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学课

谢宗玉:这个时代的文学抒写

来源:谢宗玉   时间 : 2015-09-15

 

分享到:

  先来定义。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这个时代是资本与商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图像数字传媒耀武扬威的时代,是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时代,是网络社交无孔不入的时代,是兴趣选择极度自由的时代,是道德伦理莫衷一是的时代,是纷繁科技将地球迅速陌生化的时代,是心灵感悟跟不上肉身体验的时代,是各方利益诉求无法达成和解、世界动荡不安的时代……

  显然,这个时代包罗万象。我们不妨笼统概括: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是个什么现状,将有什么前景,以及文学有什么样的抒写策略,的确值得我们探讨。

 

  一

  文学日渐式微。这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这种感受,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比得来的。与八十年代相比,现在的作家不再是这个时代德隆望尊的贤达,而大有沦为边缘人的趋势。现在的文学期刊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娱乐和精神产品,发行量动辄几百万份的形势一去不返。如果不注入商业元素,现在纯粹靠贩卖思想和性灵文字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这一点,不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可比,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样不可比。

  这种根植于经验的直观感受,无疑是把握住了时代的某些征候,但若要就此做出文学日渐式微的定论,恐怕还远远不够。几乎不需要做专门的统计,我们凭经验也可以得出另一番与之不同的结论。

  其一、这个时代作家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只不过是因为庞大的作家群,和其他新兴领域的名人,一起瓜分了八十年代单纯由少数作家掌握的荣耀和利益,才使得那些老作家们感觉来自民间和官方的“恩宠”少了。

  其二、这个时代由文学导致的资本运作和利润衍生,远远超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不过在蛋糕分配的时候,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作家们分到的蛋糕实在小得可怜。尽管如此,依靠文学及文学产业过上幸福生活的,仍大有人在。只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把年,现在依靠文字过上幸福生活的,很多已不再是八十年代那些独享荣利的老作家了。

  其三、现在文学图书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不过现在发行的不再是文学期刊,而是自费出版的图书。现在的发行渠道,已不仅仅是邮局和书店,还包括朋友之间大量的互相赠阅。如果不妄自菲薄的话,从这些海量的自费图书中选出同样数量的文学作品,与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来一次集体大PK,我有理由相信,获胜的一方不一定是那些还残留着文革式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期刊。浩渺如烟的网络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文学期刊将不再是鉴定作品优劣的唯一裁判了。由于期刊发行量的衰减和稿费的羞涩,很多人将自己的性情文字不是付诸博客,就是直接结集出版。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混得显山露水,才不在乎那点可怜的稿费与版税呢。如果有人就此认为我对那些自费图书非常赞赏,只能说明他没明白我在说什么。

  那么,我在说什么呢?我是说,在海量垃圾式的自费图书中,也藏有不少金子,而这些金子的总和,很可能是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时代,大多优秀的东西被纷至沓来的信息给掩埋了。

  同样,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在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无法与现在的文学期刊相比拟。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以周晓枫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几乎把白话文写作推到了极致,他们运斤成风,字字珠玑,上穷碧落下黄泉,极尽精致与华美之能事,将五四以来兴起的现代白话文真正发展成了一种足以与古文言文并重的成熟文体。而此前的白话文作家,包括鲁迅和沈从文,在文字的造诣上,都不如她和他们。

  我这么说大家也不要激动,不妨翻开双方的书对照一下。鲁沈之文,在抒情和记叙时,读起来还不算太拗口(当然也不是那么流畅通),一旦转到说理文,里面就有大量的文白夹杂,汉语水到渠成般的节奏和气韵没隔几句就被打乱了。

  这不是他们之错,而是开创者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从熟稔的古文言文转向生疏的白话文,开创者们的尝试注定是幼稚的。然而没有他们的大胆尝试,就没有后来者的成熟抒写。

  就像尧舜时代并不是最清明的社会一样,那些兴起白话文运动的前辈们也并不是不可超越。现代白话文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存在巨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所以,除去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政治对文学的畸形钳制外,单从文字的质感和语言的美感来说,整体上,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不如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而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如新世纪的文学。

  当然,新世纪期刊文学也存在着不可原谅的缺陷,它缺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中的风骨和精气神,缺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中的痛感和真诚。数字时代,信息是多了,但体验却少了,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蜗居的写作者们只是看客,而不是参与者,他们制造出来的作品,注定得打上苍白的烙印。

  这只是我的个人浅见。我知道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只好求同存异了。

  那么,这个时代——也就是新世纪的文学是个什么状况,有些什么特性呢?

 

  二

  新世纪以来,有网络的参与,文学最大的特征,还不是文学期刊的衰落,而是网络文学的兴起。期刊的衰落,是缓慢的、不动声色的、温水煮青蛙式的。网络文学的兴起,则是迅猛的、大张旗鼓的、攻城掠地式的。

  借助网络,写作已没有任何门槛可言,仿佛是突然间,就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时代,论坛和博客都是发表园地,不需要编辑筛选和鉴定,我们的文字就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读到。在平面媒体时代,因为文字的竞技舞台搭得太高,能跳上去秀一把的,都是些“奇人异士”,号称是“文曲星”下凡,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而在网络媒体时代,处处江湖,处处舞台,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秀一把,这时放眼看去,人人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

  那是什么原故?按道理,迅捷的网络渠道,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当巨鲸大鲨般的文字披浪而来,惊悚的我们,更应该感到“前面有景道不得”才对?可真实的状况是,便捷的网络居然把我们困在了同事、同学、朋友等熟人的文字关系网中出不来。大多数人只把文学当成一种交际和娱乐的方式。以文学的名义,大家聚在一起,吃酒打牌,吟花赏月,谈情说爱。文学只是一块时尚的遮羞布,一件满足虚荣心的华服。只有极少数视文学为毕生追求的人,才会甩开这个关系网,把心中的文学大师当作自己经营文学的目标。炼字锻句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在修炼上乘的内家功夫,一日也不闲过。

  另一方面,由于对文字的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审美趣味各不相同,在高人眼中无论多烂的文字,便捷的网络都会及时给它提供更烂的人作为粉丝。而在与粉丝们的互相吹捧中,“舍我其谁”的感觉自会油然而生。实在找不到一个粉丝的文字,它的主人就会以串门夸人的方式,在别人的博客上到处留言。立竿见影,回访者很快就会鱼贯而入,不看文章,就把程式化的表扬回赠过来。这样一来,一个文学的小圈子又形成了。无数找不到粉丝的作者四处乱窜,就有无数个文学的小圈子在网络上形成。

  《射雕英雄传》里曾有这样的描述,黄药师、欧阳峰、洪七公等几个绝世高手论剑华山之巅后,豪情满怀地下得山来,却发现山脚下也有一群人斗得正欢,同样号称是“论剑天下”。如今的网络文学遍地狼烟,正是这种处处论剑的状态,人人都心存“老子天下第一”之念。而文学期刊上的真正高手,反倒被忽略了。有网络做伴的新世纪,关注文学的人的确多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关注自己的文字。自发表没有门槛后,原来的读者都摇身变成作者。无畏的审美水平,加上膨胀的虚荣心,让每一个喝着回贴的迷魂汤长大的写作者,都能找到自己与大师相媲美的优点来。而事实上,他们绝大多数人与大师的差距,一直都得以光年计,一辈子都莫想企及。

  文学商业化,是新世纪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稿费、版税、码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与商业挂钩仅有的几个关联词。到了新世纪,文学与商业的交媾复杂多了。策划和包装,成了文学的首要任务。《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本“资色平平”的图书,由于前期宣传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结果据说在大陆豪销了千万册。质量不再是传播的关键,资本在暗中操控了一切。“韩郭”现象其实也只是资本运作的成功范例而己,并不说明韩寒和郭敬明的写作能力优于其他同龄人。拥韩哈郭的读者以为是自己的大脑做出的选择,而其实只是无孔不入的传媒让他们成了“韩郭”的粉丝。以后的文学史提及曾经的文学现象,应该会提到“韩郭”,但说到八零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估计便轮不上“韩郭”了。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文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教化功能被逐渐淡化,文学的新闻性、商业性和娱乐功能逐渐被抬高。很多读者喜爱一本书,已不单纯是因为里面有标高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而可能是因为写书的那个人,或者因为书的包装设计,再或者因为这书在宣传发行时制造的种种噱头。精明的商人首先关注的是文章故事的可读性,以及它们是否能改编成影视。在影视的带动下,很多平庸的图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

  成功的作家不再一条道走到黑。他们身上的商业价值会被嗅觉灵感的经纪人挖掘一空。爆红的作家可以进军影视。编剧本,做演员,当导演或制片人。可以投身文化娱乐消费产业,打造系列时尚流行产品。可以投身广告业,做各种带“潮”产品的代言人。在五花八门的社会活动中,他们常被邀请充作嘉宾和评委。而韩寒另辟蹊径,居然成了一个一流的赛车手,这虽然跟他作家和“公知”身份无关,但他作家和“公知”的身份无疑会为全国的汽车拉力赛和场地赛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商业效应。自韩寒加盟车赛后,所有的韩粉们不管以前对车赛有没兴趣,现在都会把目光投过来。

  长篇小说的暴增和短信文学的诞生,也是这个时代文学的一个特征。与中短篇小说布局的巧妙、语言的雅致、情节的含蓄、主题的严肃、思想的深刻相比,后工业化时代的读者似乎更愿意读布局简洁、语言通俗、情节离奇、思想浅白的长篇小说。阅读不再是一项长见识、求真知的智力考验,而纯粹是一桩消磨时光、放松大脑、娱乐身心、促进睡眠的游戏。

  与此同时,短信文学凭着自己机智幽默、言简意赅、嬉笑怒骂的风格,从上世纪末,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短信文学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和它铺天盖地的接受群,使得它有着其他文学类别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在借助微博和微信,其势头更加凶猛。短信文学来源于民间,很接地气,是各行各业的人在冷暖人世中的灵光乍现、智慧结晶。它既是百姓发泄牢骚的传声筒,又是百姓舒缓怨郁的排解器。曾有一段时间,政府对短信文学颇为忌惮,以为牢骚太盛,会激化社会矛盾,有碍家国和谐。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短信文学虽然精确地勾勒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它却是以轻松幽默、点到即止、浮光掠影的方式编造和传播的,它不但不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反倒嬉皮笑脸地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给娱乐化了。它不明不白地成了和谐的工具。事不关己地读着短信,每个人都以为“施虐”的一方指的是那些权位高过自己的人,而自己和周围同自己一样平凡的人才是“受虐”方。而既然大家都在受虐,自己身上的那点“伤痛”也就无从说起了。在社会种种“怪现状”面前,人们已见怪不怪了。麻木的外表下,是逆来顺受到安之若素的心态。

  当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萌发,它们可能就是未来文学的若干发展方向。

 

  三

  或许我们已经发现,不管时代浮躁到了什么程度,不管严肃文学跌入到怎样的低谷,但总有一些人,天生就对汉字痴迷成魔,在汉字的艺术运用上有着自己标高的审美要求。

  白话文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了,但还有没有提升空间呢?当然有。汉字包罗万象的品格和博大精深的气质注定了它是没有高度限制的。

  更何况,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使得每个运用汉字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编排密码,那种焕然一新的美感,会常常让我们在翻开某本新书时猝不及防地撞上。好比形状不同的花朵能烘托出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来一样,个性不同的写作者,也打造了气象万千、斑斓多姿的汉语世界。只要汉人还在,汉语的变革求新就不会有停歇的时候。哪怕将来文字不再是主要的表达工具,仍然会有一批痴迷者,对它进行纯粹艺术上的探讨和操演。

  拿着工资码字的“专业作家”,已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内心中的“专业作家”肯定会永远存在。某些天赋异禀的写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同那些自娱自乐的写作者区分开来了,他们耽书成癖、煮字疗饥,愿意穷毕生精力,在汉语革新的道路上,铺就一块属于自己的砖头;愿意在汉语的花园里,培植出一朵从未有过的新花来。这些人,浮躁的时代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将他们忽略,但汉语的历史,终究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显要处。

  我们可以把这班写作者称作精英化写作。他们的抒写,既像是艰难的西天取经,也像是把文字机能发挥到极致的特技表演。没有神鬼莫测的语言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是做不到的。

  并不是所有自娱自乐的文字都不值一哂。在海量垃圾文字的制造者中,也有小部分人保持一种有价值的写作。这个,我在之前就说过。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就算信息便捷,彼此也有可能成为陌生人,不同的职业也把我们的心灵分隔在各自的孤独中。就像家猪虽然与耕牛同处一圈,彼此却并不懂得对方。这时会有一小撮对文字有着见性成佛般的敏锐、又没有打算走专业写作道路的人,本着对文字的轻度迷恋,细细叨叨地,把职业造成的困扰和孤独写出来,构成另一种形式的“类型化写作”。

  这样的文字,由于它题材的新颖性,心灵的独特性和叙述的亲历性,以及那种“闷骚”型语言,会获得一批不可小觑的读者。这样的类型化写作不但可以为各种心灵代言或存档,也为文学的丰富性添加了一笔宝贵财富。正是因为这样,精英化写作层中,也在提倡一种名为“非虚构”的写作。“专业作家”锲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将形形色色的人生和人性真实地表现出来。很显然,他们已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最大成绩的获得者,最终一定属于那些长期浸淫在那种生活中的“原住民”,而不是浮光掠影的“外来户”。

  有一个误区,认为文学创作只适合单干,不能合作。这使得很多码字高手都“死”在自己的技能短板上。语言好的,故事编不好。故事编得好的,不懂塑造人物。会塑造人物的,不懂得通过景物营造氛围,而会营造氛围,很可能没法升华主题。就这样,我们见到过太多差一点就成功了的失败作家。

  商业化的文学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创作的范本。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王国的巨大成就,更让我们看到了集体创作的力量。几乎没有哪个剧本,是一个人顺风顺水地独立完成的,基本上都是集体智慧的“补丁”。依此看来,想要在商业上取得更辉煌的战绩,未来的文学创作也完全可以抱团制造。各有特长、各具特色的几个码字人,组成一个文字工作室,葱姜醋蒜,点缀得恰到好处,把每一个作品打造得色香味俱全,给读者提供一顿心灵的“满汉全席”。

  精英文学的前瞻性、类型文学的私秘性、商业文学的群创性,我认为是未来文学可以预见的三种发展方向。可是,在图像传媒洪水猛兽般的冲击下,需要静品细读的文字,还能保持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吗?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表达,有没有可能完全脱离文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毕竟文字是半途杀进来的,它会不会半途撤离呢?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阅读图像比阅读文字要快捷方便得多。两个小时的电影带给你的心灵震撼,跟花两天甚至两周阅读的名著差不了多少。风靡一时的博客文学才刚刚兴起,很快就有没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视频创作当作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渠道,好些逐“潮”而生的视频一夜走红,文学图像化的时代俨然全面来临。而文字倒成了点缀。

  赶不上迅猛科技的步伐,又一味抱着文字不放的我们,会不会成为文字艺术的遗老呢?就像一百年前,北京城里那一群被政治制度无情抛弃的前清遗老?真有些担心呢。

  好在,就算文字不再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还有广泛的交流和记录功能。而就算它的交流和记录功能将不再被以后的人类所依重,但人类的语言总不会消失吧?文字是语言的根之所在,只要鲜活的语言不消失,文字的艺术性创造就永不会停歇。最多不过是那些文艺作品,不再会成为主流的消费品了,而只是图像或其他艺术的草稿或档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