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诗史”追求下的国殇悲歌

来源:周会凌   时间 : 2017-04-28

 

分享到:

  作家罗长江多年来致力于长篇叙事散文诗创作,其力作《大地血殇》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堪称这一领域的重要艺术成果。

  一、跨文体写作意识中宏阔的精神格局。

  罗长江“大地系列”长篇叙事散文诗体现出一种自觉且鲜明的跨文体写作意识,可以说是关于散文诗“怎么写”与“写什么”的双重突破,丰富与增强了散文诗的文体样式与文体表现力。

  在“怎么写”方面,主要体现为对文体样式的创新。罗长江将散文、自由体新诗、小说、戏剧、纪实文学、民间歌谣等诸多文学艺术体裁的元素融为一体,而又不失散文诗的主体风格。而在“写什么”方面,过往我们所见的大部分“散文诗”往往体裁小巧,且专注于表现个人性情,是个人灵魂在诗意洋溢下的高歌或浅唱。但创作者的精神格局决定了作品的气象,这就是为什么是鲁迅代表了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罗长江在坚持诗性原则下,让散文诗承载更为丰厚与沉郁的主题,诸如战争与和平、铭记与遗忘、人性与生态文明等,从而让作品变得厚重,显现出雄健的气魄和宏阔的胸襟。这一点在《大地血殇》上体现的尤为突出,读者感知到的是作家在浓郁诗性精神引导下再现历史演进的辽阔精神格局。作者用作品证明了叙事散文诗也可以写得如此沉郁顿挫、厚重大气!

  二,“诗史”追求下“血性”湘西形象塑造。

  《大地血殇》是一部正面呈现湘西会战悲壮历史的厚重之作,再现了一段凝重悲壮的“国家记忆”,体现出作者“以诗魂壮国魂”的“诗史”追求。

  此作塑造了不屈的中华民族形象,同时也塑造了红色革命历史中的湘西形象。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湘西”作为独特的地理、文化空间被书写时,已然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以“匪叙事” 的固化叙事模式来塑造一种“匪色湘西”形象。而《大地血殇》以一场为抗战阵亡将士招魂的民间祭祀活动为结构主线,将湘西会战全貌置于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中,展示了我们不屈的民族形象,也以对湘籍军士尤其是湘西民间人物的群像描摹展示抗战史中的“血性湘西”形象。如湘籍的名人军士有同盟会发起人之一陈天华、18军第11师师长杨伯涛、营长曹克仁等。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中对那些潜隐在宏大革命历史缝隙之中的湘西民间人物的书写,如成为号兵的锁呐客、替阵亡未婚夫尽孝的竹妹、纵身投江的“小桃红”、士兵歌手吴驼子、私塾先生刘忠臣、拒绝为日军带路的小学生丁先英、以生命为代价救助受伤飞虎队员的兄弟俩、湘西苗族子弟组成的苗子连等等,他们都为湘西会战乃至整个抗日作出贡献,他们就是梁启超曾经慨叹过的“无名之英雄”。正是这些湘人形象突显了更为纯粹的“血性”这一湘西地方文化人格乃至湖湘之地的整体文化人格特征,塑造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的“血性湘西”形象,这是对之前“匪色湘西”这一固化文学形象的突破,也是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的“湘西形象”强有力的正面赋形。

  三,巫魅想象中解放感官的写作。

  “湘西”是一个地理、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实体,是当代想像中所剩不多的神秘符号之一。因此书写湘西者必写湘西民俗,但这其中却呈现出一种“自我”与“他者”间的审美歧途。像沈从文的《凤凰》、《神巫之爱》、《都市一妇人》、《凤子》等篇中,也有对落洞、放蛊、辰州、巫术等神秘湘西民俗的书写,但其目的并非贩卖与展示一个民族区域与地域文化中的神秘因子来取悦读者与市场,其重点是以此表现神秘湘西的“背面所隐藏的悲惨,正与表面所见出的美丽成分相等”,是为展现“湘西”这一自己的精神母地的诗性古朴以及湘西人特异的巫性生命形态,从而将文学作为民族与区域文化的载体,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记载“诗意湘西”形象的民族志。

  《大地血殇》中有大量湘西民俗的展示,洋溢着神秘而又悲壮的巫风楚韵。如哭嫁、踩地刀、造牢镇邪、傩舞、下葬歌、跳殇招魂、引魂渡桥,还有对土家族“跳丧”、湘西“落洞女”的书写。此外,《大地血殇》是以一场为抗战阵亡将士招魂的民间祭祀活动为主线,因此战争中的将士与民众,《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等诸神,为湘西会战阵亡将士作法招魂的神巫,还有山鬼、亡魂一一登场,在作者飞扬无羁的想象中,人、神、鬼、魂相通,全文洋溢着屈原楚辞中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些极具地域色彩的湘西民俗与巫魅想象,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湘西地域与民族特征,这是对红色记忆中的湘西历史的诗意还原,更是为湘西地方文化性情——“血性”这一关键词而服务,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气,一种鲜活的存在,感受到区域历史生活的血肉和纹理,从而凸显出根于地方的文化性格与生活形态。同时,作者在坚持诗性原则下,将纪实文学、民间歌谣、戏剧、诗歌等融于一体进行超文本写作,真正实现了一种解放感官的写作。《大地血殇》中有屈原的《九歌》、林怀民的舞剧、还有“二人剧”与“多人剧”。此外,每章后附有链接、镜头、画外音,撷断湘西会战中最富有表现力与冲击力的片断来书写,如《最后一电》颇有电影特写镜头的效果,具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载湖南日报2017年3月10日

  周会凌,广东第二师院博士,青年评论家。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