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实现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双向奔赴”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辽宁康平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时间 : 2025-11-14

 

分享到:

康平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金遗韵、红色基因、乡土风情与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了富有活力的“卧龙湖作家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学现象,展现了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11月9日至11日,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辽宁康平,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老藤等文学名家来到这里,共赴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学嘉年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营造浓厚的城乡读书氛围。

“故乡对作家的文学滋养是无可替代的”

“文学的价值,源于作家的匠心创作,最终由读者来实现;文学的魅力,在于静心品读,也在于亲身融入与体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在致辞中表示,自今年9月起,中国作协创新开展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已先后组织作家走进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萨尔、河南西峡、云南弥勒、江苏昆山等地,所至之处,无不掀起全民参与的“文学浪潮”。此次活动走进康平,推动文学走出书斋、走进群众,成为县城街巷可听、可看、可感的生活风景。在作家与读者的对话中,文学不再遥远,而是化作亲切的讲述与真诚的共鸣。作家们走进县城,亲近读者的同时也照亮了作者,激活新大众文艺创作潜力,汲取地方特色文化养分,以文学笔墨书写县域故事,实现了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双向奔赴”。

陈彦和老藤的创作始终扎根故乡土壤,又深刻回应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活动现场,他们围绕“文学细节里的故乡”展开对谈,就故乡的文化基因如何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核心底色、如何书写故乡的小人物与时代印记、如何在熟悉的故乡场景中挖掘陌生化的文学张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彦谈到,故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源自儿时的故乡记忆,创作时它们反复在脑海回溯,这也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种记录。“故乡的石板房、茅草房等,都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我的文学从这里起步,想把故乡的这种烙印经过‘发酵’后传递给更广大的世界。”在他看来,要写好故乡,既要进去也要出来,只有离得越远、维度越多,才可能写得更好。陈彦同时表示,县城具有浓厚的烟火气,要写出县城的陌生感、异质化非常难,“只有做到对历史的洞穿、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预见,才能写好自己的县域文学”。

“故乡对我来说是生命中的一块胎记,也是我的精神原乡。故乡对作家的文学滋养是无可替代的。”老藤说,离开故乡之后重新回忆故乡,可能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故乡总会给人以情感的羁绊。“其实不只是作家,每个人都应该回到故乡,找到精神的原乡,这样你的人生就不会有遗憾。”老藤表示,想写故乡的烟火,一定要有细致的观察。“比如炊烟、草木、昆虫等,细致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的一生同样精彩;当你发现这些不同,就会发现故乡的独特魅力。”

“文学给了我们向往和一颗向上生长的心”

此次活动专门走进卧龙湖作家创作基地,作家们与北京皮村文学组、卧龙湖作家群作家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分享了各自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也提出各自的困惑与期待。在这里,文学将大家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不同文学体裁成为写作者们铭记乡村、记录县城、走进城市的独特方式。

康平县小塔子村的文学爱好者周立巍今年起离开家乡在沈阳打工从事产前陪护工作。“离开家乡后,我深刻体会到故乡的意义”,在她看来,故乡和自己之间有一条无形的脐带,她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正是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勤劳朴实的人民给了我创作灵感,让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诗歌。”

北京育儿嫂施洪丽从小喜欢读长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让她深切共情,她从读书、追剧起步,走上了现在的文学创作之路。康平本地土生土长的“90后”作者费晓达则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从事工科工作的他喜欢悬疑小说,大学毕业后便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启了业余的创作之路。针对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困惑,陈彦谈到,文学是关于人的艺术,文学的书写不能只是情节的拼凑,更要真正走进人物、走进生活。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创作方式,最终都指向人的真善美,都是为了打动人心,表达作者对人的命运、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文学创作的方向始终在于内心,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最好的选择。”

交流中,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诗作,腼腆却又热烈地与远方来客们分享心中流淌的思乡之情。“中国作协一直支持普通人和基层作家的写作,这次活动让我们与名家交流对话,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北京家政工范雨素看来,在今天的中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游子吟”,但无论天南还是海北,真诚、情感与文学是我们共通的语言。北京服装店员小海动情地说:“文学给了我们勇气和底气、自由与光明,无论我们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文学都给了我们一种期待与向往、一颗向上生长的心,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以新的写作方式与视角介入文学现场

在康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锣的“文学市集”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市集分为主舞台区、期刊区、图书区、文创非遗区、读者互动区、书场小筑等多个板块,辽宁大学学生表演的《星空与半棵树》短剧和康平朗诵者自发朗诵的精彩作品片段在主舞台上演,期刊、图书展区汇聚了多家刊物和出版社的新作。互动区的文学问答、古诗词接龙及线上打卡活动,搭配打卡兑换文创的机制,让读者在颇具趣味的参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读者追着作者求签名、交流阅读心得的场景随处可见,浓厚的互动氛围和文艺活力在市集间不断涌动。

当下,“大文学观”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大文学观”实现了文学内涵的拓展和文学外延的扩大,有助于丰富文学研究视野,更好地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在以“大文学观与地域书写”为主题的文学沙龙上,作家穆涛、钟求是、陈仓、津子围分享了各自的体会、思考与期待。穆涛表示,今天的作家、评论家要提升思想的认识力,努力倾听大众的声音,同时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做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思考者和诠释者。钟求是谈到,传统的文学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得到拓展与更新,创作者要学习新事物、关注新话题,以新的写作方式与视角介入文学现场,以新的表达和书写展现人的创造力。陈仓说,文学“县”场蕴含着文学的神经末梢、文学的根,作家在这里能体会到真正的生活,走进“县”场、提倡“大文学观”也是对新大众文艺的呼应与诠释。在津子围看来,写作已成为他回报土地与故乡的方式,写作的过程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不同地域的写作经验中蕴含着共同价值,吸引着作家们不断去探索。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新大众文艺改稿会,《中国作家》编辑为20名基层作家进行分组改稿,助力他们提升创作水平。编辑们感慨道,这些来自小镇、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与文字是地方生活的生动写照,广大基层创作者用自己的笔书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这样的写作始终有着原生生活的粗粝质感,这是无可替代的。基层作家们表示,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创作思路,也更加坚定了用文字书写家乡的信念。

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同期举行,康平成为中国作协在辽宁省建立的首个文学实践点。活动期间,作家们还前往康平县西关屯乡“北村”,与当地村民和戏曲表演者座谈交流,挖掘乡土创作素材;走进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开展东北民俗考察和生态文学实践等活动,为地方文艺繁荣和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的文学动能。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康平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辽宁省作协承办。辽宁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兼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任长海,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志寰,康平县委书记王铁利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副主任盛敏,《中国作家》副主编梁飞等出席活动。活动开幕式由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主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