人的自我创造、身份认知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都从容且丰富,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学资源的汲取与消化,体现为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基础上的革新。
三
从音乐类的歌、说唱类的谣到歌诗联合,再到现代意义和文学性层面的汉语新诗写作,这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文明链条,是具有非物质属性及活态存在特征的精神传奇,也是各民族诗歌成熟渐显的过程。就《诗选》看,很多作品均呈现出具有现代特征的新经验、新表达,各族优秀诗人正稳步迈向当代汉语诗歌的高峰。
全球化、数字化、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等各种“化”的现实交错,是所有作家诗人共同面临的背景与环境。近年来,各类语言甚至包括外语在内的多类型写作实践渐多,也给民族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参考。
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经过了岁月检验。它是中华文化传播与认同的主干载体,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合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时空制约,改善了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种种。作为文化实践者的各族诗人当然也是敏锐的感知者和前行者,他们的涌现及其意义在于自觉转型,合流于主流之中,二者在多元交融中互哺,推动各民族文学及诗歌文化生态得到互鉴更新,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诗歌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汉语言文字保障了其传承与创新的连贯性。汉语或普通话本身也是多元化的聚合,正如《诗经》和《离骚》至今还在传递中国诗歌中的人文精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兼容并包,促成了诗歌文化在不同时段的生机与辉煌。及至西学东渐、新诗勃发,中国诗歌始终在兼收并蓄、流变融通中开拓,各民族汉语诗歌正如此理。换言之,各民族诗歌传统相对维系了本民族的民族性及历史文化,各民族的汉语诗歌则共同维系着中国诗歌文化传统特性及整体性,二者合力共建了新的历史时期下的中国文脉。
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诗歌文化传统的国度,诗歌让“时、地、人”形成了某种精神共同体,让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诗人相认,其认同共建并促进了汉语文化的丰富与完善。各民族诗人对汉语的创造性运用,拓展了汉语的文化视野及现代化实践,亦对民族文学有创新性充实。
四
现当代民族诗歌经过多个历史阶段,每个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转型。转型并不意味着截断。时代与社会的进步,促使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与网络伴生的写作者在文学界占比甚众,他们已不再局限于写作的种种既定规约,或者说在写作中,不时体现出对语言才能的自我证明。当代各族诗人的语言方式明显繁杂多维,较多使用包含古典意趣的书面汉语,以及方言、戏剧、俚谣的杂糅。杂糅是技能也是力量,是诗歌在数智时代的“跨界”动力与多文化碰撞的结果。相较而言,年轻诗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借鉴更为充分,其写作的主体性与语言个性也更为明显。在完成对城乡经验、情感经验、阅读经验的理解与融通之后,“00后”诗人将会达到诗意认知与艺术超越的新高度。
《诗选》虽然是管窥式的,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当代民族诗歌表现的多样性、民族文学与汉语言的活态关系。选本的推出既是补缺,也是提醒,提醒写作者在坚持并更新民族性、地方性精神的同时,也要不断与传统对话、与历史对应、与现实环境对接,每一语言个体的自我完善始终是关键,也是构建“语言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诗人、《中国少数民族诗选》主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