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湖南作家余红“岳麓讲坛”开讲

来源:湖南大学   时间 : 2025-10-23

 

分享到:

10月22日晚,湖南大学“岳麓讲坛·艺术与人生”总第1056期在逸夫楼开讲。本期讲坛由著名艺术家陈飞虎教授主持,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余红担任主讲嘉宾,以“洞庭人家与我的艺术人生”为主题,为现场400多位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听众中有湖南大学的师生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爱好者,还有来自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国际友人。

78fcd1e25b49af2b1561ba5574c197f3.jpg

深情回望:标题背后的故土情怀

余红首先讲了“洞庭人家与我的艺术人生”这一讲座标题的由来。她表示,今年五月,其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岳阳人,余红从小生长在洞庭湖畔,洞庭湖的脉搏早已融入她的生命之中。她深情地说:“在《洞庭人家》这部小说中,有句贯穿全文的话‘浸湖水太深离不开’,我在外地二十多年,但这湖水始终牵引着我的方向。”这个标题是她对家乡记忆的自然流淌,是游子对故土的一种深情回望,更是她个人生命经验在文学、艺术世界中的一种升华。

魅力洞庭: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余红眼中的洞庭湖不仅是一片生态宝地,更是承载着深厚湖湘文化基因的精神原乡。她说:“洞庭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术盒子,芦苇青青,鱼帆点点,小时候每一次出湖,都是一次游览湖光山色的好机会。”她还引用了屈原、李白、范仲淹、杜甫、刘禹锡等文人墨客的诗句,阐述了洞庭湖在历史人文中的重要地位。屈原以《九歌》赋予其神话般的浪漫底色,李白在此赊月色、买酒白云边,挥洒出超凡脱俗的仙气;范公的“岳阳楼记”叹“衔远山,吞长江”,将个人襟怀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杜甫则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将家国忧思融入湖天浩渺。刘禹锡笔下“白银盘里一青螺”的静谧秋月,更以山水诗意境定格了湖光山色的灵秀。

文学力量:记录与推动乡村振兴

《洞庭人家》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样本,在记录与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余红介绍,小说以宋氏家族三代人的奋斗史为轴,细腻呈现了洞庭湖区从传统渔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轨迹。

她指出,小说中洞庭镇人从靠湖吃湖的资源掠夺到洗脚上岸创业、养湖护湖的转变,体现了湖区人内心的生态觉醒,意识到“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同时,以宋明泽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以小家带动大家兴业致富,共同谱写了湖区劳动者的集体史诗,为“湖乡巨变“提供了精神范本。

余红说“艺术如同流动的江河,既是悬挂在卢浮宫墙上的油画,也是菜市场吆喝的旋律,它无需分类,因为每一份真诚的创造,都是人类对美的独特注解。诸如小说中八仙妈的姜茶、渔渡粉等美食都是烟火日常中的艺术人生,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使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时代启示:给年轻一代的思考

余红认为,《洞庭人家》所讲叙的洞庭故事,能给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带来多方面的思考。在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跃迁方面,小说中“90后”村官直播卖蟹、电商营销的场景与祖辈摇橹撒网的剪影形成时空重叠,启示年轻人在拥抱科技知识的同时,要珍视传统智慧中“上善若水”的生态哲学。宋明泽从退伍军人到企业家的蜕变,则展现了“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其三次创业、一次入狱的经历,为面临职业选择的年轻人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时代拼搏精神。

此外,宋家三代从“围湖”到“护湖”的生态演进轨迹,构建了人湖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警示年轻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需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余红希望年轻一代能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力量,理解传统、观照现实、面向未来。

创作启示:现实题材文学的新路径

《洞庭人家》为当下现实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文学重写历史”的美学实践,以洞庭湖为“时空体”,将治水抗洪、企业改制等事件转化为审美客体,在“水的涟漪”中凝练民族精神。

她认为,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要扎根地域特色,构建文化标识,如《洞庭人家》将麋鹿、江豚等自然意象与渔歌号子等人文符号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水乡美学”。同时,要实现生态书写的现代性转型,将环境保护议题转化为具有哲学深度的文学命题。

余红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她用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对洞庭湖的深厚情感,为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洞庭文化和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大门。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洞庭人家》这部作品以及洞庭湖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