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从思想盔甲到文学生态

来源:文艺报 | 贺绍俊   时间 : 2025-10-22

 

分享到:

“纯文学”是一个充满争议、边界模糊且高度历史化的概念。它没有一个绝对、普适的定义,其内涵随着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文学性似乎是它的核心内容,所谓纯文学,当然是强调要保持文学性的纯之又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恐怕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就像酒精度一样,没有百分之百的酒精。什么是最纯的纯文学?《红楼梦》尽管是古典文学的经典,但要从“纯”度来要求,它肯定不合格,鲁迅先生有一段关于《红楼梦》的名言,说不同的读者从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纯粹写景的诗歌算吗?比如苏轼写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但诗里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西子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淡妆浓抹总相宜”显然体现了苏轼的人生哲学。

纯文学既然无法确定其明晰的定义,为什么总有人要不断地提到它,为什么总是会发生关于纯文学的论争?这就说明,纯文学尽管定义不明,但它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又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它的功能和作用,我是这样来描述的:纯文学是理论的乌托邦、文学的策略和思想的盔甲。

纯文学之纯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它是关于文学的理论乌托邦。作为乌托邦,它犹如一座灯塔,指引出一个努力的方向;也是为作家提供一个实验场所,也是作为人们追求完美的一个标杆。纯文学作为理论的乌托邦,就像是一个不存在之地的永恒向往,不断激励作家们的创造力的持续释放。因此,纯文学观就是一种文学的策略,通过这样一个被文学界普遍接受的乌托邦的构想,从而将作家们的创造力凝聚起来,共同营造一座文学的大厦。但纯文学的理论乌托邦不能过度张扬,如果让作家认定纯文学的理论乌托邦是可以实现的文学蓝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去实现,这时候,纯文学就变成了一个危险分子,把作家引导至疯癫。

纯文学的另一个作用是做思想的盔甲。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作家们是无须穿戴这件盔甲上场的,它被放置在储藏室的一个角落里。但是,当作家和批评家们觉得文学需要抵御外来的伤害时,就会将纯文学作为一件防御的盔甲穿在身上。回顾40多年来曾经多次发生纯文学的论争,其实每一次论争都是在以纯文学为防御的盔甲,保护文学不受伤害。上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论争,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将文学从政治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纯文学的内涵主要是强调文学的自主性。90年代又有一次纯文学的论争,这次主要是抵御市场经济对文学的伤害,这一次纯文学的内涵主要是强调文学的精英意识。当然,纯文学作为思想的盔甲,是要保护文学免受伤害,但它反过来也有可能伤害到文学本身。因为我们如果长期穿戴着防御的盔甲,固然阻拦住了我们所担心伤害文学的外来元素,但完全有可能同时也阻拦住了那些有益于文学的外来元素与文学的亲密接触。因此,21世纪之后便有了另外一种情景的纯文学论争,当年曾经极力鼓吹纯文学的批评家突然改变立场,对纯文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就是因为文学长期穿戴着纯文学的盔甲,已经与社会和民众格格不入了。

“大文学观”不是相对于纯文学观而提出来的。纯文学观与大文学观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起初,大文学观是一种研究和理解文学的宏观视角与方法论,主张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媒介语境中进行考察。大文学观对于大学的文学专业的影响非常大也非常直接,因为大文学观完全改变了过去研究文学的思路,也大大拓宽了研究的空间。以往的文学研究强调了文学边界的确定性和文本的独立性,但大文学观完全打破了文学的边界,将历史、哲学、书信等更多的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它不是仅仅停留在以文本分析为宗旨的叙事学、修辞学、审美批评等方面,而是将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大文学观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语境化的文学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将文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放回其诞生的鲜活、复杂而宏大的文化土壤中去理解,从而获得更深刻、更富有启发的认识。

这种大文学观及其相关的方法论,应该是文化研究的理论产物。文化研究在西方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此后对整个文学研究的影响非常大。文化研究大大拓宽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但是它也带来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它有去经典化的风险。在文化研究学者的操作中,文学文本被他们肢解成一堆佐证观点的材料。他们并不是从整体性出发去研究文本,也就不强调文学经典了。经典和非经典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只要对研究的观点有利就把它用上来,所以在文化研究的论文里经常是引用一些非经典的、甚至是受到忽视的作品。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提大文学观?这显然是针对现实的问题而来的。现实的问题是,文学的圈子化、小众化、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最近一段时间,文学评论界对于这些问题也有一系列的积极反应,比如对素人写作的宣传与推广,又比如对新大众文艺的关注。这些都包含着对纯文学所形成的圈子化、小众化、同质化现象的不满,也是想通过新大众文艺的理论主张和对素人写作的提倡,来纠正纯文学领域出现的问题。文学界的确是存在圈子化、小众化、同质化等这样一些问题,是应该进行纠正的。但是,要辨析清楚的一点是什么呢?要知道,这些问题并不是纯文学本身必然会带着的,不能说搞纯文学就是要搞小众化、圈子化和同质化,不是说纯文学就一定会这样。必须看到纯文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素人写作今天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现象?我觉得这与今天整个文学教育的广泛性和普通民众的文学知识准备更加充分都是有关系的,也与整个社会建立的文学经典的共识是有关系的。素人写作绝对不是从空白之地冒出来的,它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对文学经典的一种共识,就不会有这么高水平的、如此普遍的素人写作。在素人写作中,作为一个素人,他内心有他的目标。他清楚什么才是好的文学。而谁给他传递这样的想法?是整个社会对文学氛围的培育,对文学经典的共识,让他有这样的想法。由此,才会有出手不凡的素人写作。所以,不要因为素人写作写得好,就说纯文学不好,这样的推导是简单粗暴的。而且在这方面,作家们以及一批文学刊物对于文学精神的坚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看上去是自相矛盾:因为纯文学圈子化,所以要用素人写作来将其纠正;但又说素人写作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纯文学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看上去自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恰好说明,不同的文学其实是互相依存的。同样,现在文学界的确存在圈子化、小众化的倾向,但是不要因此就将现在的文学刊物都贬得一无是处,仿佛这些文学刊物一个个都是圈子化的阵地。文学刊物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如果没有这么一批文学刊物对文学精神的坚守——是对文学精神的坚守而不是对纯文学的坚守——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学共识就会崩塌。

所以,我是这么来理解“纯文学观与大文学观”这个话题的:不应该把二者看成是二元对立的两种观点,也不是谁要取代谁的问题。同时,我们在讨论大文学观时,特别需要在大文学观的内涵里加入生态的意识。

大文学观应该是一种主张多样文学生态的文学观,主张建构良好文学生态的文学观。也就是说,在这个良好的文学生态里,不同的文学品种都能够找到它适合的土壤和环境。这个生态给各种不同的文学样本都提供了土壤、空气和营养,让每一种文学形态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展。换言之,不是要以大文学观来覆盖纯文学观,而是要在大文学观的生态下来接纳纯文学观。

其实,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里,已经就包含着这么鲜明的生态意识。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我党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而这个“双百方针”就充分体现出生态化的大文学观。我们今天提倡大文学观,不就是为了建设一个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文学生态吗?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