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80后青春写作终于“交卷”?《浪的景观》里有什么样的“干燥美学”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时间 : 2023-09-19

 

分享到:

“在文学史中,80后写作成为一个现象,但很少讨论到具体的作品。《浪的景观》出来以后,我感到我们这代人或许终于‘交卷’了。”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纪之交的风景与记忆”《浪的景观》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如此评价。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浪的景观》收录周嘉宁2019年以来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再见日食》(2019)、《浪的景观》(2021)、《明日派对》(2022),从“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以扎实、节制的叙事,勾勒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内心。出版一年来,《浪的景观》已重印三次,近期入选平遥电影节与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合作的“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

在《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看来,《浪的景观》是有些“挑”读者的作品,“不是任何时刻都能进入,需要一个契机”。这部作品情节性并不强,却很抓人,一旦读进去,周围的人和事仿佛都退场了。岳雯还发现,周嘉宁在小说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干燥”命名一个个时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干燥美学”。“小说里的人有无所事事的勇气,和敢于一事无成的勇气,有松散又有一致性的社团感。在上海这样一个潮湿的地方,当周嘉宁用‘干燥’命名这些时间和画面,其中蕴含着她对生活、对自我的某种想象。”

“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2020年,《浪的景观》首次发表时,周嘉宁在创作谈中就用到了“干燥”二字。《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表示,青春小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浪的景观》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是一部“很好的青春小说”。他想起海明威写过一部短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青春就是这样“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在小说中,被清理、被反思过的过去,比日常生活更为动人。周嘉宁一直致力于书写干净明亮的地方,同时,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使用有效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认为,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周嘉宁的小说达到了越来越平衡的状态,提供了新世纪的一种新的“感觉派”,“这个感觉中有历史性、有思想性,但最终是文学性的。”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说,有风才有浪,风是时代风气,也是个人风格,而浪则是一种塑形的过程,塑造新的结构和形态。他同时提醒,要对过度怀旧保持警惕。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直言,《浪的景观》里的“世纪之交”仍然略显单薄,“在我们亲身经历甚至是周嘉宁这一代人成长最关键的时期,除了那些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事,还有很多在我们的记忆中过滤、忽视掉的东西。它们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进入未来的小说?当我们不断回望这段记忆时,还能从中发掘出什么?这可能是周嘉宁的小说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景观非常重要,但我还是觉得一个真正的作者、一个真正身处这个时代中的一员,要进入风暴中心,成为风暴本身,成为景观内在的核。”《上海文化》编辑木叶引用一句诗“用一支浆拨动海洋”,“海是无比辽阔的。上海是海,中国是海,地球是海,宇宙是海洋,一支浆如何拨动海?需要作者洞察将被你拨动的海洋、世界、时代,从而诞生更壮观的文学。”

对《浪的景观》,周嘉宁自己的定义是一场21世纪初的考古。“只有当生命经验有了累积的层次以后,一个人才会回过头,回到某一个时段的考古层。周嘉宁以前也写青春,但当你在青春的时候写青春,和你已经不再是青春的时候写青春,是非常不一样的,原因正是有了累积的层次。它既是个人经验的考古,又和时代、社会、城市变化连在一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提到,这场研讨会的参与者多是周嘉宁的同代人,甚至还有更年轻一代的评论者,如复旦大学历史系在站博士后吴天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李琦,“大家的生命经验里有共通的部分,也有差异之处。共通和差异交织在一起,或许可以更深入、更深切地看待《浪的景观》这部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